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台湾省,有一位名叫张建邦的人,他从上学开始就有一个疑惑,自己明明出生在台湾,可每当老师在统计学生信息时,说“外省的人请举手”后,他却必须得把手举起来。因为张建邦在学校资料卡籍贯一栏中填写的是:“河北唐山”,张建邦小时候并不清楚其所代表的含义,他只知道这是父亲要求他必须这么填写的。图丨张建邦后来,随着张建邦一天天的长大,他终于清楚了这里面的含义,也知道了父亲是一名台湾老兵,张建邦后来回忆说,从他小时候开始,父亲就一直给他灌输一个观念:“你不是台湾人,我们的老家是河北唐山。”可每当张建邦问父亲,老家是否有亲人,为什么不回去看看时,父亲都会低下头沉默不语,甚至会流下眼泪。慢慢地,张建邦明白了,“河北唐山”这四个字在父亲心中的分量,也知道这四个字是父亲的心结,他一直对老家十分好奇,但又不敢跟父亲提起,他害怕父亲伤心……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父亲90岁了,这时候父亲的记忆开始慢慢消退,身体也越来越差,但父亲唯一忘不了的就是河北唐山老家,张建邦决定要带老父亲寻亲,张建邦说:“寻根是我父亲最大的心愿,河北唐山是他的根,也是我和我儿子的根,我想让我的后辈都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因此不管前路多么艰难,就算背我也要把老父亲背回家。”图丨年轻时的张万龙然而,距离老父亲来台湾的时间已经过去了70年,一切早已物是人非,特别是由于老父亲失智,甚至连家里有几个兄弟姐妹都忘了,其他的更是一点都想不起来。张建邦手中唯一的线索,就是老父亲当年的军籍登记表,而那上面也只有一个模糊的“保甲制”地址,可“保甲制”早已消亡,单凭这个“保甲制”地址很难找到家乡的准确位置。那张建邦能凭借这个模糊的线索和老父亲零星的记忆,找到自己的根吗?大家好,我是学史知今,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台湾老兵寻亲的故事——回家的路:张建邦的父亲名叫张万龙,1930年出生于河北唐山的一个小村庄,他的家中一共有兄弟姐妹5人,他排行老五,是最小的孩子。都说小儿子是父母的心头肉,可张万龙并没有享受过父母太多的关爱,因为在1943年时,年仅13岁的张万龙就入伍参军了。随后,张万龙就一路向南,并逐渐与家乡的亲人们失去了联系,1949年,19岁的张万龙被迫随军从上海登船前往台湾。图丨张万龙的军籍登记表来到台湾后,张万龙举目无亲,生活得非常艰难,而且因为腿部受伤,张万龙不得不退伍,张万龙退伍后就前往台湾交通处任职,主要负责修桥铺路等基建工程。由于十分思念家乡,所以在来到台湾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张万龙都没有选择结婚,而是一个人孤单地生活着,他无时无刻不想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可这在当时却那么的遥不可及。就这样,张万龙在台湾独自生活24年后,才在1973年与台湾当地的一名二婚女子结婚,当时张万龙已经43岁了。妻子在1975年给张万龙生下了儿子张建邦,45岁才初为人父的张万龙非常激动,可他始终惦记着家乡的亲人,想回到家乡看看。然而,当时张万龙家里的条件并不好,因为张万龙除了要养育儿子张建邦外,还要抚养妻子带过来的几个孩子。因此,在上世纪80年代后,当很多台湾老兵开始想办法回大陆寻亲时,张万龙为了家庭还是止住了这个念头。图丨张万龙结婚时照片后来,随着家里的条件越来越好,孩子们也一天天地长大,张万龙终于有机会寻亲了,可这时候张万龙的妻子却突然患上重病,不得不长期卧床。自此,张万龙又开始照顾卧床的妻子,根本抽不开身,就这样他伺候了妻子十多年,等妻子离开人世后,张万龙十分迫切地想回大陆寻亲。可这时候,张万龙已经老了,他有点折腾不动了,而且他离家的时间实在太长了,再加上当时只有13岁,所以知道他的人不多,虽然他托了很多人帮忙打听,却始终没有找到家乡。已经年老的张万龙,经常独自坐在家门口思考,他在想祖国大陆的亲人们到底在不在了,后辈们还记得他吗?可随着张万龙的年龄越来越大,他慢慢患上了老年痴呆,记忆力也越来越差,不过张万龙却始终没有忘记家乡,他嘴中最常念叨的就是“唐山”两个字。2019年,看到已经失智的父亲,唯一的念想就是家乡,张建邦知道自己此时必须要为父亲做点什么了,他决定带父亲寻亲。图丨张万龙的儿子张建邦可此时,张万龙已经不记得什么了,张建邦手中只有父亲当年军籍登记表里的一个“保甲制”模糊地址,单凭这点信息,张建邦很难帮父亲找到家乡。于是,张建邦就把父亲的情况发到网上,经过热心网友和志愿者的不懈努力,很快就确定张万龙的家乡是今天的唐山市滦南县西泽坨村。