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联军与东北抗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前身是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东北反日游击队和东北人民革命军。

它在1931年至1945年抗战,其高级将领皆由共产党员担任,中国共产党曾由于进行长征和其与共产国际关系而与其失去联系。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组成之一。

共产党和共产国际1920年夏至1921年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作为两者结合产物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赴日、旅欧留学生中相继成立,建党条件基本成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也在建党骨干中开始酝酿。1920年4月,经共产国际批准,俄共(布)还东局海参威分局外国处派会权代装维经斯基一行来华了解中国革命情况,由满洲里入境,在北平会见到李大钊。1920 年冬,瞿秋白以特派记者的身份访问苏俄,对俄国十一月革命后的社会和经济情況进行考察。同年,中国革命者王维舟经满洲里赴苏俄,翌年又经此路线回1921 年上半年,中共北京早期组织委派张太雷、上海早期组织委派俞秀松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分别经满洲里出境,在伊尔库茨克会合后同楚蓂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

1921年6月3日,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取道欧洲来到上海,与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另一位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会合。他们很快与陈独秀离沪期间主持上海党组织工作的李达、李汉俊取得联系,并交换了情况。共产国际代表建议及早召开党的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李达、李汉俊在征询陈独秀、李大钊的意见并获得同意后,分别写信给各地党组织,要求每个地区派出两位代表到上海出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两位共产国际代表出席了一大开幕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马林首先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第三共产国际增加了一个东方支部,苏俄布尔什维克又多了一个亲密战友,并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议和希望。”

尼科尔斯基介绍了共产国际远东局的情况,要求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工作进程及时报告远东局。

1922年 1月张国焘、王尽美、邓恩铭、高、 柯庆施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11 月陈独秀率中共代表团出席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王俊代表京汉铁路工会出席赤色职工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1923 年8月国共两党组成“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考察。

1924年6月李大钊率中共代表团一行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等,都经满洲里前往莫斯科与回国。1922年后,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为防止苏俄“赤化”的影响,加理了边境防务。1923 年 10月,中共在哈尔滨的组织建立临时秘密交通站,担负迎送命者往返苏联的任务。11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李飛淚抄送中共员黄镜由哈尔滨到满洲里,再由交通员引导前往苏联。1926年春,中共北满(哈尔滨)地委成立后,高度重视国际交通站工作的开愿,在中东铁路沿线发展因红织,设专门人员负责国际交通工作,并在绥芬河也建立了国际交通站。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苏联红军总参谋部情报总局命令远车伯力远东红旗军司令部第四科(情报科)在中国东北建立情报网,搜集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情报。为了共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共产国际东方部中共满洲省委配合伯力远东特别红旗军情报科一起建立以齐齐哈尔为中心的情报网,特别是建立留存现在的苏联红军总参谋部二卡地下交通站(红色景区)伯力远东特别红旗军四科齐齐哈尔地下军事情报站的负责人是苏子元。

伯力远东红旗军司令部第四科(情报科)中国组组长康根成在日本占领的中国东北利用母亲武芸芸父亲康海明与玉成媳妇和亲戚乌兰夫分次汇来的银票银元和上级的经费突出的协助参与建立了秘密地下交通线和交通掩护工作点,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搜集了大量日本的政治与军事情报。共产国际的任务和来自苏联共产党的指示,使这位蒙古族青年康根成与苏子元共同去做起初自己"根本不了解和想象"的军事情报工作。共产党东北地区的情报人员在日伪的严密监控下,经常运用化装侦察、打入内部和发展情报人员等方法,搜集在东北地区的日伪军事、经济情报,如军队的编制、番号、武器装备、驻防和调动的情况,以及哈尔滨地区的、齐齐哈尔地区的军事设施、兵营和军需工厂等,每天时刻都处在敌人跟踪、监视、逮捕、杀戮的危险之中。当时的东北是中华民族反抗日寇压迫的战场,各种势力交织在一起,情报战空前激烈。齐齐哈尔既是敌人的军事要地,又距国境线相对较近,伯力远东特别红旗军侦察情报科在齐齐哈尔建立中心情报站。为掩护地下工作建立了"龙江医院"作为情报站的中心联络站。同时,在靠近苏联边境的扎赉诺尔、二卡及绥芬河、萝北等地建立起情报交通网,并开辟了六条护送人员去苏联的路线:一是满洲里国境线;二是扎赉诺尔、二卡国境线;三是瑗珲国境线;四是萝北国境线;五是绥芬河;六是佳木斯国境线。交通员每次去苏联送情报时,都是指定路线而行的。

