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陆林院士在《院士开讲》 中提到一个数据:截至2021年底,新冠疫情爆发导致全球新增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或出现失眠问题。这是个非常庞大的人群,中国大约占到1/5的比例,也就是新增1400万抑郁症患者及1800万焦虑症患者。

但按照我出诊的经验来看,就诊人数似乎只是略有上涨,但涨幅跟陆林院士提到的新增患病人数是不匹配的。这从侧面可以反映出很多抑郁症或焦虑症患者是没有到医院就诊的,这其中甚至有些人宁可硬抗也不想去医院。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是什么原因呢?

可能的一些原因:

①.不愿意拖累他人:抑郁患者有强烈的自责自罪感,正常的人际交往过程,在他们看来可能就是自己给别人添麻烦,所以会拒绝他人的关心。

②.认为别人的帮助没用:有人把抑郁症称为“心灵感冒”,其实有很强的误导性,“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也就是不用治疗都能好,可抑郁症全然不是这样,有时它更像是一种情绪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不能区分敌我,自己攻击自己。有时它像开启了情绪“凋亡”模式,也就是一种“自我毁灭程序“,甚至不需要外界刺激,都会走向灭亡。抑郁者常常自我攻击,不论是”情绪上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还是”情绪凋亡“,绝非轻易通过外界的鼓励和帮助就能使情绪逆转。另外,抑郁症是慢性病,复发率较高,患者即使在接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症状也可能是反反复复,迁延不愈,因此也造成患者对情绪改善缺乏信心。

③.别人不理解自己:很多抑郁患者在遇到压力时都会选择自己默默承受,而不是选择告诉周围的家人朋友,因为经常能听到“你就是想多了”、“你应该像往常一样该工作工作、该上学上学”,甚至是“你的病就是作出来的”、“别没事儿找事”,对患者来说压力不仅不会得到疏解,反而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④.怕被污名化:社会大环境对包括抑郁症在内的精神疾病仍有诸多歧视,患者会担心一旦病情泄漏,可能会影响到自己在小团体(学校、工作单位)的表现,甚至影响到自己入党、职位晋升等方面。再有就要承担舆论压力,病情可能在一定范围内被传播出去,患者可能会被指指点点。

⑤.跟人打交道很累:抑郁者本身就有精力体力不足的问题,因此跟人打交道是一件十分耗能的事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些“微笑型抑郁”更是会伪装自己,让自己在外人看来是正常的,甚至“假装”状态很好。维持或缩窄现有的社交圈才是保存能量的最优选。

⑥.自知力存在问题:自知力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精神状态的理解能力,在精神疾病中,自知力可以作为疾病严重程度的判断标准。某些疾病可表现为自制力不全——明明已经出现了思维和情绪的症状,但个体却坚持自己没病,这会导致他们充满敌意、拒绝就诊,无法配合治疗。自制力应当是越准确越好,个体越是能够做出与疾病程度相符合的判断,对其预后就越有利。

⑦.认为抑郁症是心理问题,去了医院就得吃药:一般来说,轻中度抑郁可以只选择心理治疗(推荐认知行为治疗),也可以少量用药;只要达到重度抑郁,都需要使用抗抑郁剂,一段时间后配合心理治疗。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药物治疗的必要性,毕竟从生物学层面来说(单胺氧化酶假说),很多抑郁症状也不是单纯能用心理治疗就可以解决的。

作为精神科医生,我们在面对抑郁症或焦虑症患者时能提供的治疗方式无外乎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遇到对治疗选择有疑问的患者,我常做如下解释:

抑郁症就像手臂上出现一个伤口,创面有鸡蛋大小,它让你感到疼痛难忍,甚至无法继续工作生活学习,药物治疗相当于用纱布覆盖伤口,并且给予清创、止痛药物,你可以带着纱布继续生活;而心理治疗更像是想办法让伤口愈合的过程,要分析伤口产生的原因(比如为何你会反复受伤?行为习惯不好?还是爸妈打的?),也会传递一些治愈伤口的方法(比如正念冥想),这可能要花比较长的时间,而且过程中难免会再产生疼痛感。

作为精神科医生,在面对抑郁症时,我们需要先从诊断标准入手,判断抑郁程度。

抑郁障碍的症状标准包括(ICD-10):1、核心症状:情感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体力不足2、附加症状:自卑、自责、自杀(自杀观念或行为)、精神运动性迟滞(有可能被别人误认为是懒)、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下降、体重下降、睡眠障碍(尤其是早醒)、性欲下降2个核心症状+2个附加症状=轻度抑郁;2个核心症状+4个附加症状=中度抑郁;3个核心症状+4个附加症状=重度抑郁当然要诊断抑郁症,还要符合病程标准(≥2周),还要符合排除标准(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抑郁)。

一般来说,轻中度抑郁可以只选择心理治疗(推荐认知行为治疗),也可以少量用药;只要达到重度抑郁,都需要使用抗抑郁剂,一段时间后配合心理治疗。

但是很多患者不愿接受药物治疗,也负担不起心理治疗的高额花费(毕竟在我国心理治疗还未纳入全民医保体系)。那么对于那些反反复复迁延不愈的患者,或者自身症状并未达到上述诊断标准,但自我体验总是偏低的人群,还有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呢?

最近我种草了一款“Hope心理健身房”的小程序,这是一款由专业临床心理治疗师、心理学硕博团队、软件工程师共同研发的数字疗法工具。简单来说,HOPE心理健身房就是将传统心理治疗中最有效的方法以数字的形式存放在软件程序中,可以很好地提升参与者的恢复力,有效降低抑郁、焦虑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切换为居中

作为使用循证科学的工具,HOPE心理健身房包含的认知行为疗法CBT、正念减压疗法MBSR、接纳承诺疗法ACT、行为激活疗法BD等7大心理干预的理论和技术,是目前心理学界几乎所有被验证有效的非药物疗法,与抗抑郁药治疗一样有效;有些研究中,它在防止复发方面还要更胜一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认知行为治疗的启发:ABC理论——A(Activating event)指的是一个事实、事件或一个个体的行为或态度,这是一种客观的存在;C(Consequence)代表个体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或反应,它可能是病态的也可能是健康的;B(Belief)代表个体对A的信念。认知行为治疗认为,并不是A产生了C,而是B引起了C,即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信念决定了我们的情绪反应。在ABC之后,是D(Disputing irrational thoughts and beliefs),即辩论,指的是治疗者通过一些方法来质疑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帮助来访者发现它们并与之进行辩论,学会有逻辑有证据地思考和验证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从而产生新的结果和情感,即E(Cognitive and Emotinal effects of revised beliefs)。

HOPE可以通过识别情绪背后的认知模式,帮你打破恶性循环,并且通过全时在线的产品服务持续的用户提供帮助,可以转变当下的视角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抑郁的复发。

小程序中内置的「Hope40天抑郁自救计划」基于认知实证原则,所采用的7大原理是目前科学上已知的,对抑郁症治疗有临床效果的科学体系。根据大规模的用户验证和学习曲线把这些有用疗法搬到线上,让用户可以自己去执行。

HOPE团队通过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寻找患者,并且在取得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定期评估了GAD-7和PHQ-9分数,结果均提示了良好的减分率。数据显示,经过HOPE40天的自我训练,抑郁症状从76%降至3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显的改善效果通常在3-6周你就能感觉到,并且带来的效果是可持续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科学循证有效的统计数据,还要通过用户反馈真实的体验,才能真正看见自救计划带来的疗愈效果。到目前为止,「Hope40天抑郁自救计划」已经服务了 30000名用户,积累了上万份疗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