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整合的幼儿学习活动案例及评析》
本书作者根据幼儿学习的过程规律与特点,在师生共同开展“行动研究”的基础上,研发并精选了一系列基于幼儿兴趣和需要的生动有趣的科学与艺术整合学习活动的案例,旨在让幼儿通过从师生共构的以“问题探究”与“审美表征”有机互动、相互促进的学习活动中,支持幼儿将想象变为现实,获得知识、智慧、情感、创造力等各方面的发展。本书集教育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理论性与操作性相结合、感性叙事与理性概括相结合,可为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与借鉴。
主要作者介绍
陈晓芳,北京教育学院教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国培计划2015—2016示范性学前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市“第二期、第三期名校长(园长)工程”学术导师。主持和参与“十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图书5本。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科学与艺术整合的幼儿学习活动概述.
第二节 科学与艺术整合的幼儿学习活动案例的开发及研究
第二章 整合艺术思维的幼儿园生活化科学活动案例研究
第一节 整合艺术思维的幼儿园生活化科学活动概述
第二节 整合艺术思维的幼儿园生活化科学活动案例呈现去平析
第三章 科学与艺术整合促进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学习真正发生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科学与艺术整合促进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学习真正发生概述.
第二节 科学与艺术促进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学习真正发生的案例呈现及评析
第四章 户外自然环境下幼儿科学与艺术整合学习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户外自然环境下幼儿科学与艺术整合学习的概述
第二节 户外自然环境下幼儿科学与艺术整合学习的案例呈现及评析
第五章 幼儿美术活动中科学与艺术整合学习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幼儿美术活动中科学与艺术整合学习的概述
第二节 幼儿美术活动中科学与艺术整合学习的案例呈现及评析
第六章 幼儿民间游戏中科学与艺术整合学习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幼儿民间游戏中科学与艺术整合学习的概述
第二节 幼儿民间游戏中科学与艺术整合学习的案例呈现及评析
第七章 融入戏剧活动的幼儿科学探究学习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融入戏剧活动的幼儿科学探究学习的概述
第二节 融入戏剧活动的幼儿科学探究学习的案例呈现及评析
第八章 幼儿陶艺自主活动中渗透科学品质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幼儿陶艺自主活动中渗透科学品质的概述
第二节 幼儿陶艺自主活动中科学与艺术整合学习的案例呈现及评析
参考文献
整体的学习,关联的经验
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儿童,这既是国家对未来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儿童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培养体智德美劳全面发展的完整儿童也是世界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培养完整儿童,一直是我国学前教育努力奋斗的目标,广大幼儿园教师为此付出了青春和汗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成效。
实现儿童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目标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广泛探索,需要深入研究,创新实践。要避免学前教育的单一化、片面化、小学化,要用联系的、整体的眼光去构建学前教育实践体系,真正使儿童发展的各领域有机联系,使幼儿园的课程相互渗透。要像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和“五指活动”中所倡导的那样,关注儿童的生活,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注重健康、社会、语言、科学和艺术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渗透。因此,儿童的学习领域是一种相对的划分,它是以完整儿童的成长为前提的,以儿童整体的生活为基础的,不同领域相互支撑,共同作用,灵活协同,共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是两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领域,是幼儿园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不或缺的组成部分。科学领域,主要是通过儿童对外部自然世界和科学现象的观察、探究、实验、思考等不断获得新的科学经验,发展科学思维和科学能力。科学认知的过程,经常伴随着儿童的审美过程,关注自然现象和科学现象中的自然美、科学美是审美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幼儿园教室里的植物角,各种形状、颜色和花朵的植物,幼儿园内花草树木及其四季的变化,大自然中更为丰富多样的动植物,它们的形状、颜色、声音、动作等都是重要的审美对象。因此,除了艺术美,还有自然美、社会美及科学美。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与艺术是相容、相通的,是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的。
