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孙斌 编辑|寒彦 制作|小面包

真相无外乎数据,而数据却未必是真相的全部,透过对数据的梳理,我们希望尽可能整理出更具规律性和互有联系的市场板块信息,以供您投资参考。

——过去24小时特别解读

当中国人哪怕到了凌晨两点还在关注那位美联储鲍叔的一言一行时,美国人,却在质疑中国空间站为啥只标记中文。

上周末,伴随搭载“问天”实验舱的中国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空间站喜提“太空新居”。也由此,让美版知乎“Quora”上一个发布于一年前的问题,再度引发热议——“中国空间站只使用中文,是否说明该国非常自我封闭,使用‘非通用语言’以摆脱他国科学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嗯,是一个好问题,如果出自小学生的提问。

但凡走过趟大美利坚的中国平头百姓,多少都会替对岸老百姓对自家的了解捉急。假如你站在曼哈顿中央公园一角,随便问起一位晨练者,以你对中国了解能否例举一二时,一头细汗的上东区小妹想半天,只能冒出SHANGHAI,en,Beijing。除此之外,若再加上一口糖醋里脊味的Kung Pao chinken——宫保鸡丁和Panda,大概就会兴奋得都想夸奖自己知识渊博。

所以,关于“你们为啥只用中文”的问题,最多也只能付之一笑。事实上,这个使用中文的空间站从没有拒绝任何一个国家,反倒是使用英文的国际空间站,却将中国拒之门外。

当然,NASA听从上峰的指令并没有错——拿人钱财听人话事东西方均不例外。非要寻求官方答案,不妨参考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的话,很干脆,“中国空间站自然用中文”。

杨解释道,操作界面使用航天员的母语,更有利于航天员的应急判断与操作,所以中国空间站将中文作为第一语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排斥其他国家的宇航员参与或访问。就像美国航天飞机退役后,乘坐俄罗斯联盟号飞船的国际空间站乘组也必须学习俄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年底,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曾在澳门出席活动时对外发出过邀请。他表示,中国空间站在运营期间将有外国的科研项目,也希望有外国的航天员到空间站工作。不过,美国人可能来不了。戚院士说了:“不是咱拦着,关键是他们来的话违反他们自己的法律,先把你们那条法律废除了再说!”

同在昨日,美国市场传出一则消息:美国证监会不接受任何对中概股审计的限制,包括已退市的。据称,美方当下的态度是合规必须“全面无条件”,选择性合规就是不合规。SEC主席根斯勒说,为了避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被摘牌,美中官员必须“很快”就获取中国企业审计底稿达成协议。“除非达成了允许PCAOB工作人员检查审计底稿的框架协议,否则不会派调查员前往中国大陆和香港”。另外,“如果美国议员表决通过目前正在审议中的法案,摘牌时间表可能提前到2023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YOU CAN YOU UP! 根斯勒此番言论,当然要比那些提问空间站为啥只有中文的杀伤力强。但事实就摆在这里,纽约和纳斯达克股市不是“问天”实验舱,在别人已经运转多年的金融秩序和话语权中,同样咱们也面对着他们拦着之后怎么创新、破局的问题。

昨天,本专栏引用了200年前法国达武元帅与拿破仑的对话。再强调一遍24君的观点——作最坏打算的同时,不抛弃,不放弃。瞪眼睛比赛,往往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的0.1秒。

近日,桥水投资公司创始人瑞·达利欧尝试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中美之间的差异。达利欧认为,中国人和美国人分别最重视什么,他们对人与人相处之道的看法,决定了在应对冲突时,他们彼此将如何对待。因为美国人和中国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规范,他们会为之战斗,为之牺牲,所以我们要想和平解决我们的分歧,双方就必须理解这些分歧是什么,如何妥善处理这些分歧。

在这位“中国通”看来,中国文化促使社会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大多数决策,奉行高标准的文明举止,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通俗地说,这意味着机会和回报的广泛分配。

相反,美国文化促使其自下而上地治理国家,要求高水平的个人自由,崇尚个人主义而非集体主义,赞赏革命性的思考和行为,不因人的地位而是因人的想法的质量而尊敬人。这些核心文化价值观决定了每个国家选择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类型。

达利欧指出,文化差异潜移默化影响着几乎所有事情,在发生巨大冲突的时期,这些差异是决定性差异,决定了双方是战斗还是和平解决争端。中国人和美国人之间的主要挑战,来自双方没有理解和体谅对方的价值观与行事方式,且不允许对方做他们觉得最好的事。

这只是达叔的一家之言,大家自有公论。但其以西方人的视角试图从文化层面阐释双方面对具体问题时解决分歧的方式,仍然值得一听。真正站在各自立场之上,生意是生意,底线是底线。否则,哪来的零和博弈!

卖农产品难止新东方续亏 回购救股价

百元是关大阿里还在苦撑 收息倒安全

在回看双方各自运行的经济面时,今日先从几个微观处说开去吧。

比如,有人闻之色变,却也有人甘之如饴的榴莲。根据灼识咨询(CIC)的数据,按零售额统计,中国进口水果市场规模已经由2017年的727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1年的164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2.5%。其中,在2021年,榴莲零售额排名第一,大约占到中国进口水果零售总市场规模的31.7%。据灼识咨询预计,未来4年即到2026年,中国进口水果市场规模还将以14.7%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3255亿元,较2021年翻一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月26日,中国最大的榴莲分销商(按照2021年的销售收入计算)洪九果品通过了港交所聆讯。2021年,洪九果品在中国榴莲分销市场的份额为8.3%,相当于国人每吃掉10个榴莲中,差不多有一个源自洪九果品。作为高端进口水果和高品质国产水果的全产业链运营商,在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公众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驱动下,洪九果品在全国的布局已覆盖300个城市。H股市场称其“水果第一股”,倒也不虚。

但公司方面却一定不愿意以“中国最大的榴莲分销商”作为自己的标签。2021年,这家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榴莲分销收入为34.8亿元,占当年全部营业收入的 33.9 %。与榴莲一起,山竹、龙眼、火龙果、车厘子和葡萄共同构成洪九果品的六大水果产品核心(截至2021年,后五类果品销售共占公司营业收入的23.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洪九果品作为中国第二大水果分销商,尽管去年销售额达到了102亿元,却也只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1.0%左右。只占百分之一?是的!中国的水果分销市场如此分散?是的!