国境线

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在东北地区抗日期间主要领导人:(按共产党共产国际任职时间排序)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领导人之一刘伯承

刘伯承,四川开县人(现重庆市开州区)1927年年底受共产党选派赴苏联学习军事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后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1930年任共产党共产国际远东指派任中国纵队队长,参与组织中国东北地区抗击日本侵略战斗。......

内蒙古第一批共产党人,东北地区抗日情报网组织领导人之一康根成

康根成,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旗人,土默特学校学生,北京蒙藏学校学生,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受中共北方区委与李大钊选送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中山大学毕业后按照共产党共产国际安排入莫斯科克拉辛炮兵学校学习,毕业后按照共产党共产国际赴苏联远东任刘伯承纵队的重机支队支队长,苏联红军总参谋部情报总局直属远东红旗军司令部情报科(第四科)中国组组长上尉、少校情报官,东北地区抗日情报网组织领导人之一。.......

东北地区早期革命者,东北地区抗日情报网组织领导人之一苏子元

苏子元,辽宁省辽中县人,青年时代在沈阳基督教青年会工作。1924年春结识共产党员韩乐然,受其影响参加革命工作。1925年在哈尔滨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以哈尔滨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做掩护开展革命活动。其间参加了平民教育。1926年4月,中共北满地委成立后,负责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曾被调到绥芬河一所中学任校长,创建中共绥芬河特支。1927年6月,受中共党组织委派,他与高庆有等五人赴苏联莫斯科共产主义劳动者大学学习。学习毕业后被共产党共产国际派回东北地做共产党共产国际情报工作,在苏联红军总参谋部情报总局直属远东红旗军司令部情报科领导下是东北地区抗日情报网组织领导人之一。......

东北地区早期革命者,东北抗联主要领导人之一周保中

周保中,云南大理人,白族,云南讲武堂毕业,1926年国民革命军第6军任团长、副师长。1928年11月,受共产党选派赴苏联莫斯科,先后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国际列宁学院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从苏联回国,在东北参加抗联领导工作,任共产党满洲省委军委书记。东北反日联合军第5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总指挥、中共吉东省委书记。

1940年,在抗联部队遭受严重挫折、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继续组织开展小分队游击活动。3月19日,周保中、李兆麟、冯仲云在哈巴罗夫斯克苏军远东红旗军司令部,与苏联共产党远东边疆区党委和远东军讨论越界过江野营整训问题,苏方原则同意东北抗联的请求。不久,按照抗联党委统一部署,战略转移开始,第一、二、三路军陆续越过中苏边界进入苏联方面指定区域,组建南北野营,由苏军提供后勤供应和军事训练。

1941年8月初,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在苏联成立任旅长。

1942年任东北抗联苏联红军远东方面军第88独立步兵旅,周保中任旅长。

1945年8月11日,周保中按预定方案召集部队登舰,跨过黑龙江返回国内。9月,周保中来到长春时,化名黄绍元,担任苏军驻长春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同时担任东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10月,中共东北局派陈云到长春,组建了中共吉合区委员会和东北吉合国民军,周保中担任吉合区党委书记、吉合国民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吉合行政委员会主任委员。11月,吉林省工委、吉林军区成立,周保中担任省工委委员、吉林军区司令员。

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周保中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吉辽军区司令员。

1949年9月,周保中任东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东满军区司令员、吉林省政府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副司令员。