艺术领域除了多种形式的审美,还包括多种方式的表达和表现美。其实,儿童对美的表达也是伴随科学认知的。秋天里,当儿童进入小树林,看到金黄的树叶,自然地会表达出赞美和欣赏的语词;当儿童走在落叶上,听到沙沙沙的声响,也可能出现赞美的诗句。这也是对自然美的表达。儿童对种植的植物生长过程的记录,对养殖的小动物生命历程的记录,都具有表达美的意味。儿童对大千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云卷云舒的再现,对科学实验中各种现象的表达,都体现了对美的追求。儿童的很多诗歌、故事和戏剧都在以特定的方式表达着对自然和科学现象中美的关注。因此,科学是美的源泉,美是科学经验的延伸和深化。亲近自然既是对获取科学经验的要求,也是对增进审美经验的要求。
因此,深入研究并把握幼儿园课程中科学与艺术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渗透,对于儿童获得真实的、相互联系的经验至关重要。陈晓芳老师带领幼儿园一直在进行这个领域的研究,有较为深入的理论思考,也经过了几轮实践的探索,这个过程非常必要,也非常有价值。该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观念,一系列的教育活动,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策略,相信对整合科学与艺术领域的教育,让儿童获得关联和完整的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进一步推进幼儿园课程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培养完整儿童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希望课题组不断研究,进一步探索规律,提升经验,建构理论,为繁荣和发展新时代我国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做出新的贡献。
虞永平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前 言
科学注重实在、求问。科学家相当冷静,擅长理性(逻辑)思维;艺术家富于情感,直觉(形象)思维是其特长;科学发现靠的是智慧,艺术发现依赖于情感。两者差异性明显。但没有情感,智慧不能开创新的道路;没有智慧,情感无法达到完美的境界。这就是科学与艺术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如果能够成为全民共识的教育思维和教育哲学,将对社会文化和民族进步产生重大影响。
在人的思维体系中,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互启迪,从而产生无限的创造力。因而,在达成健康完整的人格、成就有价值的人生中,科学与艺术具有同等提升及互补作用。
本书试图在儿童科学与艺术学习发生发展及整合过程研究的基础上,着力于促进“科学”和“艺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认知”和“情感”的有机整合的实践性研究,通过对幼儿学习活动现场观察,获取学习过程关键要素的数据,以及通过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前后测对比,从不同的视角论证和建构幼儿科艺整合学习活动的新模式,开发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基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科艺整合学习活动的案例,让孩子们通过从师生共构的一种新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此成果必将对现有的儿童早期学习方式与创造力培养关系以及实践研究做一个有力的补充;也将促进儿童的形象和逻辑思维如何协同并进发展以及相互作用的机制与方法论的研究,以填补教育领域此项研究的不足。
本书是由北京教育学院陈晓芳副教授主持的全国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科学与艺术有机整合的幼儿学习活动创新研究”(DHA160361)的实践转化成果。全书由陈晓芳副教授策划、组织,指导参与课题的幼儿园教师撰写并统稿,由徐慧芳博士、解婷博士审阅、修改、校对。本书的第一篇为理论篇,全面阐释了科学与艺术整合的幼儿学习活动的内涵与特征、理论基础、意义与策略,并重点探讨了科学艺术整合的幼儿学习活动案例的采集、案例研究的过程、案例的特点及结构、案例评析的要求。第二章至第八章为实践篇,是部分课题实验幼儿园开展科学与艺术整合的幼儿学习活动实践研究成果的汇编,分别从生活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集体教学活动、民间游戏活动、戏剧活动和自主活动入手,通过对各自案例研究主题的概念与特征、意义与指导策略的论述、案例呈现与评析等方面的描述,向读者展示了基于各自幼儿园在自身课程特色基础上进行科学与艺术整合活动案例研究的过程全貌。这些活动各具特色,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幼儿在园学习的主要类型与形式,构建起科学与艺术整合活动的课程网络结构。通过这些案例过程的描述,读者也能够看到这些课程实验幼儿园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幼儿园的办园理念,教师秉持的教育观念及其对整合课程的设计、组织与实施能力的提升,教师对科学与艺术整合活动内在规律的探求和把握情况。
本书是一部集教育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应用性与操作性相结合、理性概括与感性叙事相结合的著作,既可为一线的幼儿园教师进行课程开发和案例研究,也可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最后,衷心感谢给予本课题研究和本书的出版支持的北京教育学院李雯、杨秀治教授,北京市第一幼儿园刘金玉园长,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幼儿园朱继文园长,中国科学院第三幼儿园刘乐琼园长,南京市建邺区实验幼儿园吴兴莉园长,南京市莲花嘉园第一幼儿园郇敏园长,江苏扬州市江都区育才幼儿园吴雪梅园长,内蒙古康巴什市蒙古族幼儿园白乌云那园长,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温家圪堵幼儿园刘翠琴园长;感谢北京师范大学霍力岩、洪秀敏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唐淑教授,长沙师范学院赵南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丁海东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刘占兰、易凌云研究员,北京市北海幼儿园柳茹园长等各位专家,对课题研究的指导;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张丽娟和其他编辑老师为本书的出版所做的努力!