2017年,中国水果分销市场总规模为7451亿元;2021年,增长至10717亿元。市场足够大,增长也足够快,但是你知道中国林林总总水果分销商共有多少吗?大约30万家。中国水果分销市场的前五大参与者,所占市场总份额加权还不到5%。

而美国水果分销市场的品牌化率已达到70%,中国为34.4%。一般来说差距越大往往也代表着市场前景广阔。从洪九果品的例子,能看出在局部的垂直市场领域,中国市场的价值仍然足够可观。

或者,你还可以看看新东方。

7月17日,东方甄选将直播间搬到了北京市平谷区的一个桃园。这是东方甄选的首场户外直播,主要带货农产品是桃子。当俞敏洪与“兵马俑”董宇辉老师出现在直播间后,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超过了20万。1万单桃子开售后不到10分钟,告罄。

九天后的中午,东方甄选又推出第二场户外直播。这次的直播地点选在黑龙江牡丹江的一片稻田里,卖的主要是大米。从棚内直播到田间地头,有网友认为开启了新的直播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6月初开始,东方甄选突然火爆,并一跃成为抖音平台头部带货账号。其近30日直播销售额为6.05亿元,场均销量为31.74万件,场均销售额约为1925万元。蝉妈妈数据则显示,6月份东方甄选月度直播带货销售额为7.08亿元;排在其身后的是“广东夫妇”带货5.63亿元。罗老师淡出后的“交个朋友”,带货额跌至第三,3.85亿元。

没有永远的热点。7月以来,东方甄选销售额最高的一天约2700万元,且有多天低于2000万元。而在6月份,单日峰值曾达到6880.8万元。

另外,东方甄选“子账号”的销售额较主账号明显低出一个数量级。比如“东方甄选之图书”近30日的带货额只有约3100万元,同时在线的观众仅千余人。至于一度被寄予厚望的“东方甄选美丽生活”,近一个月的带货额,堪堪1905万。

从粉丝增速来看,较前期呈明显放缓,这个可以理解——目前东方甄选粉丝数约2300万人。反倒是旗下几位主播的拥趸暴增。目前,董宇辉的粉丝量已经达到742万,与他千万粉丝老板的差距,正不断缩小。

就像所在线下大店做久了,都会上马自有品牌,那才是利润涡轮增加器。6月22日,“东方甄选自营产品”在抖音发布了第一个视频,介绍了其自有的农产品加工厂、农产品仓库等。又是榴莲,成为首发首款自营产品。

目前,东方甄选在抖音平台企业店已上线的自营商品超过10件,包括橄榄油、枸杞、烤肠、大虾等。其中销量最高的,是一款售价78元起的烤肠,已售出30.3万件。据此计算,该产品的销售额超过2300万元。此外,自营的500ml/瓶的特初级橄榄油售价为59元,最近30天售出701万元,销售额排名第一,远远超过贝蒂斯、欧丽薇兰等老牌产品。

显然,相比不收取坑位费仅依靠佣金的其他带货方式,自营产品有望创造更高的收益。

但还是急不得。昨天新东方公布了业绩——依旧亏损,且净亏了近12亿美元;同时,过去一年中其还关掉了925家学校和学习中心。可奇了怪,昨晚,新东方美股反倒大涨7.03%。至7月28日,港股新东方在线股价重回20港元上方,至13:40分涨幅12.89%。

是投资者在为情怀买单吗?有时炒股人的心思确实诡异。比如滴滴刚领到80亿人民币罚款,那头的粉单市场立刻拉升10%。当然,随后又是连续三根阴线再次跌回3美元附近。所以,不要指望民众对新东方打不死小强精神的钦佩能持续多久,关键还看业绩预期。就在昨天,俞敏洪表示,2022财年公司重组了核心业务及营运,相信非学科类辅导等新业务将在下一个财政年度开始产生可观收入。重点来了——回购股票金额最多为4亿美元。

原来,伏笔在这。

另一家中概公司美团,沈南鹏的红杉中国也已在连续减持了。只最近五天,红杉方面连续三次大手笔出货套现约12亿港元。为什么?没人解释。但是市场上看得到的情况是:美团二季度的营业收入或有12%的同比增长,但亏损却也有可能达到12亿元之巨。这个亏损数据与滴滴相比自然是小儿科,但证券市场上封神级别的投资大佬还是迫不及待地入袋为安。

互联网平台公司的所谓成长路径,就是看准市场痛点,通过大把烧钱把平台建起来,然后利用庞大的客户数量让主营涨回正常价格,再加上周边的业务的配套,以及开发更多的领域,赚更多成本更低的钱。然而请切记,如果这中间有一个环节运转失灵,那么前期烧掉的就真成了纸钱。

还好,今天美团的港股截至午后依然表现强横,经历一上午的死守后依旧能微涨0.05%。倒是阿里,逐渐体力不支,股价同样在半天起起伏伏后,再次跌回了百元线以下。现报99.8港元/股,跌幅1.19%。

据说,2022财年阿里短期投资金已从两年前的284.8亿猛增900%至2565.14亿,按年化4%收益率算,一年里利息即入账逾百亿。问题是,当阿里过去半年对外投资次数同比从47次锐降至22次,整个投资团队从110人削减到70人,再叠加美股挂牌的不确定,港股投资人当下实在没理由看好——没人当你是红杉啊。