1950年2月20日,周保中与二野四兵团率部队进入昆明城,3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昆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陈赓为主任,周保中为副主任;3月1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任命陈赓为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周保中、张冲、杨文清为副主席。

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之一赵尚志

赵尚志,汉族,热河朝阳(现辽宁省朝阳市)人,

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赵尚志在东北地区组织和从事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之后,赵尚志领导创建中共巴彦抗日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36军独立师)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后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联总司令,东北抗日联军司令,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与李兆麟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

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后牺牲。

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之一李兆麟

李兆麟,汉族,辽宁省辽阳烟台区(今灯塔市)。

1929年参加革命活动,193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李兆麟受东北民众救国会和时任共青团北平市委宣传部部长胡乔木的派遣,从北平返回辽阳开展抗日斗争。曾任中共北满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等职。

1946年3月9日,李兆麟在哈尔滨被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36岁。

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东北抗日联军的领导人之一杨靖宇

杨靖宇,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人,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在濛江县(今吉林省靖宇县)壮烈牺牲。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中共情报战线出色的国际战略情报专家阎宝航

阎宝航 辽宁省海城市。1918年毕业于奉天两级师范学校。1918年4月创办了奉天贫儿学校,得到程砚秋、张学良、郭松龄等人的支持。1921年,被基督教奉天青年会聘为青年部干事。

1925年6月阎宝航在沈阳组织学生2万多人,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声援“五卅”运动。1929年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研究院。“九·一八”事件后,阎宝航化装逃亡北北,联合高崇民等于9月27日发起组织“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阎宝航任常委兼政治部长,为抗日救亡而奔走呼吁,并募集钱款衣物援助东北义勇军抗日。杰出的组织才能和交际艺术,为宋美龄、蒋介石所赏识,先后在蒋介石、张学良合办的“四维学会”,蒋介石、宋美龄倡导的“新生活运动”中担任要职。经蒋介石任命,担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参议、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设计委员。西安事变前夕,向张学良面陈联共抗日主张。事变后,多方设法营救张学良。

1927年,时任奉天基督教青年会总干事的阎宝航,通过苏子元同志向中共满洲省委组织部长吴立石申请入党,终因联系中断而未果。1937年,阎宝航等人在上海八仙桥成立“东北抗日救亡总会”,被推选为常务委员,受中共中央北方局领导。同年夏季,由周恩来、刘谰波作介绍人,经中央批准,阎宝航在南京梅园新村八路军办事处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1年参与组织中国民主革命同盟。1945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发起成立东北政治建设协会,任理事长。以善交友朋的良好人际关系,博得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孙科、宋庆龄、何香凝、邵力子、冯玉祥的好感,并经常周旋于陈诚、宋子文、陈立夫、戴笠、徐恩曾等党、政、军、情要员之间。

他获取了国民党军事情报部门收集和秘藏的有关德国闪击苏联、日本突袭珍珠港美军基地和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设防部署等三大国际战略情报,并先后供给战时盟国苏联和美国。

1946年6月23日被推举为上海人民和平请愿团成员,赴南京呼吁和平。同年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辽北省人民政府(今吉林双辽)主席。1949年5月,调任全国政协筹委会副秘书长,协助周恩来筹备政协会议的召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任中苏友好协会理事兼副总干事,后兼任中苏友好协会俄文学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阎宝航调外交部,先后任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条约委员会主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治法律学会常务理事等职。1959年辞去外交部的职务,到文史资料委员会以政协常委和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委员的身份主持征集、整理文史资料工作。

文革中,阎宝航受迫害去世,文革后阎宝航得以平反昭雪。1978年1月5日,阎宝航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199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署命令,把三枚卫国战争纪念章授予阎宝航和他领导下的情报人员阎明诗、李正文。