陈晓芳
2021年7月
科学与艺术整合的幼儿学习活动的内涵、特征与过程
近年,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具有高创造力和高创新性人才具有“对周围世界的浓厚兴趣和积极情感”“问题导向的知识构架”“自主牵引的性格”“开放深刻而独特新颖的思维”等心理特征。童年时期,正是这些心理特征形成的关键期。研究表明,科学和艺术整合的学习,不仅能够满足儿童好奇、好问、好动、好玩、好探究的天性,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改善儿童的学习方式,促进其开展深度学习,还帮助儿童积累了科学经验、艺术经验以及跨领域经验。而经验的多样化和相互联结促进新思想产生,促成儿童创造想象和现实问题解决定向的有机结合,在发展了其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行动力的同时,多种经验整合迁移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能力也增强。
众所周知,儿童的科学与艺术学习确有其不同的目的、过程和方法。科学学习的目的是对自然事物的普遍、客观真理的探究;艺术学习的目的是对周围事物(包括自然和人文)的情感、态度的主观表达。科学学习是由于儿童“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发动,主要是“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并预测结果— 通过行动寻求验证—问题解决”环节组成的“问题探究”的过程。观察、比较、选择、判断、操作、探究、推理预测、实验等是其主要学习方式,并更多和人的分析、归纳思维联系在一起,是对事物之间 递进、因果、转折、矛盾关系的客观规律的探索过程,具有严谨逻辑与渐进推理的特点;而艺术学习是基于儿童情绪情感的表达和宣泄的需要,由潜意识层面存在的“具有吸收性张力结构的审美先在图式”发起或发动,主要是“审美感觉—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创造”的“审美表征”过程,视听感觉、模仿、幻想、直觉体验、知觉通感、联想想象、灵感、顿悟等是其主要学习方式,更多和人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联系在一起,具有先天性、创造性的特点。然而,儿童的科学与艺术学习又是可以有机结合的。儿童的“诗性”逻辑、“泛灵”的眼光以及常“以自身夺他物”的认知特点,是儿童科学与艺术整合学习的精神前提。儿童在科学与艺术学习中,左右脑的细胞同时工作的原理是儿童科学与艺术整合学习的物质基础。
那么,科学与艺术学习在儿童的学习活动中如何整合?科学与艺术整合的学习活动(以下正文均简称“科艺整合活动”)具有什么特征?幼儿园如何结合各自课程开展科艺整合的活动而获得有益的成效?本文重点阐述科学与艺术整合学习活动的内涵、特征与过程。
一、科学与艺术整合的幼儿学习活动的内涵
科学与艺术整合的学习,本书是指3-6岁儿童基于自身兴趣与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教师的支持与引导下,通过与包括教师、行业专家等在内的成人的合作,以“把想象变为现实”为宗旨,把科学学习过程与艺术学习过程诸要素排列、组合起来,使之相互渗透、相互链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和相互生发,充分运用观察、操作、实验、模仿、体验、直觉、通感、联想、想象、创作等学习方法,把发现问题、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索过程与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创造的艺术表达过程融合渗透、相互穿插,以此获取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及情感表达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获取有益的科学经验、艺术经验、跨领域经验及经验整合的能力;在综合运用科学探究和艺术表现方法的同时,经历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促使科学思维和艺术思维的协同发展;养成对自然、自身、社会的关注和热爱,最终获得智慧、情感、个性以及创造力的全面提升。