再强调一遍:港股虽是风云地却并非人人可以得道成仙。24君注意到一个新闻,一家名为微创脑科学的公司,Pro-IPO时已募到1.5亿美元,相当于12亿港元,结果7月15日赴港上市才募集了2.78亿港元。原因无他,只放出2%的新股——纯属聊胜于无。当然,此时有胜于无,面子里子只能沾一样。

截至7月28日下午三点前,该公司0.01%的换手率换来24.35港元股价表现,而7月15日上市首日还收于24.6港元呢。

亚马逊又入医疗 打通线上线下能学否

消费品都谋提价 黄桃罐头现在也难免

说过学生自然也得看看先生。亚马逊昨晚涨幅5.37%,市值1.23万亿美元。

去年7月见顶以来,亚马逊的股价已经下跌了33%,等于抹去了疫情期间的大部分涨幅,市值蒸发超过6000亿美元,最新股价为120.97美元。但这些也许没那么重要,投资者只看到了亚马逊电商业务的疲软,却忽视了该公司的转型。

华尔街分析师对亚马逊各部分业务进行估值时,由于所选业务和度量标准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但他们一致认为,亚马逊各个业务加起来的价值远远超过它目前的市值,未来几年股价可能会上涨一倍、甚至两倍。

7月22日,亚马逊宣布将以每股18美元,总规模39亿美元全现金收购美国医疗保健提供商One Medical。以交易前的收盘价计算,该收购价格溢价率高达7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One Medical作为一家美国医疗服务企业,其运营着一个基层医疗网络,还提供一系列远程医疗服务。2021年,One Medical营收6.23亿美元,净亏损却有2.55亿美元。今年一季度,该公司净亏损达9090万美元,未见收窄的迹象。

One Medical凭什么赢得亚马逊的垂青?医疗领域又为什么能频繁吸引互联网巨头的关注?

医疗领域,亚马逊其实早有涉足。1999年,它收购了医药购物网站Drugstore.com的40%股份,以求将电商业务扩展到药房领域,但最终因监管等原因不得不搁置,Drugstore.com最终也被连锁药店沃尔格林(Walgreens)收入囊中。2018年,亚马逊又以7.5亿美元收购了在线药房公司PillPack,并以此发展出了亚马逊药房业务,从而在疫情期间分得医药配送的一杯羹。

同年,亚马逊联合高盛和伯克希尔哈撒韦,又成立了一家名为Haven的公司,发力医疗保险业务,意图降低美国的医疗成本。不过,豪华的投资团队并没有给这家公司带来一个好结局,由于对美国复杂医疗市场的认知不够全面,以及业务目标不清晰、股东之间意见不一等问题,这家公司逐渐经营不善,最终只能宣告倒闭。

2019年,亚马逊通过收购医疗科技公司Health Nevigator,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Amazon Care。该业务一开始针对的是亚马逊的内部员工,其能够为员工提供线上问诊,可以算作一种福利。今年初,亚马逊将该项业务对外开放,据说已经有多家公司进行了Amazon Care的采购,同样作为提供给自己员工的一种医疗福利。

本次收购One Medical,或许可以视为亚马逊推动Amazon Care发展的一个新动作。在线上方面,Amazon Care的业务范围与One Medical颇多重合,但是在线下医疗服务领域,前者的实力却远远不足。今年一季度,亚马逊净亏损达38.44亿美元,为2015年以来首次单季亏损。运营成本的上升与网上购物的停滞,让未来的预期一度灰暗。只靠原有业务支撑,显然难以规避当前其面对的一系列风险,也无法为亚马逊的发展提供保障。

在此情况下,突击医疗行业,便成为重要破局方法之一。最重要的,从线上诊断到线下诊所,亚马逊已然完全闭合。即便只吃自己老顾客,只消给个折扣价颇有竞争力。

其实,亚马逊的玩法,中国的学徒们早已将之玩了个遍——用户粘性,客户画像、线上线上打通,这些国内平台都在做。只是,这传统线下的护身金符实在厉害,即便背靠平安集团这种要钱有钱要客户有客户的大金主,专攻线上的平安好医生依旧一路血亏,股价从去年2月的148.5港元一路跳水至最低的15.18港元。今天算是小涨1.19%,也就21.2港元收盘,真替大手笔入股的合生创展朱孟依先生肉痛。

与此同时,线下药房却风生水起。“财经大V百佬汇”报道过健之佳20多亿收购唐人医药的案例,这种事例或陆续有来。各医药电商要想存货,必须依赖线下,而走TO B模式的药师帮,与阿里健康、京东健康以及平安好医生等对C端的互联网医药综合平台不同,重点服务对象是B端药店,即千千万万中小型连锁和单体药店。

在各大药企因集采生存利润逐渐被打薄的当下,B端的电商企业肯定不受人待见——这等于又多了个二道贩子,而在C端当下无论是药店,或是牙科、眼科,面临的局面都很相似,人贵!毕竟只有高水平的医生,才能给你带来客户,而非是你的平台有多强大。

亚马逊所坚持的,其实是国内大赛道上大家都看到却未能执行到底的。孰优孰劣,或许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见分晓。但有一点,线上线下单做一头者,都很难拿到高估值——这一点,市场想明白了。

比较完大厂,再看尚未说完的消费。物价,可又嗨了!