阎宝航妻子:高素(曾用名高素桐)长女:阎明诗,长子:阎明新(后改名为阎大新),二女:阎明英(后改名为高玲),二子:阎明智,三女:阎明光,三子:阎明复。

抗日武装斗争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一八事变是由日本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也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族人民和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在共产党抗日号召的影响和推动下,纷纷组成救国军、自卫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武装,共约30余万人,统称东北抗日义勇军。至1932年,东北抗日义勇军陆续遭到挫败而大部失散。

共产党满洲省委派省委军委书记周保中、赵尚志、杨靖宇和共产党员李延禄等到东北抗日义勇军的一些部队中进行团结改造工作,建成中共直接领导的多支抗日游击队,共3000余人。至1933年春,在南满、东满、吉东、北满等地30余个县境,开辟了磐石红石砬子、延吉王隅沟、汤原太平川、饶河暴马顶子等数十个小块抗日游击区。

东北人民革命军

共产党满洲省委于1933年5月16日作出决定,以游击队为基础,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

从1933年下半年至1936年初,相继成立7个军:

第1军,杨靖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

第2军,王德泰任军长,魏拯民任政治委员;

第3军,赵尚志任军长,冯仲云任政治部主任;

第4军(东北抗日同盟军),李延禄任军长,何忠国任政治部主任;

第5军(东北反日联合军),周保中任军长,胡仁任政治部主任;

第6军,夏云杰任军长,张寿篯(李兆麟)任政治部代主任;

第8军,汪雅臣任军长。同时,人民革命军大力开展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工作。

至1935年末,

第1军在磐石、河里,第2军在延吉、和龙、珲春、汪清,

第3军在珠河,第4军在密山、勃利,

第5军在绥宁,

第6军在汤原,

由饶河游击队改编的第4军第4团在虎林、饶河,

第8军在五常等地,共建立起8个游击根据地,其活动区域达到辽宁省东部、吉林省东南部和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共50余个县境,部队发展到1万余人,成为坚持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中坚力量。

东北抗日联军

1936年2月20日,东北人民革命军改称东北抗日联军,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至第6军依次改称东北抗日联军第1至第6军,第8军改称第10军,各军主要领导人未变。

另以第4军第2师为基础编成第7军,陈荣久任军长,郑鲁岩任政治部主任,活动在虎林、饶河、抚远地区。

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东北抗日义勇军、山林队的团结教育和领导,陆续编成了第8军,谢文东任军长,刘曙华任政治部主任;

第9军,李华堂任军长,李熙山(许亨植)任政治部主任;

第11军,祁致中任军长,金正国任政治部主任。

第8、第9、第11军分别活动于勃利、方正、桦川等地。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11个军,总人数达3万余人。

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及其逐步发展壮大,严重威胁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日本关东军与伪满洲国军政部于1936年4月制定“三年治安肃正计划”,调集重兵对抗日联军进行大“讨伐”。抗联各军采取留少数兵力在游击根据地内坚持斗争,以大部兵力跳出日伪军的“讨伐”包围,各军分别开展了西征、北进和扩展游击区的作战。

1936年4月~1937年上半年,经数千次战斗,共歼灭日伪军1万余人,不仅取得了反“讨伐”作战的胜利,而且把游击区扩展到70余个县境,建立了东南满、吉东和北满三大片抗日游击根据地。七七事变后,东北抗联的战略任务由独立作战转变为配合全国其他抗日战场共同抗战。

第1路军 第2路军 第3路军

1936年3月,共产党满洲省委撤销,先后成立共产党南满、吉东、北满省委。

东北抗联亦随之编成三个路军,分别归三省省委领导。

第1路军于1936年7月宣布成立(1938年春正式成立),辖第1、第2军,杨靖宇任总司令兼政治委员,王德泰任副总司令(1936年冬牺牲),魏拯民任政治部主任。

第2路军于1937年10月宣布成立(1938年春正式成立),辖第4、第5、第7、第8、第10军以及王荫武领导的救世军、姚振山领导的义勇军,周保中任总指挥,赵尚志任副总指挥,崔石泉(崔庸健)任参谋长。