整合是新质产生的途径,即学习在精神层面(科学与艺术学习过程及内在关联)、物质层面(学习内容和方法)等实现融合,使幼儿获得科学与艺术思维、经验、方法、态度及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儿童科学与艺术整合的学习,既是科学的艺术学习和艺术的科学学习有机结合的过程,也是逻辑思维与感性思维协同共进的过程,又是认知和情感融合互补的过程。这一过程也符合幼儿“整体”认知事物的学习特点。儿童科艺整合学习活动是在依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促进幼儿获得学习质量提升和思维促进的过程。
二、科学与艺术整合学习活动的特征
(一)目标的整体性
目标的整体性集中体现在真善美相统一的科学与艺术整合学习的价值定位上。
求真、扬善、立美,既是科学艺术共同的基础,也是科学艺术共同的目标,更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本质诉求。求真,要求客观公正;扬善,意味着利他、利民、利于社会及生态与自然;立美,彰显了人性的自由、愉悦,与人际关系、生态关系的和谐。因而,要求我们在设计儿童学习活动目标时要“登高望远”,致力于儿童的全人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把儿童发展的大目标和当前学习活动的具体小目标相结合,基于对儿童的认知与思维、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考虑,把握住将科学问题探索的严谨思维过程与艺术审美表征的扩张发散的创造过程相结合的学习目标的顶层设计理念,从儿童自身的需要和兴趣出发,激发儿童对学习活动内容、学习过程本身保持愉悦的情感和良好的体验,而投入学习。
(二)内容的联结性
内容的联结性聚焦在自然与人文互动关系自组织范式的可科学与艺术整合学习的内容上。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本一体。世界万物之间,均是相互联系、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关系,虽一时荣辱有序,但终是共损共荣的。科学与艺术本就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世界万物既是科学客观的存在,又是艺术美感的呈现,自然事物的对称性、果实的圆弧型、海浪的曲线、苍穹的深蓝、地球的荧绿,无不给人圆满、和谐、柔软、刚硬、刚柔相济的审美感受,同时又具引人探究、发人深省的神秘。这就是儿童科学与艺术学习内容与对象的自组织范式。儿童的“诗性”逻辑,“泛灵”的眼光、形象的思维,是这些内容在儿童眼里本就一体的基础,儿童会认为新鲜的空气是甜的,黑色的云朵是苦涩的,因而,只有当我们从儿童的视角去看世间的一切事物,我们才不会仅仅去关注一个一个无法相连的“学科知识点”,而是把儿童的学习活动的内容放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中,用自然事理的逻辑,遵循事物间有机联系的线索,更多采用“主题教学”“项目教学”“问题教学”的方式去连接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视界、不同层面的内容知识,让儿童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核心概念(价值观)——具体概念(事实与事理)——个别事实(现象与表象)的知识架构或知识网络。并在这个架构和网络中,有意识地找寻到自己:“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往哪里去?”,从而达到个体与类的共存共生的状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找到心灵的归属。
(三)过程的伸展性
过程的伸展性体现在问题探究与审美表征相结合的科学与艺术整合学习的过程建构。
科学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路径—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理智思维的过程,更是人获得安全保障的生命存在的过程。人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这是基本生活的过程。但人既是机体的存在物,又是心灵的存在物,不仅追求机体存在,还追求舒适、愉悦的精神存在。因而,直觉体验、同理心、共情作用等使得人类之间心灵相通,活得更舒畅,更自在。由于人的这一基本的“爱与归属”的需要,所以自人类有记载以来,祭祀、图腾等艺术审美表达,便伴随人类生产、劳动、斗争和生活的全过程。因而,艺术的审美表征是人类灵魂诉求的自然流露,是集体潜意识和个人无意识的确定性存在。
三、科学与艺术整合的幼儿学习活动的过程