7月27日,全球“三大”消费巨头同时宣布涨价。

英国快消巨头联合利华(Unilever)当日表示,旗下品牌第二季度的价格同比平均上涨11.2%,但代价是销售额下降2.1%,使得该季度基本销售额增长8.8%。联合利华警告称,“成本前景确实前所未有”,并预计价格将进一步上涨。

联合利华,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品公司之一,生产从食品到洗涤用品等各种产品。

同日,可口可乐首席财务官John Murphy也表示,公司各种产品价格二季度上涨了12%,但实际转嫁给消费者的涨幅只有5%左右。Murphy称,由于可口可乐将继续“在通胀环境的背景下考虑定价”,未来几个月价格可能会继续上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可口可乐上调价格似乎底气十足。财报数据显示,公司第二季度销售额超出预期,并上调了全年预期,原因是在数十年来的高通胀和价格上涨之下,全球消费者仍愿意为饮料支付更高的价格。

可口可乐的主要竞争对手百事公司,也于两周前透露,其第二季度其产品组合的平均价格上涨了12%。

至于快餐业巨头麦当劳,一般不甘示弱。公司首席财务官Kevin Ozan本周二表示,今年剩余时间里,美国的食品价格可能会继续保持8% - 9%的同比涨幅,以弥补成本上升带来的损失。

麦当劳预计全年食品和纸张成本将增长12% - 14%,而劳动力成本将增长10%。麦当劳二季度美国同店销售额增长3.7%,公司称这一增长主要是来自产品价格上涨,因门店客流量持平。

今年第二季度,麦当劳全球同店销售额同比上涨9.7%,几乎所有细分市场都录得增长。其中,麦当劳美国地区同店销售额同比上涨3.6%,这主要是本地产品价格上调和超值产品推动;其国际经营市场同店销售额同比上涨13.0%,主要是法国和德国市场销售增长强劲带动;国际开发许可市场同店销售额同比上涨16.0%,这次乃巴西和日本市场建功。说了是“几乎”,麦当劳中国市场受疫情影响,同店销售额出现了负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麦当劳的主要收入来源为自营餐厅收入和特许经营餐厅收入,今年第二季度,其自营餐厅收入为21.12亿美元,同比下跌15%;特许经营餐厅收入为35.27亿美元,同比上涨7%。

纵观2022年上半年,麦当劳实现营收113.84亿美元,同比上涨3%,净利润为22.92亿美元,同比下跌39%。截至2022年6月30日,麦当劳在全球118个国家拥有餐厅3.96万家餐厅,95%为特许经营餐厅。其中,麦当劳在中国市场拥有餐厅4727家。

麦当劳CFO 说,虽然中国市场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几年,但依然相信有非常大的机会,预计今年在华新开800家门店。

海外巨头又是涨价,又是艰难开店,而在咱们这头,连从小喜闻乐见、心心念念想让大人开上一罐的黄桃罐头,也在涨价。

7月26日,欢乐家发布公告称,公司黄桃水果罐头系列产品的出厂价格将上调9%-12%不等,且即日便开始实施。但涨价消息并无刺激行情,今日,该公司还小挫0.97%,12.27/股表现较52周高点回落46.2%。

中国罐头工业协会的行业调查结果,欢乐家品牌水果罐头从2018年到2020年连续三年的国内市场销售量和销售额,均位居全行业前三。另根据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的统计,2018-2020年该公司植物蛋白饮料椰子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产销量,在全国同类产品中排名前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业绩方面,2021年欢乐家总营收为14.73亿元,同比上涨18.1%;归母净利润1.84亿元,同比增长2.89%。不过论到具体营收,无论是按行业、产品,还是地区、销售模式分类,欢乐家的毛利率均出现了同比下滑。其中,水果罐头毛利率同比下滑最多,-6.79%。

该公司表示,报告期草莓、黄桃、桔子、葡萄及杨梅等水果原料的采购单价同比变动超过30%。报告期内自然灾害以及果农种植品种的改变等原因导致部份水果减产,加之公司对果品质量要求的提升,上述果品的采购单价同比变动较大,增加采购金额3906.05万元。

小时候,夏天的幸福就是冰箱里推着满满的黄桃罐头,而今,就算有心为国消费,可是看看着价格,不但生产企业要记挂成本,连咱们都得想想,回忆少年时好味道的成本了。

七月高频数据有奥妙 上下游呈现错位

恒大终放盘香港总部 李嘉诚捡个便宜

黄桃事小,在此,不妨再看看2022年7月第4周的高频数据。

7月22日,南方八省电厂日耗为220.7万吨,较7月13日的223.0万吨下降1.0%。7月23日,6大发电集团平均日耗为88.3万吨,较上周的87.9万吨上升0.5%。高温天气支撑电厂日耗高位运行,前期电厂积极存煤,目前重点电厂、沿海电厂存煤均位于高位。

同一日,唐山钢厂高炉开工率51.6%,较7月15日下降1.6个百分点;同期,产能利用率68.8%,较上周下降2.7个百分点。钢厂在亏损加剧的情况下加大减产力度,开工率继续下滑,螺纹产量下滑尤其明显。

7月21日,汽车全钢胎(用于卡车)开工率55.6%,较7月14日下降3.7个百分点;汽车半钢胎(用于轿车)开工率64.8%,较7月14日下降0.2个百分点。轮胎厂依然面临成品库存高企现状,样本企业合理调控产能释放,带动开工率再度下滑。

7月21日,江浙地区涤纶长丝开工率64.4%,较7月14日下降4.8个百分点;同期,下游织机开工率45.5%,较7月14日下降1.4个百分点。

7月26日,全国整车货运流量指数较7月19日上升0.1%;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广东分别上升2.7%/上升0.9%/下降4.2%/上升4.5%/上升0.8%。当前全国整车货运流量仍然略低于本轮疫情前水平。

7月1日-26日,30大中城市商品房日均销售面积为40.6万平方米,较6月同期(58.7万平)环比下降30.9%,较去年7月(62.4万平)下降35.0%,较2020年7月(63.3万平)下降35.9%,较2019年7月(58.4万平)下降30.6%。分区域来看,一线、二线和三线城市销售面积分别同比下降4.8%、下降42.1%、下降47.4%。

7月26日,全国水泥价格指数较7月19日下跌0.2%;其中,华东和长江地区水泥价格分别上涨0.7%和上涨1.0%,强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周全国各地需求价格弱稳运行,其中南方雨水天气有所减少,华东长三角市场开始尝试推涨水泥价格,且华东地区库位回落,整体发运率也快速提升,水泥价格有企稳迹象。水泥价格同比转正。7月以来,水泥均价环比下跌4.6%,同比上涨1.4%。

