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原创问源自微信公众号:DT财经(ID:DTcaijing),作 者 | 张晨阳、编 辑 | 唐也钦、设 计 | 郑舒雅。

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从学校毕业到初入职场的 3 年,是一段走出象牙塔、不断社会化的“过渡期”。也是在这段时间,他们的生活开支、存款、消费理念、金钱观发生了某些微妙的变化。

为什么钱总不够花?

为什么存钱这么难?

为什么感觉自己越来越穷?

上周,我们联合微博钱包做了一次国产青年攒钱小调研,得到有一些有意思的数据结论。但更具体的,聚焦到个人的经历中,人们都有什么样的攒钱故事?面临着怎样的现实困境?

我们结合数据和采访,总结和筛选了以下故事。

01

当代年轻人的一万个“缺钱”时刻

没钱、缺钱、穷,是初入职场年轻人的普遍情绪。

我们以10分为满分,让工作1年、2年、3年的人为自己的财务状况打分,平均分分别是4.8分、5分、5.2分,统统不及格。

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提过“新穷人”的概念,这一类人不是传统意义上没有工作没有收入的穷人,而是没有足够的钱、不能随心所欲购买自己的必需品的消费者。

窦文涛也在《圆桌派》上区分过“贫困”和“缺钱”,如今在互联网上“哭穷”的人并不是生活在温饱线之下的“贫困”,而是“缺钱”,收入小于欲望,或者说收入支撑不了“身边的平均生活”,某些“必欲品”即必需品。

根据我们的调研,比起成熟的职场人,刚离开学校进入职场的年轻人,缺钱时刻主要有两类:一是“眼前生活的苟且”,二是“我现在就想要”。令人感到缺钱的事情主要有以下几种:住房(房租、押金、中介费)、升级消费(去高档餐厅、买名牌等)、生活体验(旅游、看演出等)和遭遇突发意外。

@心心向荣 工作 1 年

“工资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先到来”

大概工作半年的时候,出了一些意外我必须要换房子,但是上一个房子的房东不给退押金,下一个房子的中介费和押金加起来,大概是2个月的房租,正好那个月的工资还没到手,一下子觉得自己好窘迫,最后是用所有银行卡里的钱“组合付款”,还蹭了闺蜜好几顿饭。

@拍拍 工作 1 年半

“房租就够让人头大了,养老更不敢想”

房租,房租。

我现在和对象住的房子条件比较差,没有洗衣机,厨房也有点问题,我们打算换一个地方住,结果一看租金两眼一黑,整租的两居室要八九千,这时候觉得自己真穷啊。至于给爸妈养老这些更长远的事情,我暂时还不敢想。

@哪吒 工作3年

“时时刻刻都缺钱,但生病时感到最窘迫”

准确来说,毕业之后时时刻刻都感觉自己缺钱(不会有觉得自己不缺钱的人吧?)

其实我物欲很低,不泡吧不抽烟不喝酒,对名牌啥的也没兴趣,主要的“体验性消费”是美食和周末看演出。

没多少钱,但是因为喜欢,咬咬牙也就买了。

今年生了一场病,拍了两个片子抽了一管血,就花了小两千,从来没觉得钱如流水过,但那时候体会到了。感觉存钱是有必要的,不止是为了自己,还有顾虑父母的身体。

@菜菜子 工作 4 年

存款10万,还是不舍得花钱牙套”

不得不说,其实存钱对我来说更重要,就是一个硬标准,因为很担心万一身体出啥事,或者突然马路上被撞了进医院,需要钱应急。

我工作了4年,大概每个月会存1/3的工资,现在大概有10万块存款。

我是沪漂,家人朋友一时间很难救急,就得靠自己。然后在存一定钱的情况再去享受生活,也不会过得很苦,就是各方面节约一点,不买最最最好的东西,买中等偏上的东西。

前段时间,我去洗牙,医生说我的口腔不太好,一是要拔掉智齿,二是有牙周炎,三是医生建议我带牙套,矫正牙齿。这几项加起来一算,得上万块,我纠结了一下选择暂时放弃,先拔完智齿再说吧。

02

初入职场,先攒钱还是先生活?

在社交网络上,许多职场前辈、过来人、XX导师把拥有存款形容成一种“刚需”,存款多和会过日子、有安全感、幸福感高这些标签挂钩。然而根据我们的调研,大部分初入职场的人存钱很艰难。

1 到 5 万,这是工作1—3年的群体占比最多的存款区间。此外,还有超过10%的人,一点存款也没有。

毫无存款给人带来了危机感、不安全感。但攒钱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要降低一部分生活质量、错过某些生活体验,调研显示,存款越多的年轻人,核心就是每个月存款占当月月收入的比例更高:更多比例的钱用于存款,更少比例的用于消费。

年轻人面临一个选择问题:初入职场收入不高时,是要先攒钱还是先生活?如果二者都要,又应该如何平衡?