第3路军于1939年5月宣布成立(同年11月正式成立),辖第3、第6、第9、第11军,张寿篯任总指挥,冯仲云任政治委员,许亨植任总参谋长。

1938年下半年,东北日伪军警60余万人,连续进行“三江大讨伐”“东南满大讨伐”“吉林、间岛、通化三省联合大讨伐”,企图彻底“歼除”东北抗联。东北抗联各部以转战、远征的战略行动跳出包围圈,以打破日伪军的“讨伐”。7月,抗联第2路军主力从宝清、牡丹江地区,向五常、舒兰地区西征。由于受到日伪军的围追堵截,仅一部进入五常县境。分散活动的部队与日伪军顽强作战,涌现出“八女投江”等英雄壮举。8月,第3、第6、第9、第11军主力从汤原、萝北、绥滨地区陆续远征,年底先后到达海伦、德都地区,并在德都县朝阳山一带建立了游击根据地。第1路军从老岭地区向桦甸、濛江(今靖宇县)山区转移,挫败了日伪军在东南满地区的“讨伐”。1939年,第3路军在黑嫩平原20余县战斗数百次,有力地支援了苏联和外蒙军队挫败日军挑起的诺门坎事件的作战。东北抗联在转战、远征中,虽遭到很大损失,但部队英勇奋战,取得歼灭日伪军1万余人的胜利。在此期间,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给杨靖宇和所有东北抗日部队发出慰问电,称赞东北抗日部队是在“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各路军缩编为支队,坚持小群分散游击战

1939年秋冬,日伪军继续进行疯狂“讨伐”。由于斗争形势恶化,部队减员较多。1940年1月,共产党吉东、北满省委决定将各路军缩编为支队,继续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进行小群分散游击战。

第1路军为打破日伪军7.5万人的全面大“讨伐”,实行分散游击方针,在长白山区展开艰苦的反“讨伐”作战。杨靖宇率警卫旅转战濛江一带,遭日军重兵围困,历时50多天,作战40余次,未能全部冲出重围。最后杨靖宇只身与敌周旋五昼夜,于2月23日在濛江县城南保安村附近的三道崴子牺牲。此后,第1路军在东南满地区坚持斗争1年多,魏拯民于1941年3月8日病逝。

第2路军于1940年4月将第7军和第5军一部编为第2支队。尔后,第2支队和第5军另一部及第10军继续在完达山区进行分散游击活动。

第3路军于1940年1月28日将原有的第1至第4支队,依次改为第3、第6、第9、第12支队,继续在松嫩平原坚持游击战,打击日伪军。

东北抗联教导旅

日本侵略军在东北增至16个师,总兵力达90万人,继续进行更加残酷的“讨伐”。东北抗联的后方密营遭到破坏,大片游击根据地丢失,游击区缩小到不足10县,加之自然条件恶劣,部队减少到不足2000人。针对极端艰难的形势,共产党吉东、北满、南满省委确定了保存实力,培养干部,坚持斗争的方针。

1939年以后,由于敌我力量对比的极端悬殊和日伪军反复的军事“讨伐”、强行实施“集团部落”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进入极其困难的时期,部队大量减员,给养、物资的筹集极端困难。东北抗联各军为了在如此困难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决定改变游击运动的战略布局和活动方式。而要完成这一转变,首要的是恢复与中共中央的联系和实现东北党组织的统一领导。

1939年9月,中共北满省委常委冯仲云过界到达苏联哈巴罗夫斯克(伯力),与苏联远东有关部门进行磋商。冯仲云要求苏方协助召集北满、吉东党的扩大会议,以便决定吉东、北满党的统一合并,进而实现东北抗日联军各路军的合并和统一。苏方接受了冯仲云的建议,表示将指定专人负责,在政治、组织、军事上给抗联部队以最大的帮助,并决定派人送信给吉东省委书记周保中,请他前来伯力参加会议。这时,抗联将领赵尚志也致电苏方,要求过界赴苏,苏方回电同意。1939年11月和12月,周保中、赵尚志先后到达伯力。