7月27日,玻璃活跃期货合约价报1447.0元/吨,较7月20日下跌2.1% ;7月以来,玻璃价格环比下跌11.2%(前值下跌4.2%),同比下跌48.0%(前值下跌36.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唯有乘用车市场淡季不淡。7月第三周的总体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日均6.1万辆,同比增长25%,表现持续走强,环比6月同期下降9%。7月第三周的狭义乘用车全口径日均批发为6.8万辆,同比增长47%,表现明显走强,环比6月同期下降8%,由于去年的低基数,7月产销有明显的恢复趋势。

汽车消费,成了诸多消费数据中唯一能见起色项,大家一定会问?那为何轮胎厂依然面临成品库存高企?为了解释这一问题,不妨用热卷和螺纹钢的事例说明一二。

期货市场更看重库存,股市最看重产销量,而从库存反转到产销量反转,需要时间。螺纹/热卷反应的是最前部的利润预期,从利润预期转化为利润,再向产业链逐级改善,需要一定的时间。

前部利润预期改善的时候,尾部的产业链和企业还在暴雷,进而压制股市信心。

比如沥青、螺纹、商品房尚在去库,而沥青、螺纹的价格和利润空间已经开始回升。但同时暴雷开发商还在进一步恶化。同样的,前部利润预期恶化的时候,产业链由于过去几年的高景气度,一方面是信心比较强,另一方面是投产的大量产能恰好刚完工,于是只得硬着头皮开工,导致尾部产业链景气度依旧非常高。

比如新能源汽车,终端整车厂累库,销售难度加大,只能打起了价格战;但中游一大堆电池厂刚完工,硬着头皮开工并向上游买入锂,导致锂矿继续涨价。

同样道理,无论是地产行业的水泥、玻璃,钢铁,或是汽车行业的轮胎、轮毂,只有在大行业环境改善的前提下,从下游到上游才能形成新一轮的完整价格轮动。

说到重点了,来看看这几日的大地产。

7月28日,当大家纷纷将目光投向近期的内房市场,先是恒大物业134亿港元被银行划扣有了结果;后又传国内已批准设房地产基金支持房地产市场;随着碧桂园一纸配股公告,本以憧憬利好的地产市场再度迎来暴跌。今日市场再度传出大消息,恒大拟出售香港总部大楼,而长实集团已经提交竞标书!

据《香港经济日报》消息,恒大正寻求出售物业以套现,标售湾仔告士打道38号中国恒大中心全幢商厦,市场估值约90亿港元,今日截标。长实集团在一份电邮声明中称,该公司已就位于湾仔的中国恒大中心提交了标书。

香港中国恒大中心是一栋甲级写字楼,临近香港金钟及湾仔地铁站、香港警察总部、香港会展中心,毗邻维多利亚港湾,大楼之前名为“美国万通大厦”。

2015年11月12日,中国恒大间接全资附属公司以125亿港元从华人置业间接全资附属公司手中购入这栋海景地标建筑,后改名为“中国恒大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了解,香港中国恒大中心楼高94.85米,总计26层,占地面积为2138.8平方米,总楼面面积为3.21万平方米,另有地下车位55个。

去年8月20日,有外媒昨引述知情人士指,恒大拟出售位于湾仔总部大楼,正与越秀地产洽商,并提出逾20亿美元(折合约156亿港元)潜在价格。

不过,就在同年8月23日,据《星岛日报》引述知情人士报道,中国恒大计划以105亿港元将其香港总部大楼出售予越秀地产,但即使折让卖出依然未能成交。

当时据接近交易人士表示,“双方确实有接触,在谈,但目前还没有谈定。”该人士还补充,该笔交易是许家印亲自参与洽谈。

时隔1年,香港总部大楼估值再度下降25亿港元,而接盘方正是李嘉诚家族的长实集团,较105亿港元再度下跌14%,较期初喊出的156亿港元的报价足足跌了42%。而90亿港元的价格,较恒大的买入价125亿港元也下跌28%。

但恒大此番是不是真的就亏了呢?2015年11月12日,华人置业与恒大签订买卖协议后5日,先收取10%订金12.5亿港元,继而在物业成交后,再收取37.5亿港元,总代价余额则分6年,每年支付12.5亿港元。华人置业则通过出售美国万通大厦录得收益约15.294亿港元。

等于说,当年大刘先生几乎是半卖半送,除了10%订金和成交后的37.5亿,恒大到2021年的六年中,每年都只要支付12.5亿,而恒大在买入万通大厦改名中国恒大中心后,于2018年底曾抵押全幢大厦融资120亿港元。

到了2019年,中国恒大将自行租用的9.3万平方呎楼面加租3.2倍,以及将华人置业租用的6.2万平方呎楼面加租62%,使大厦2019年的的预测租金收入由不足2亿劲升至3.62亿港元。这可是自己给自己加租啊!那这么做目的何在,钱要出门啊!

同在今日,一向爱“拥抱熊市”的恒隆地产董事长陈启宗表示,自己昔日说的“拥抱熊市”是指在香港拥抱熊市,但内地“此熊非彼熊”,强调“熊人有很多种,有些可以买,有些要忍下手”,而现时全世界相当混乱,因此要小心为上。

陈先生指,不知道香港未来疫情如何发展,更不知中美关系变化,但若有合适的好项目,也可以买。“俄乌战争不是问题所在,西方国家的反应才是问题所在,导致全球资金流构成影响,能源政治同时也影响到中港市场。”

一直以来,陈都会亲自撰写中期报告及全年报告的致股东函件,向股东透露自己对经济及业务前景的看法。他表示,写了廿多年致股东函件,从未试过这么难预测下半年的情况。“要预测下半年,要知道疫情的走向,要知道政府如何回应疫情发展,但这些都好难。”

