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七年七月十日,“七七事变”事发第三天,黄佐临向恩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萧伯纳辞行,恳求恩师能给自己写段话作为终身纪念,于是萧伯纳写下了第一句——

起来,中国!东方世界的未来是你们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罢,他侧头看了一眼黄佐临。黄佐临感动的深深点头。在“七七事变”后的第三天,这句话,能让一切中国人感动。

萧伯纳又写了下去——

如果你有毅力和勇气,那么,使未来的盛典更壮观的,将是中国戏剧。

黄佐临向萧伯纳鞠了一躬,把签名册小心翼翼地收起,然后就离开了。

其实在黄佐临采访萧伯纳时,萧伯纳已经知道了中国、日本打起来了,他以为黄佐临来找他是因为祖国成了战场,回不去了,想让萧伯纳给他找一份长期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萧伯纳边走边想,看到,这位年轻的中国人,正在细看客厅壁炉上镌刻着的一款话。他自己的语录。

黄佐临听到脚步声后立即回过头来,向老师萧伯纳问好。

落座后,萧伯纳立即打开话匣子:“七月七日发生的事,我知道了。”

“所以,我来与您告别。”黄佐临说。

“告别?去哪儿?”萧伯纳很吃惊。

“回国。”黄佐临说。

“回国?”萧伯纳更吃惊了。顿了顿,他说:“那儿已经是战场,仗会越打越大。你不是将军,也不是士兵,回去干什么?”

黄佐临一时无法用英语解释清楚中国文化里的一个沉重概念:“赴国难”。他只是说:“我们中国人遇到这样的事情,多数会回去,我不是将军,但也算是士兵。”

黄佐临回国后,几经周折,最后落脚上海,而他能为“国难”所能做的事还是戏剧。

黄佐临的到来在国破家亡的巨大灾难中,中国迎来了戏剧的黄金时代。这些戏,有的配合抗日,有的揭露暴虐,有的批判黑暗,有的则着眼于社会改造和精神重建。

艺术的最佳背景,不是金色,而是黑色。在那个年代,黄佐临用艺术温暖着正在承受为难的逃亡者。完成了艺术的伟大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应国家需求,从话剧改做电影导演,1950年,他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以全部精力投入剧院建设工作。

1994年,这位当年千里“赴国难”的戏剧大师在上海缓缓闭上了自己的眼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