@三三 工作3年

“没有存款就没有自由,这太不自由了”

可能和原生家庭有关系,我在金钱上一直没啥安全感,刚工作的第一年,每个月发了工资之后我都会强制自己先存定期,平时消费也比较理性,有记账的习惯。

工作第三年,存款已经8万多了。但问题是,我周围的人都很卷,连存款也在“卷”。再加上那段时间我看了很多渲染焦虑的推送,大概都在讲,只有拥有多少多少钱你才能实现XX自由。

那段时间对存款10万有巨大的执念。发了工资减去房租,只留一千块生活费,剩下的全存起来,希望存款数字立刻、马上、现在就到10万,当时的心态很微妙,从99999到100000,仅仅一块钱,但就是五位数和六位数的区别。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数字对我这么重要。

于是,晚上饿了想点个外卖都要思考半天,最后放弃;把某宝某东卸载了又下、下了又卸;还拒绝了所有和同事朋友的聚餐。

我不是没有欲望或者低欲望,而是在忍,在强迫自己压制欲望。结果就是,不仅生活质量降低,还有一种“被束缚”的感觉,几乎做每一件平常的小事,我都要消耗精力去思考成本问题。

过了一段时间,存够了10万块。心里稍微踏实了一些,但不安全感还在,永远有人比我“更多”“更好”“更快”,所以“永远也不够”。

看过一本书叫《做二休五,钱少事少的都市生活指南》,里面有句话我记得很清楚,“没有钱就没有自由,这实在是太不自由了。”现在,存款对于我来说也是这样,钱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给我“消费的自由”,但是“没有存款就没有自由,存款不到XX元就没有自由”,或许才是真的不自由。

@星巴克 工作 1 年

“只有牺牲当下这件事‘值得’,我才会开始存钱”

工作 1 年,存款为 0 。

我最开始觉得存不下来钱也无所谓,因为我这个人就是没什么安全感但又很懒散,认为你出门可能就被车撞了,所以做一些无谓的筹划和努力是没有用的,不如此刻快活一些。

一个月绞尽脑汁存1000块,十年存下来的钱可能都不够一场小手术的。而且我觉得工薪阶层靠存钱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自由不太可能了,所以存钱必须是在你能够接受小心翼翼的生活和规划的基础之上的。

另一个角度来看可能是因为我没什么切实的人生目标,没有要买房要创业,也没有要结婚生孩子。现在觉得要存钱就是因为有了“留学”这么一个中短期内可规划可实现的目标,我才觉得为它牺牲当下是可以接受的,才会去做存钱这个动作。

03

年纪轻轻就存钱,到底是为了什么?

安全感,这是在问题“分享一个你意识到自己需要有更多存款的瞬间”下出现的高频词。

豆瓣“丧心病狂攒钱小组”的组长@一颗小豆芽 曾提到,“攒钱是一件付出就有回报、成果可以量化的事情,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抗风险的手段,只有攒钱和健康。”

我们的调研数据显示,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为了省钱,大多会在生活体验上选择忍耐:少下一顿馆子、少买一件衣服、能坐地铁就不打车、能借到APP会员就绝不自己充钱,但他们很少会在学习提升上、养老储备、医疗保健这些事情上做出金钱的让步。

我们想看看,那些收入不高但依旧坚持存钱的年轻人,存款,或者说金钱,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

@正义 工作 2 年

“主动存钱,帮我夺回了生活掌控感”

因为工作不顺,去年我激情离职,没想到刚离职就碰上了疫情,工作很难找,被迫在出租屋“虚度”了一段日子,心情焦虑又压抑,这之后我才开始存钱。

我尝试记账,才发现之前每个月用来“social”的钱居然这么多:不必要的聚餐、为了合群和同事买同款玩具……我强迫自己每个月存一点钱,大概占工资的 10%.,才发现自己“并不是存不下钱”,而是习惯了“有多少花多少”。

虽然至今为止,我赚的不多、存的也不多,不过,这种有规律、有控制的存钱,好像让我重新拿回了一点点生活的主动权。

@ 工作3年

“当存钱变成一种习惯,我更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刚毕业的第一年,不用再依赖爸妈打钱,我感到了一种终于可以完全“支配自己生活”的快乐。那时候我还很吃消费主义那一套,对类似“每个女孩都要有的一双鞋”“提升生活幸福感必不可少的好物”毫无抵抗力,买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

后来因为各种原因,疫情、工作不顺心想裸辞、和朋友去日本旅游觉得自己缺钱……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存款还挺重要的。

当时我的消费观人生观其实都很模糊,所以我对存钱这件事的感觉就像,高三时我不知道学习、高考、985大学究竟意味着什么,但我知道,高考考好了,人生就可能会走上一条截然不同的、全新的路。

于是我开始存钱,遇到想买的东西(非生活必需品),我就先加进购物车,等一个月之后看看自己是不是还想买。另外,因为疫情居家办公,也让我发现新衣服、化妆品、首饰这类东西,对于我个人而言,买它们真的不是“取悦自己”,而是为了社交时能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现在,我已经形成了一种存钱的“肌肉记忆”,不再刻意的节俭忍耐,而是形成了习惯。我发现自己的物欲其实没那么高,很多东西也并不是真的需要。

@ 江浙沪小贾 工作3年

“努力存钱,因为不想和世界发生太多钱的关系”

我每个月都会定期存钱,通常是存20%左右,最狠的时候存了一半工资。一部分放银行卡里,一部分买理财。黄金、基金、定期我都买过。不指望靠理财赚钱,只求“找个地方,强制自己存一下钱”。

与其说存款可以带来更多的“生活提升”,我倒觉得存款更大的意义是,可以让我避免一些“生活将就”。努力存钱不仅是为了“得到的自由”,也是为了“拒绝的自由”。

比如我会因为有一定的存款,更有底气在厌倦一份工作的时候果断裸辞;我会因为经济独立加上有一定的存款,拒绝爸妈、亲戚给我建议的“好工作”、给我介绍的“好对象”。

努力存钱,其实是不想和世界发生太多钱的关系。

有一个词叫“社会化”,大概意思是个体适应社会,学习社会中的标准、规范、价值和社会所期望的行为。我还不希望自己完完全全的“社会化”,还可以在规训之外做一些尝试,或者仅仅是按兵不动,不完全被所谓的社会时钟推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