可当志愿者赶到西泽坨村后,却并没有打听到张万龙的情况,不过志愿者发现,有一个张姓家族很可能是张万龙的亲人。因为这个家族,也曾有5个兄弟姐妹,而且他们家的第五个孩子,同样在很小的时候入伍离家,此后再也没有音信。不过,留在村里的4个兄弟姐妹早已离世,此时只有子侄辈还健在,他们对自己五叔的情况非常陌生。然而,志愿者们并没有放弃,他们开始逐一走访这些人,这时候张家的子侄辈中,有一个叫张有的人对志愿者说,他不确定自己的五叔是否存在。图丨张有因为张有的父亲,在张有7岁的时候就过世了,父亲根本没有和他提起过自己五叔的情况,他之所以知道自己可能有一个五叔,是因为他的奶奶。张有记得,每当奶奶烧香时,就会念念有词地说,她有第五个儿子,可张有他们根本不敢问奶奶关于五叔的情况,他们害怕让奶奶伤心,五叔也成了家中不能说的禁忌。不过,由于当时奶奶年事已高,所以也有人怀疑,是奶奶糊涂了,或许奶奶根本就没有第五个儿子,可现在志愿者找到了他,他觉得或许自己真的有五叔。然而,单凭这一点,根本无法确定张有就是张万龙的侄子,事情似乎陷入了僵局,不过张有却说,自己还有一些亲戚在,他想把大家找过来,一起回忆当年的情况。很快,张有的侄子马福良就赶了过来,面对志愿者的提问,马福良说自己清楚地记得,父亲在世时曾跟他说过,他有一个五姥爷在很小的时候就入伍了,后来就与家人失去了联系。并且,父亲还告诉马福良,如果五姥爷还活着,那大概率就是去了台湾,所以马福良坚信五姥爷的存在,只不过他记得自己的五姥爷叫张万祥,并不叫张万龙。图丨马福良当然了,马福良也表示,张万祥这个名字或许是自己记错了,没准张万龙真是他的五姥爷,志愿者听后,只能继续在村中寻找线索。这时候,志愿者找到了村里最年长的一位老人,询问那名老人记不记得村里有一个叫张万龙的人,老人说:“我小时候见过张万龙,而且张万龙就是张有的五叔,不过张万龙很早就走了,走了以后就再也没有音信,慢慢的家里对他一点印象都没有了,也就等于没有这个人了。”这位老人的回答,让志愿者眼前一亮,随后就进一步询问,张万龙有没有什么特征,老人说因为张万龙的耳朵有残缺,当时小伙伴们给张万龙起了个外号叫“半个耳朵”。志愿者听后连忙与台湾的张建邦取得联系,询问张万龙的耳朵是否有残缺,张建邦表示,父亲的右耳朵上部与脑皮相连,导致两个耳朵相差很多,确实有残缺。随后,张建邦还把父亲耳朵的照片发给志愿者,让志愿者拿给老人看,老人看后表示这就是他记忆中的张万龙。图丨村里老人至此,大家终于确定,张万龙就是张家的第五个儿子,此时距离张万龙离家已经过去了76年,谁也没想到76年后,村里还有一个老人记得他叫“半个耳朵”。确定这一信息后,张建邦连忙收拾行李,订了从台湾飞往天津的机票,随后就用轮椅推着父亲赶往机场。而且,为了让父亲回家更有仪式感,张建邦专门给父亲换上了白衬衫,并为父亲系上红领带,在外漂泊70多年的游子终于要回家了!2019年4月29日下午,经过3个小时的飞行,飞机平稳落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在接机大厅里迎接他们的是张有等张家子侄后辈。90岁的张万龙微微颤抖着,抿着嘴说不出话来,而儿子张建邦则眼含热泪地对父亲说:“爸,回家了,我们终于回家了!”随后,张有等人就和张万龙父子喜极而泣地拥抱在一起,紧接着他们就乘坐汽车回家,2个半小时后,终于回到了西泽坨村张有的家里。张建邦带着张万龙回家按照辈分,张有是张万龙的大侄子,张有特意为五叔张万龙铺好了炕床,张有认为五叔一定会想念家乡的炕床,所以一到家,张有就把五叔抱到了炕床上。听说台湾亲戚回来了,张家的后辈们纷纷赶了过来,等到傍晚时分,已经聚集了六七十人,这些人有的满头白发,有的刚刚出生不久,他们都来看望张万龙父子。坐在炕上的张万龙看到这些晚辈后,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好!好!”晚辈们担心张万龙的身体吃不消,就劝老人躺下休息一会,张万龙却不停地摆手说:“不累,不累……”第二天一早,张家族人就带着张万龙父子到祖坟祭拜,张建邦哭着跪在奶奶的坟前,不停地跟奶奶道歉:“奶奶,我带你儿子回来了,我是你孙子,对不起,我带父亲回来晚了,父亲在台湾为了家,大半辈子都在东奔西跑,错过了找你的时间,奶奶,对不起……”祭拜完后,张建邦特意装了一袋祖坟的土,张建邦说他要把这袋土带回台湾,并把这袋土传承下去,告诉自己的后人,永远都不能忘记自己是唐山人。图丨张建邦装土虽然90岁的张万龙已经失智,但在祖坟前,张万龙的目光却变得炯炯有神,他不停地念叨着:“回来了……回来了……”对于张万龙来讲,虽然他只与家人相处了短短13年,但血浓于水的亲情,却让他永远惦记着家乡的亲人,不管身处何方,家乡永远都是他的根!#MCN共建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