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河岸边是我家,青青的山岗开鲜花,弯弯的河水映彩霞,山水相依水墨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漳河水库位于湖北省荆门、襄阳、宜昌三市交界处,流域总面积2212平方公里,水域面108.55 平方公里,库容 20.35 亿立方米,是全国八大人工水库之一,荆门市人民群众重要的饮用水源,执行地表水一类考核标准。2014年,漳河水库批准设立为国家湿地公园,是桃花水母、中华秋沙鸭、蓝喉蜂虎等珍稀保护生物的栖息家园,是湖北省重要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屏障。“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荆门市持续推进漳河水库生态环境保护,精雕细琢,成功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靓丽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章立制,构建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推行“多规合一”,实现“一张蓝图”管到底,深入实施漳河水库“三圈”保护规划、漳河湿地保护规划,严格漳河水库生态环境保护红线、“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生态保护”四大管控区域。强化执法监管体系建设,设立漳河流域综合执法专职机构,建立荆、襄、宜联防联控协调机制,以年度联席会议为平台,形成流域纵向协同、部门横向联动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出台《漳河库区生态保护补偿方案(试行)》,每年筹集资金450万元,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做实 “河湖长”制,成立漳河水库水污染防治指挥部,定期巡河调度,选聘60名民间河湖长,开展 “清四乱行动”、“水质提升行动”等专项整治行动,推进漳河流域河湖库治理。

克难攻坚,全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全域整治重点污染源,依法取缔漳河水库444 口养殖网箱、4 处拦网养殖基地,整治 75 处筑坝拦汊,关停二级保护区内的 14 家农庄,全域关停12家煤矿、7家工业企业和3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全域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建立市场化运营机制,财政兜底,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全域治理生活污水,完成全部11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在库区村建设18处集中式微动力、2082处单户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库区改厕全面完成,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域开展生态修复,投资2.75亿元,完成爱飞客湿地、渠首闸滨河路、漳河机场核心区、宏图湿地保护等生态修复工程,完成漳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工程建设;投资2000万元,完成12家煤矿废弃地土地复垦。

综合施策,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建立柑橘有机肥替代化肥核心示范区3个,面积3万多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5%;推进柑橘统防统治及绿色防控,防控面积2.5万亩。将漳河水库迎水面2公里划定为水产养殖禁养区和畜禽养殖禁养区,禁止经营性养殖活动,禁止网箱养鱼、拦汊养鱼、投肥投料等导致水质污染的养殖活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率91.28%,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100%。推动龙头企业建设农膜回收站,有奖回收废弃农膜,农膜回收率达86.7%。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控,锁定漳河库区迎水面现有经济林,杜绝新增,逐步引导近水区经济林种植退出,从严打击砍伐公益林、天然林改经济林和毁林开垦、违法占用林地等违法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漳河流域没有一个工业企业排污口,整个水域没有一个养殖网箱,迎水面 2 公里范围内没有一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成功构建了“山、水、林、田、湖、草”命运共同体,纳入国家湿地公园名录,创建国家级森林乡村 1 个、省级绿色乡村 5 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2个,为“中国鸳鸯之乡”、“湖北省幸福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