今日,恒隆地产 (00101)发布业绩,上半年基本纯利按年增加0.8%至22.17亿元,列帐纯利则减少12.8%至19.48亿元,每股中期息维持0.18元。恒隆预期,内地物业组合将继续成为强劲的增长动力,并继续物色机会,通过资产优化计划及资金回收举措来提高香港物业组合的财务表现。

内地物业组合的租赁收入按人民币计值增加1%,或按港元计值增加2%,抵销了香港物业组合4%的跌幅。恒隆指,上海恒隆广场及上海港汇恒隆广场在上海经历两个月的疫情防控措施后,表现迅速恢复到接近2021年的水平,但上半年收入,分别仍跌17%及2%。内地商场组合的收入下跌1%。因防疫措施收紧,次高端商场的收入减少2%,而高端商场则录得1%的收入跌幅。

香港物业组合收入跌4%至16.19亿元,营业溢利则收减6%至13.06亿元,租赁边际利润率81%。租户销售额微升1%。受租金下调影响,香港的零售物业组合收入下跌3%至9.51亿元。

受减租和为租户提供租金宽减的影响,铜锣湾和中环零售组合收入跌9%,租出率下跌4个百分点至94%。

而在今日午后,港股内房股一度齐齐上涨,据《金融时报》(FT)援引知情人士报道,中国央行首期将向国有商业银行发放约2000亿元人民币的低息贷款,年利率约在1.75%,以帮助开发商完成停工楼盘。有关部门希望借此撬动银行将贷款放大至多四倍,达到1万亿元左右。

收到相关消息影响,昨日配股后股价急跌的碧桂园股价由跌转升5%,碧桂园服务更一度大涨9%。至港股收盘,碧桂园涨幅收窄至0.32%,碧服涨幅6.42%。

甚至,黑色系期货似乎也受到消息和预期的带动。焦煤主力合约日内涨幅扩大至9%,铁矿石期货主力合约涨幅扩大至近7%,焦炭期货主力合约涨近6%。

姚振华或失南玻 钜盛华危如累卵

保交楼各方出手 建行试点大湖北

这些消息都发生在午后,而在早间,南坡A(000012.SZ)收到了宝能系股东持股遭强平的通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坡A对外发布公告称,根据‘南玻A’股票托管券商通知,托管券商已根据法院要求于今日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处对贵司股东中山润田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的1922.89万股‘南玻A’股票进行处置,后续将继续处置中山润田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的剩余‘南玻A’股票。

7月28日,南坡A大宗成交1,730万股。

据悉,中山润田持有的8663万股已被中航信托首轮查封,债权金额10.5亿元。本次重庆鈊渝金融租赁处置的5000万股在中航信托查封范围之内,处置完毕后,扣除重庆鈊渝金融租赁借款本金2.5亿及利息、罚息(年利率7.14%)、法院诉讼费、律师费等所有应扣除金额后的剩余金额及未处置股票1765万股由中航信托予以处置。

天眼查APP显示,中山润田为宝能系重要组成企业,实控人为姚振华。此次中山润田持有的1992.89万股遭到变价处置,也正式宣告了宝能系在南坡A的折戟,而姚老板也或将彻底退出南玻。

交易平台数据进一步显示,南玻A7月27日大宗交易平台共发生2笔成交,合计成交量1922.89万股,成交金额1.10亿元。成交价格均为5.72元,相对27日收盘价折价10.90%。

南玻A则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已就上述事项的有关情况发邮件询问中山润田,但截至目前尚未收到回复。

而在7月18日,南坡A曾收到深圳证监局监管意见函称,近期,该公司及相关股东方,接连发生多起可能影响上市公司规范运作和经营稳定的事件。并要求公司规范运作,严禁大股东及关联方侵占公司利益、违规干预公司正常决策程序。

此次,随着中山润田股份遭强平,姚老板的南玻梦成为了昨日黄花。

另据财新方面依据“宝能系”最重要的融资平台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近期对外发布的2021年债券年度报告中披露的逾期金额超过1000万元的有息债务列表统计显示,至少有37家金融机构“踩雷”,逾期总额375.04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全部未偿还。

这37家金融机构中,共涉12家信托机构,逾期金额总计212.75亿元,占逾期总额的56.7%。其中“踩雷”规模最大的三家信托机构分别为平安信托、中航信托和云南国际信托,逾期金额分别为53.12亿、49.04亿、45.05亿元。

另有10家银行“踩雷”,逾期金额共计102.48亿元,占逾期总额的27.3%。逾期规模最大的三家银行分别为平安银行深圳分行、广州银行、厦门国际银行,逾期金额分别为35.01亿、34.29亿、22.26亿元。

还有14家非银金融机构,逾期金额共计54.41亿元,其中逾期规模最大的是天安(贵州省)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逾期金额为18.22亿元。

此外,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发行的深圳深业物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5.4亿元的可转债,亦出现本息逾期。深圳深业物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钜盛华的子公司,钜盛华持有其77.01%的股份。

这仅是钜盛华截至2021年底的债务逾期。据了解,“宝能系”的有息债务逾期,在2022年愈演愈烈。钜盛华债券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该公司的有息债务余额822.91亿元,其中有360.44亿元将于2022年内到期或回售。

钜盛华的第一大股东为宝能投资集团,持股比例为67.40%。在过去若干年里,钜盛华持续给“宝能系”输血,财务并不独立。

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钜盛华及其子公司的对外担保总额为572.89亿元,其中为“宝能系”提供的担保余额为492.26亿元,占比高达86%。

此外,钜盛华的其他应收款高达896.90亿元。年报称,这些应收款是“关联方为满足日常经营所需而产生的临时拆借款,及公司与非关联方形成的往来款,考虑到宝能投资集团目前存在流动性紧张,相关往来款未来或较难回款”。

如今“宝能系”风雨飘摇,钜盛华本身也失去了盈利能力。年报显示,钜盛华2021年净亏损115.23亿元。宝能投资集团持有的钜盛华股份亦几乎全部被质押。这也意味着,如果宝能投资集团难以如期偿还债务,亦有可能失去对钜盛华的控制权。

