老子说:“夫轻诺必寡信。”

“诺”,许诺;“寡”,少;“信”,兑现。

老子认为,一个人轻易许诺别人,必然很少兑现自己的承诺,常常失信于人。老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看法呢?

老子说,“多易必多难”,把事看得太容易,一定会遭遇更多的困难。

世界上的许多事不是很轻易就能办成的,因为人们在做事的时候,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有时候看似很简单的事,在实际操作中遇到一些不可控的因素的影响,简单的事也未必能做成。如果再把事情看作容易,心理上不够重视,做起事来不够认真,就更难以办成。

那些“轻诺”之人,往往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对困难估计不足,所以做起来就会大出意外,无法兑现诺言。

所谓诺言,就是承诺了就要兑现的话,如果兑现不了,就不叫诺言,而是谎言。所以,看重承诺,就不会轻易许诺。

“轻诺”,就是轻易许诺,随随便便答应人家,这些人在应承别人时往往是不经大脑,拍拍胸脯就胡乱答应了,这只不过是一时的义气,而没有认真想一想能否做到,这样的人往往不可靠,办事也是不牢靠的,他承诺的事往往兑现不了。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在酒桌上表现得很豪爽,拍拍肩膀好像就成了很铁的兄弟,张口就是应诺对方,你要信了对方等着对方兑现,那就是傻子,因为对方酒后早就忘记了自己说了什么。

“轻诺”,说明了承诺人对待承诺的态度是随意的,看轻承诺,觉得承诺可以随便给,随便夸下海口,答应别人各种条件,超出了自己所能够承担的范围,导致最终兑现不了自己的诺言。

君子一诺千金,没把握做成的事,感到自己做不到,就不要轻率地向别人许诺。

所以,对人进行许诺的时候,必须慎重地掂量,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自己能够实现,才发出诺言。轻诺别人而又不能兑现承诺,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不守信的声誉,更会招致许多麻烦。

《三国演义》中,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在诸葛亮如簧之舌煽动下,吴国大夫鲁肃轻率地作保借给了刘备,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刘备借了就没有归还的打算,老实的鲁肃哪里是诸葛亮的对手,使得东吴为讨还荆州伤透了脑筋,让鲁肃在东吴很难堪。最后东吴武力夺回了荆州,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为此丢掉了性命,鲁肃轻诺为自己与东吴带来了许多麻烦。

老子说“轻诺必寡信”,有的人就错误地以为,永远不跟人家说诺言,不承诺不会失信,这是误解的。老子这是提醒人们要重视承诺,不要轻易许不靠谱的承诺。

实现许诺还需要其他条件的辅助,许诺之前细思量,掂量一下自己有无能力实现许诺,如果没有足够把握最好不要不作出许诺。即使有一定的把握,但不是100%的把握时,不要把话说得太绝对,必须告诉对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以让人家事先有思想准备,一旦未能实现,让他有备选方案。

承诺之后要做到,作出许诺了以后,就应该认真地对待,即使很小的诺言也要履行,想方设法地实现它,才能取信于人,得到人们的信任。所以,要谨慎许诺,一旦许诺,就要做到,一个信守诺言的人,往往能够成功。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在流亡到楚国,楚王待他如上宾。楚王问重耳,如果有一天他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楚国?重耳略加思索后说,如果真能回国主持朝政的话,愿与楚国友好。假如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就命令军队退避三舍(一舍30里),如果还不能得到原谅,再与楚国交战。

重耳后来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发生战争,晋文公下令军队后退90里,驻扎在城濮,实现他许下的诺言。楚军以为对方害怕了,紧追不舍,晋军进行反击,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这是成语“退避三舍”典故的来历,记录在《左传》中。

晋文公兑现自己的承诺,看似迂腐,但效果远大于付出。退避三舍,好处有3个,一是让晋文公兑现了诺言,不失信于楚国;二是避开了楚国进军的锋芒,又麻痹了楚国,起到骄敌的作用;三是楚国咄咄逼人,不知谦让,让晋军觉得欺人太甚,激发了晋军的斗志。

老子告诫人们,如果自己做不到,就不要随便答应别人。否则,就会成为失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