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60%的职场妈妈早出晚归,无法陪伴孩子,不同程度地错过了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30%的职场妈妈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到2小时,甚至有1%的妈妈每天陪伴孩子小于30分钟,成了名副其实的“失陪妈妈”。

是赚钱养家还是回家陪娃,是这个时代给每个要做妈妈的职场女性出的一道无解难题。孩子一天天在长大,妈妈们真的太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玫瑾在《心理抚养》中说:“养育孩子这件事,并不是有钱就能解决好的。与其给孩子挣钱,不如亲自陪伴孩子。与其给孩子存钱,不如教孩子如何为人处世。”

孩子需要的不是钱,而是陪伴和教导。这可能是许多家庭教育的痛点。

很多家长辛辛苦苦在外赚钱,就是希望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但当赚钱和陪孩子产生矛盾时,让很多家长都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中。

这个焦虑来自于,明知在家庭教育中的陪伴是最基本的,但是很多父母都做不到。

我国目前有6100万的留守儿童,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就有2400多万,并且超900多万儿童一年到头都见不到父母。

城市里的留守儿童,不缺物质生活,缺少的是来自家庭的精神陪伴。

而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不仅要经受生存的考验,还要经历心理的摧残。

这些儿童的生命成长是个大问题,全社会都更应该去关注关心关爱。

每一个留守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是活生生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有的灵长类都是群居动物,猴子们因为害怕被赶出群体,甘愿屈尊受辱。

当一个猴王老了,新的猴王取代了它,对它最严厉的惩罚就是群起而攻之,把它赶出族群。

猴王离开这个族群的时候,离死就不远了,即便满山遍野都是果实,它也不能独自存活下去。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认为,人们读书、娱乐、交友、恋爱、结婚、宗教、信仰、工作、活动、兴趣、爱好、权力与金钱欲望都是为了分心。

分什么心?分孤独的心,怕自己无事可干而感觉到孤独,怕由孤独感引发莫名的焦虑、恐慌与不安。

从人的属性上讲,留守是一种病态的心理折磨和摧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留守儿童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栖息生活,就像寄居在这个家庭一样,游离于真正的“家”外。

留守就意味着孤,父母不在身边就意味着独。

再丰厚的物质也无法弥补情感的孤与独。

生活中,这些孩子过早地和父母脱离了情感的依托,失去了亲情的连接,无异于猴子脱离猴群。

留守儿童最需要的就是心理抚养

栖息的生活状态决定了孩子失去了一种天然的生命元素,父母的气息。

这种气息是母体一种天然的味道,呼吸的味道、皮肤的味道、声音的味道、抚摸的味道。

父母生发的气息是独一无二的,是孩子生命成长的特殊心灵养料,是一种无形的心理滋养。

孩子从一出生便浸润在父母的气息里,从受精卵开始就寄居在母体,感受气息。

婴儿期,母亲的每次哺乳也是一次气息的供养,婴儿最早学会的是通过气息辨别自己的母亲,只要气息在,就是一种心灵依靠和安全寄托,气息就是一种无形的心理抚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很多孤儿长大后出现心理问题,后来发现,在养育院长大的孩子尽管吃饱穿暖,但是他们没有一对一的依恋背景,他们成年后的心理问题很多。

孩子依恋的对象首先应该是母亲。

当一个小婴孩躺在妈妈的怀里幸福地吃着奶,偶尔抬头看一眼妈妈;当他学着迈步时摔倒了,妈妈把他拥入怀中安慰他;当他快要入睡时,迷迷糊糊睁开眼,妈妈还在他身旁给他哼着催眠曲……

所有这一切都是妈妈的一种生命气息,这种气息都会使他对妈妈产生依恋。妈妈的气息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讲,比任何玩具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