一句老话:兵败如山倒。

另据浙江省房地产业协会消息,2022年7月26日,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浙江省房地产业协会联合主办的房地产纾困项目与企业金融机构对接商洽会在杭州举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统计,2022年7月6日至今,超过10个市或区县先后召开推进会,研究部署问题楼盘化解处置事宜。多数地区要求制定“一企一策”或“一楼一策”,设立工作专班或专项化解指挥部,部分区域甚至推动具体单位“一对一”负责单家出险房企或单个问题项目。

一名知情人士透露,多地主要将前期处置恒大项目经验应用到当地其他问题楼盘复工复产中。工作专班首要任务是摸排问题楼盘资产负债情况,明确实际预售规模和楼盘风险程度;同时还参与到出险房企与施工单位的实际谈判中。近日,中部某城市工作专班就远赴施工方总部,洽谈当地楼盘复工复产工作。

7月21日,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再次提到,将主动参与合理解决资金硬缺口方案研究,做好具备条件的信贷投放,协助推进项目快复工、早复工、早交付;同时,指导银行做好客户服务工作。

一名资产管理公司(AMC)人士表示,项目融资款与预售监管资金前期被开发商违规挪用,自身现金流覆盖不了建设及施工款项,是停工楼盘主要问题。据财新记者此前了解,多地政府针对当地出险房企旗下项目设立资金托管专户或维稳账户。这类账户一般以各地住建部门或其委托的第三方机构名义开设,原本收存在项目预售款专用账户内的存量资金及新增预售资金都必须归集到这类账户中。

此外,多地还协助问题楼盘与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加强沟通。问题楼盘的回款通常包括个人按揭贷款和过往购房分期款两类,购房分期款主要指购房定金、购房者首付分期等。“对于已报批但未批复的个人按揭贷款,地方工作专班与出险房企一起做工作,争取银行加速审批;对于已批未放的,则争取银行加速放款。各方还要想办法向购房者催款。”一名出险房企人士说。

据财新方面披露,近期,建设银行准备以湖北省为试点,合作设立额度为数百亿元的基金。这笔基金将用于收购当地部分存量问题楼盘,并改建成公租房,定向面向当地公职人员。该基金最终将通过REITs模式退出。

最新一个探索纾困基金的案例出现在郑州。7月19日,郑州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与河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展开会谈,双方提出联合设立郑州市地产纾困基金,参与问题楼盘盘活、困难房企救助等工作。

“但金融机构不可能亏钱救助,AMC与央企或地方国企联合纾困必须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该AMC人士告诉财新记者,只有本身留存有未售货值,且后期现金流能够覆盖债权尤其是AMC新增投入的项目,才具备盘活可能性。“若能解决自身存量债权,AMC对于这类纾困基金积极性会更大。”该人士说。

上述出险房企人士也提到,问题楼盘能否保交楼主要由项目存量货值决定。如果存货较多,整体收大于支,无论是地方政府、金融机构,还是区域公司,都更有意愿优先解决这类楼盘的复工问题。

对此,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戈表示,在房住不炒定位下,本轮房地产需求端政策放松力度有限,供给端则强调市场化出清、“保交楼”而非“保房企”。回顾过去近一年,尽管纠偏措施屡见不鲜,但以海外债信用利差表征的房企违约风险持续攀升至历史新高,房地产领域的负反馈循环尚未打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产纠偏措施虽屡见不鲜,但以海外债信用利差表征的房企违约风险持续攀升至历史新高,房地产领域的负反馈循环尚未打破。“停贷”事件或有望平息,但其对居民购房意愿的负向冲击短期未必能消除。这势必延缓商品房销售降幅收窄的进程,并拖累整体经济。

投资双轮驱动中的地产和基建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关联。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土地出让金大幅减少使得基建资金来源受到影响。历史上,“强基建,弱地产”组合会给稳增长的效果和可持续性打上折扣,这也印证了地产比基建有着更大的经济拉动作用。

展望未来,三季度仍处前期政策落地和效果观察期,叠加通胀抬升,短期再出台大规模增量政策的概率不大。即使提前发行明年专项债,年内可实现的工作量也有限。疫情反复下管控呈趋严态势,消费等内生性动能持续承压,信用扩张及经济修复前景并非坦途。

联储加息美股大涨 通胀挑战还在后面

动态清零绝不松懈 高层会议斩钉截铁

国际面,北京时间28日凌晨2:00,美联储宣布加息75基点,6月、7月连续两个月累计加息幅度达150基点,为沃尔克时代以来最激进的加息行动。现在利率已接近美联储估计的中性水平(2.25%-2.5%),既不刺激经济,也不限制经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大幅度加息,美国股市反而以大涨作收,刷新了不少人的认知,全世界也没有几个央行能做到。

其实这是可预见的结果。早在上周五便传出了风声——华尔街突然开始炒作“9月加息50基点”。7月的会议(这次会议的结果早已确定,所以问题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炒作9月“放缓加息”(转移视线),又一次鹰派加息被解读成了鸽派故事,24君不得不叹服美联储之高明。

影响市场走势的关键在于,鲍威尔是否会对下一次会议加息多少基点给予引导,而这次会议上,美联储恰好说了那句话。老鲍表示——另一个非同寻常的大幅加息将取决于数据,在某个时间点放慢加息节奏可能会是适宜的。

对全球市场来说,这句话是昨天全世界最重要的一句话。美股上涨并非一日之功,而是被美联储一步步引导的。鲍威尔不愧华尔街出身,研究金融市场很有一套。

投资者现在最关心的无非两个话题——“通胀”和“经济衰退”。这次会议前,很多人担心“市场可能不再相信美联储能够战胜通胀”,现在看来,联储仍然牢牢地掌握着对市场的控制权。