1940年1月24日,吉东、北满省委代表联席会议(第一次伯力会议)在伯力召开。3月19日,会议进入第二阶段,主要解决苏联远东党和军队建立临时指导关系的问题。中方由周保中、冯仲云、赵尚志参加。

苏方参加会议的有联共远东边疆委员会书记伊万诺夫、远东军代理总司令那尔马西、远东军内务部长王新林以及哈巴罗夫斯克、乌苏里斯克(双城子)驻军负责人等。经协商,双方确定在不干涉中国党内部事务的原则之下,建立苏联边疆党组织与远东红军对抗联临时的工作指导与援助关系,苏方指定王新林作为苏联边疆党和远东军的代表,直接同东北党组织和抗联建立固定联系。

1941年冬,抗联三个路军的主力部队陆续撤入苏联境内进行野营整训。由于“伯力会议”之后抗联与苏联远东党和军队达成了相互支援、互相合作的协议,因此苏方对转移到苏境的抗联部队提供了多方面的便利条件。越境部队在双城子和伯力附近建立了南、北两个野营(当时亦称为“东北抗日联军临时驻屯所”或“训练处”)。

北营地(A营地)位于伯力城东北75公里处。集中在北营地的,主要是抗联第二和第三路军部队的人员,约三四百人。

南营地(B营地)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威)和双城子之间的一个小火车站附近。集中在南营地的,主要是抗联第一路军部队的人员,另有第二路军一部,共约300人左右。

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抗联部队的领导人认为非常需要把目前“仅存”而又分散在南北两个营地的,以及在苏联集体农庄劳动或做侦察工作的抗联人员全部集中起来,组成“一个学校机构或者是教导团的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并就此与苏联红军方面协商。

1942年7月16日,王新林通知周保中、李兆麟(张寿筏),苏方同意把东北抗日联军南北营地及在东北活动的抗联人员统编为一个旅。

关于这个旅的建立,王新林提出:

第一,编队的目的是要培养东北抗日救国游击运动的军事政治干部;

第二,旅的任务是在东北转入直接的战争环境时,发展积极有力的游击运动;

第三,中共党组织的关系和中共政治路线不变更。今后的工作、活动,苏方不但不限制其独立活动性,而且旅的部队还要加强自己的独立活动性;第四,旅长及其以下主要军事政治干部由现有的东北抗日联军游击队干部充任。7月22日,苏联远东方面军司令阿帕纳先科大将接见了周保中、李兆麟,并以司令部名义委任周保中为教导旅旅长,李兆麟为政治委员(后改为政治副旅长)。

金日成(后任朝鲜领导人)、王效明、许亨植(李熙山)、柴世荣分任各教导营营长,安吉、金策、季青任各教导营政治委员(后改为政治副营长)。

阿帕纳先科还就教导营的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中国旅(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之成立,在于培养东北各省的民族革命战争中的军事干部,“一旦满洲……处于新(的战争)环境时,中国特别旅应起重大作用,成为远东红军与中国军之连锁”,使东北人民从日寇压迫下解放出来。因此,教导旅必须加速训练,做好战争准备。

(二)对于教导旅培养的政治军事干部,不但要他们领会战略战术和游击运动的原则、原理与经验,同时必须精通各种现代兵器技术和技能。

(三) 特别注意构成战斗的神经系统的通信联络,培养众多的无线电通信技术干部。

1942年8月1日,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正式宣告成立,教导旅旅长周保中,政治副旅长李兆麟,副旅长石林斯基,参谋长杨林(沙马尔钦科),副参谋长崔石泉(崔庸健)。旅以下编四个教导营、两个直属教导连(无线电连、迫击炮连。

1944 年又增设自动枪教导连)。每营两个连,每连三个排。

第一教导营以第一路军人员为基干组成,营长金日成,政治副营长安吉,副营长马耶切夫;

