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骨质疏松患病率呈进一步上升趋势,加强对骨质疏松早诊早治以及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至关重要1。截至2021年末,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67亿,占比18.9%;预计2050年将接近5亿,占比超1/3。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7.7%,其中男性27.3%,女性48.4%。近几年,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深入,在骨骼健康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的一生都处于骨转换过程中,骨组织不断地进行骨塑建和骨重建,以维持骨骼生长和结构完整,这种破骨细胞不断吸收旧骨,成骨细胞不断形成新骨的自我更新过程,称为骨转换3。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是在骨转换的不同阶段由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产生、释放的蛋白质或基质降解产物。

临床常用的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主要包括三类:一般生化标志物、骨代谢调控激素以及骨转换标志物(BTMs)。一般生化标志物包括血钙、血磷、尿钙、尿磷;骨代谢调控激素包括维生素D及其代谢产物、甲状旁腺素(PTH);BTMs可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其中骨形成标志物包括: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I型原胶原C-端前肽(PICP)、I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骨吸收标志物包括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5b)、I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CTX)、I型胶原交联氨基端肽(NTX)、吡啶啉(Pyr)、脱氧吡啶啉(D-Pyr)。这些指标的测定有助于判断骨转换类型、评估骨折风险、了解病情进展、选择干预措施以及监测疗效等4。

动态监测骨转换状态,预测骨折风险

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但变化缓慢、检测差异性大,在疗效监测中存在不足。国际骨质疏松联盟(IOF)推荐BTMs作为骨质疏松治疗监测和随访指标,联合骨密度(BMD)作为诊断工具。骨质疏松诊断后检测BTMs可用于评估骨流失情况和骨折风险。BTMs增高和骨密度下降、骨微结构受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3。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是骨密度检测的有效补充,可通过人体血液、尿液中骨代谢生化指标水平的检测,更好地了解机体骨组织新陈代谢的情况并反映骨代谢的状态,是协助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诊断及疗效评估的重要指标。

BTMs辅助疗效监测,助力骨质疏松健康管理

BTMs不仅可帮助预测骨折风险、监测药物疗效,同时可有效预测治疗应答。临床研究显示:患者在治疗前基线BTMs水平的不同提示对抗骨质疏松治疗的不同疗效。骨吸收指标升高的患者对抗骨吸收药物更为敏感10。同时,基线水平BTMs升高的患者使用抑制骨吸收药物后,骨密度升高更快,骨折风险降低更明显。《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指出:BTMs可以在药物治疗后3-6个月发生明显变化,通过监测其变化可以帮助临床判断药物的治疗效果,有效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4。BTMs可反应抗骨吸收药物早期疗效,BTMs升高可作为重启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重要指标之一11。

参考文献:

1. 中国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的Meta分析.中国全科医学, 2022,25(3): 346-353.

2. Linghong Wang, et al. JAMA Network Open. 2021; 4(8): e2121106.

3.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 37(10):12.

4. 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 (2017)[J][D]. , 2017.

5. Delmas PD, et al. Osteoporos Int. 2000;6:S2-S17

6. Kanis JA. Lancet. 2002;359:1929-1936.

7.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Bone Health and Osteoporosis: 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 Rockville, MD: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Office of the Surgeon General; 2004.

8. Christgau S, et al (2000) Bone Vol.26, No.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