幼儿学习科学与艺术整合活动的过程,经历了“融入审美感觉的问题提出—贯通审美知觉的推测猜想—渗透审美想象的行动验证—汇集审美创造的方案达成及评议”四个阶段。
以舞台剧“熊猫百货商店”为例,孩子们被《熊猫百货商店》的绘本故事吸引,提出要把它变成一个舞台剧的设想,“在哪儿演”“如何演”的问题随之产生——这是“融入审美感觉的问题提出” 阶段;接着,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原有经验,设想用什么材料搭建、舞台背景如何装饰、空间如何摆布、什么角色穿什么衣服等——这是“贯通审美知觉的推测猜想”阶段;然后开始确定舞台地点、搭建舞台、调配灯光和音响、分配角色、服装道具设计制作等——这是“渗透审美想象的行动验证”阶段;最后,开展戏剧情景、情节表现,角色互动与表演及评议等,最终完成整个戏剧表演的活动——这是“汇集审美创造的方案达成及评议”阶段。此过程,幼儿不仅要调动科学思维及其学习方式,在遵循“问题解决”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地计划、尝试、改进,还要调动艺术思维及其学习方式,最终使“设想”变为“现实”。
在问题提出阶段,联合幼儿的审美感觉,幼儿有更多机会去感受外界事物的形状、线条、光线、色彩、声音、气味、冷热刺激等信息,其与人体正常的感受性相适应,从而形成生理的快感和初级的美感。幼儿因为美感和快感的刺激,对环境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进行选择性注意,发现了已有经验和现实之间的分歧,即产生一种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心向,引发了学习兴趣。在贯通审美知觉的推测猜想阶段,幼儿在情感的调节作用下,将已有的经验、情绪、兴趣、意志融入对当下问题对象的知觉当中,在联觉作用下,自觉运用比较、选择、判断、推理和预测、讨论等学习方式,对问题的结果、条件之间的关系做出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解释和推理。这一阶段,幼儿感性和理性的进一步结合,推动了思维的流畅性和学习兴趣的延展。渗透审美想象的行动验证阶段,给予了幼儿更多“异想天开”的自由思考并在现实中发现和建立联系的机会,并且行动验证过程满足了幼儿好动、好模仿的天性,他们乐此不疲,乐在其中,因而会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脑力。在汇集审美创造的方案达成及评议阶段,幼儿通过语言描述、图形或符号记录、操作过程展示、戏剧表演等方式对行动验证的结果做出观察、反思解释,或去评议别人的成果,引起幼儿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的进一步思考,体会学习的成功带来的愉悦,最终在完成自己的意愿和目的中积极动脑、积极行动,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节选自陈晓芳等著《科学与艺术整合的幼儿学习活动案例及评析》第一章,内容有改动
本书特色
1. 案例实操性强
体现了科学与艺术交融的学与教的智慧,阐释了“帮孩子将想象变为现实”的过程步骤和方法策略。
本书在汲取对科学与艺术关系的辩证认识论及幼儿科学与艺术整合学习活动开展的方法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呈现了北京、江苏、四川、福建、内蒙等省、市、自治区课题实验园研发的基于本土文化和满足幼儿兴趣与需要的科学与艺术整合学习活动案例,阐明了幼儿科学与艺术整合学习活动中,教师是如何帮助孩子将想象变为现实的过程步骤和方法策略。
2. 基于“问题串”的课程设计与组织构架
案例突显了教师如何通过巧妙创设一些有悬念和挑战的情境,这样的情境中,使儿童有机会链接不同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沿着“生疑—探疑—解疑—释疑”的线索链接起来,形成各个系列的“问题串”,在不断“探索—表达—再探索—再表达”的过程中,从依靠教师的支持解决问题到独立解决问题, 以此获得创造及各方面能力的提升的课程设计与组织构架, 展现了各个不同的课程图景。
*声明: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京师学前。
2021年幼师口袋推出的【幼师口袋慧园通】已有 3000 家园所使用,其中观察记录工具广受好评,推荐给更多需要的园长们:
扫码填写信息
园所顾问将与您电话沟通
欢迎分享转发、点赞和“在看”
让更多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