第二教导营以抗联第二路军第二支队为基干组成,营长王效明,政治副营长姜信太,副营长喀沙特肯;

第三营以抗联第三路军人员为基干组成,营长许亨植(许亨植牺牲后由王明贵继任),政治副营长金策,副营长李季南(沙包什尼克);

第四营以抗联第二路军第五支队以及第-路军一部为基干组成,营长柴世荣(后为姜信太),政治副营长季青,副营长日列诺夫。全旅共有官兵1000余人,其中,苏籍官兵300余人,中国人600余人,朝鲜人100多人。

教导旅按苏军步兵装备,服装等均按苏军陆军官兵供应标准供应。抗联人员正排以上干部授予军官衔,薪金待遇与苏籍同级军官相同。

抗联教导旅由苏联远东红军总部代管,战斗军事编制为“苏联远东红旗军独立第88步兵旅”,对外番号是“8461步兵特别旅”。又因其由中、朝、苏三国人员组成,故又称“国际旅”,但在内部仍然保持抗联的独立性,保持抗联单独的组织系统,执行抗联独立的政治军事任务,派遣小部队返回中国东北进行抗日游击活动和侦察活动等。

同时,教导旅又是一所培养军事政治干部的学校,为将来抗联队伍的扩大准备骨干力量。东北抗联教导旅在完成上述使命的过程中,得到了苏联远东方面军的指导和帮助。

1942年9月13日,教导旅召开全体党员大会,正式取消中共满洲省委撤销后的东北党组织三个省委的建制,统一建立了“独立步兵旅中共东北党组织特别支部局”(亦称中共东北党委会),书记崔石泉,副书记金日成、金京石。东北党委会下属包括在野营和派遭到东北进行小部队游击活动及执行其他任务的中共基层组织。东北党委会执行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它同教导旅内的联共组织既保持工作上的互相联系,又在政治上、组织上保持各自的独立性。

抗联指战员长年在东北战场上与日伪军苦斗,难得有学习和训练的时间,因此,他们都十分珍惜在野营和教导旅的整训。

政治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联共(布)党史、社会发展史及斯大林的讲话、报告、文章。为了提高政治、思想水平,他们还着重学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战员们千方百计,通过各种办法和渠道搜集中共中央有关文件和中央领导人的讲话和文章。通过对这些文件和著作的学习,教导旅指战员不仅了解了整个抗日战争的形势,增强了抗战胜利的信心,而且也提高了思想理论水平,改进了作风,增强了团结。

为了肩负起未来的光荣使命,教导旅对于军事训练十分重视。教导旅的军事课程由苏军军官担任教官。教导旅要求官兵刻苦训练,练就高超的射击技术,达到百发百中;还练习跳伞技术等。此外,教导旅对于侦察勤务、步哨勤务、传达勤务,游击队的战略和战术问题以及与正规军作战的关系问题,军队的一般管理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还抽调了20余人组成无线电报报务训练班,专门学习无线电收发报技术,培养了一批水平比较高的收发报人员。

抗联部队除整训外,还开荒种地、建造营房、采石铺路,并制造桌凳等各种用具。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们就开荒百余亩,建起了三座营房以及其他设施,基本满足了官兵们学习、生活、训练等的需要。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东北党委会和教导旅积极准备参加全国抗战总反攻的伟大战斗。

1945年7月末,中共东北委员会召开会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决定对东北党委会进行改组:将东北党委会原有人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准备随同苏联红军反攻中国东北,另一部分则准备返回朝鲜作战。

返回朝鲜作战由金日成任书记等人员组成。

反攻东北的部分组成新的东北党委会(辽吉黑临时党委会),由旅长周保中兼任书记,委员有冯仲云、李兆麟、卢东生、姜信太、金光侠、王效明、彭施鲁、王明贵、王一知、刘雁来、王钧等13人。

根据雅尔塔协定,苏联政府于1945年8月8日对日宣战。8月9日凌晨,苏联向侵略中国的日本关东军发起了全线进攻。

正式出兵前,经与苏联远东方面军协商,双方根据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共同商定抗联部队的任务如下:

随同苏军反攻东北后,迅速抢占战略要点,接收东北;抗联干部在各战略要点的负责人分别担任该地苏联红军卫成司令部副司令,协助苏军占领和管理新解放的城市,肃清敌伪残余分子和其他反革命分子,维持革命秩序;利用既是抗联人员,又是苏军人员这一有利地位,建立该地党组织,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武装。

8月10日,抗联教导旅在驻地召开了反攻东北、配合苏军消灭日本关东的军动员大会。周保中在会上作了动员报告,号召全体指战员为消灭日本侵略者、争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英勇战斗。

在苏联红军势如破竹的强大攻势下,日本关东军迅速土崩瓦解。为配合苏联红军对日作战,抗联教导旅随同苏军重返东北。他们担负先遣支队、向导和翻译等工作,配合苏军迅速歼灭了日本关东军,创造了不灭的功勋。

为了迅速及时地接收东北,抗联教导旅部队分四批先后到达东北各地。

第一批:李兆麟、王效明、姜信太等共170余人,分赴哈尔滨、吉林、延边等地;

第二批:由彭施鲁带队,飞赴佳木斯地区;第三批:由周保中、冯仲云率领,分赴长春、沈阳各点;

第四批是王明贵、王钧、陈雷、范德林、董崇彬各组,分赴齐齐哈尔、绥化、大连等地。四批人员迅速分头抵达58个战略要点。

到达各点的抗联部队迅速投入了从日伪手中接收东北的紧张工作。他们首先接收了军政、宣传、警务、通讯等要害部门,协助苏军在这些地区建立起警备(卫戍)司部副司令令部,随后便开始进行建党、建军、建政工作,为建立东北根据地作准备。

在建立党组织方面,先后建立了共产党松江地委以及哈尔滨市委,珠河等县委,沈阳地委、齐齐哈尔市委、黑龙江地委,以及佳木斯地委、牡丹江地委、吉林地委、延吉地委等地方党委。同时,他们还积极寻找、联络原抗联和党的地下组织隐蔽下来的同志以及从关内派遣来的中共地下党员,与他们结合在一起,形成各个战略点的核心力量。在军队建设上,他们以抗联部队为基础大力发展人民武装,取得了很大成绩。

鉴于日本帝国主义已经投降,人民军队的任务已不再是抗日,而是保卫抗日战争的胜利果实,决定将东北抗联更名为“东北人民自卫军”,周保中为东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

自卫军在各大战略要点建立了各地区的“人民自卫军司令部”。到1945年10月,东北人民自卫军发展到4万余人。在建立政权方面,由于受当时苏联政府与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限制,共产党不便公开建立人民政权,于是便把各种群众组织统一改为“ 东北民主大同盟”,其主要成员是返回东北的抗联干部、失散的抗联战士和地下党员以及关内党组织派来的地下工作人员。民主大同盟的主要活动是发展人民武装,处理民事纠纷,与伪地方维持会进行斗争。民主大同盟为以后建立人民政权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东北抗联教导旅一方面积极开展工作,一方面设法与中共中央接关系,恢复联络。1945年9月8日,周保中率队到达长春。

1945年9月18日,以彭真为首的中共中央东北局在沈阳开始办公。

10 月,周保中和崔石泉向中共中央东北局移交了领导的共产党东北党委员会的全部组织关系、党费、档案,详细汇报了东北党组织和抗日联军14年来的斗争和工作。

10月31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将所有进人东北的人民军队及原东北抗日联军统一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至此,东北抗日联军完成了自己的全部历史使命,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下,踏上了新的征程。他们与八路军、新四军一起,投人中国人民伟大的解放战争,并最终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东北抗日联军在非常困难的环境里,独立奋战14年,历尽艰辛,战斗数万次,牵制与消灭大量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国军及警察,振奋了民族精神,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其他抗日战场的作战,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