这场游戏的名称是“捍卫通胀预期”,所以联储继续做出坚定不移降低通胀的决心。对金融市场来说,“预期”要比“事实”更重要,即相信通胀会下降,比“加息75基点”更重要。毕竟,市场当前的价格反映的是对未来的某种预期。

“尽管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会后表示‘另一次非同寻常的大幅加息取决于数据,某个时点放慢加息节奏或适宜’,但我们认为现在确定9月加息放缓至50bp还为时尚早。未来的加息节奏将更多地依赖于经济数据。”东吴陶川、段萌团队如此分析。他们指出,9月会议前公布的劳工成本(ECI)、通胀和就业数据仍可能超市场预期,这会让美联储放缓加息的选择变得更加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75bp兑现后,美联储何时会重回25bp的“常态”甚至暂停加息?这也是当前市场最关注的问题。市场预期2022年加息至3.5%,若9月加息50bp,这意味着11月和12月将平均加息25bp,这种可能性有多大?

专家们给出两套模板。其一,经济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 + 核心通胀接近4% = 放缓加息至25bp。经济连续两个季度负增长目前基本已板上钉钉,而28日发布的二季度GDP数据将对此进行验证。通胀方面,东吴团队认为CPI至少要持续下降三个月,美联储才会认可通胀上升模式的转变,这意味着对于 25bp的讨论最早要到11月的议息会议。

其二,经济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 + 核心通胀回落至4%以内 = 暂停加息。这意味着广泛的需求放缓,三季度实际GDP依然较弱。但在住房租金持续跳升、薪资增速仍破5%的背景下,年内通胀回落至4%以内面临很大挑战,美联储则要到明年才能暂停加息。

“当前市场3.5%的年内加息预期偏乐观了。我们认为只有当实际的政策利率接近零时,美联储才会收手。”该团队表示。

A股面,7月28日,沪深两市高开。三大指数冲高回落,沪指小幅收涨;创业板指一度涨超1%,午后翻绿转跌。

北向资金今日净买入27.33亿元。贵州茅台、立讯精密、天齐锂业分别获净买入5.07亿元、4.64亿元、2.55亿元。比亚迪净卖出额居首,金额为3.59亿元。

盘面上,多数板块上涨。电子领涨,立讯精密一度涨超9%。煤炭、国防军工、机械设备等板块涨幅居前;美容护理领跌,电力设备、交通运输、医药生物、食品饮料等板块跌幅居前,贵州茅台失守1900元,创月内新低。题材概念方面,PCB概念领涨,TOPCON电池、传感器、汽车芯片、第三代半导体等概念涨幅居前;汽车拆解概念领跌,猴痘概念、眼科医疗、钛白粉概念、盐湖提锂等概念跌幅居前。

沪指收报3282.58点,涨幅0.21%;深成指收报12428.72点,涨幅0.23%;创业板指收报2705.90点,跌幅0.31%;科创50指数收报1108.79点,涨幅1.19%。

沪市成交3959.26亿元,深市成交6114.66亿元,两市合计成交10073.92亿元,较前一交易日的8681.12亿元明显放量。

港股恒指收盘下跌0.23%,恒生科技指数涨0.35%,教育板块领涨,新东方在线涨超16%,新东方涨9.8%。物业管理板块走势强劲,碧桂园服务涨6.4%,融创服务涨3.5%。商汤、比亚迪电子涨近6%,协鑫新能源跌近20%。

7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审议《关于十九届中央第九轮巡视情况的综合报告》。

会议指出,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综合看、系统看、长远看,特别是要从政治上看、算政治账。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出现了疫情必须立即严格防控,该管的要坚决管住,决不能松懈厌战。

同时会议强调,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财政货币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支持地方政府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畅通交通物流,优化国内产业链布局,支持中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和营商环境。

会议要求,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有条件的省份要力争完成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另在今日,执掌工信部两年的肖亚庆被调查。7月28日,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网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肖亚庆同志涉嫌违纪违法,目前正在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审查调查。

有两点值得注意:一、还是叫“同志”;二、违纪违法前没有“严重”这个前缀。

公开报道中,肖最近曾在7月6日主持第八届金砖国家通信部长会议。7月7日,工信部官方微信公众号还曾推送其为工信部机关党员干部讲授专题党课的消息。

肖现年62岁(1959年9月出生),河北新乐人。1982年8月本科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金属材料工程系金属压力加工(材料科学)专业,后拿到工学博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的履历中,中铝时期的工作表现无疑最为抢眼。在中铝集团工作期间,肖曾主持多个国内外资产收购项目,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一笔交易发生在大宗商品超级周期的2008年,他主导了中铝集团入股全球四大铁矿矿业巨头之一的力拓(Rio Tinto)的交易。2008年1月,中铝集团联合美国铝业公司(Alcoa)在二级市场上收购了力拓英国上市公司的12%股份,共斥资140.5亿美元(约1008亿元人民币)。

在上述收购中,中铝集团出资128.5亿美元(约922亿元人民币),成为力拓单一最大股东,后中铝集团又参与配股,至今在集团层面仍持股约10.32%。交易完成后,铁矿石价格暴跌,这笔巨额交易价值一度受市场质疑。近几年随着铁矿石价格高位盘旋,中铝集团每年可从力拓的持股中拿到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元人民币分红,市场态度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该交易完成后不久,2009年2月起,肖前往国务院担任副秘书长,在该职位上工作了7年。

2016年1月,肖出任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此时适逢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要时期,期内出台了多项国企改革配套政策。在三年多的任职期间,国资委领导下完成了多家央企合并重组,及压减钢铁、煤炭过剩产能等工作。如宝钢集团与武钢集团合并为宝武集团、神华集团与国电集团合并重组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中冶集团整体并入五矿集团等。

2019年5月,肖调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党组书记。2020年7月,又接替苗圩出任工信部部长。

据称,肖氏是在21日接受调查,但至今日官方才正式通报。整整10年前的4月,中南大学曾隆重召开第二届杰出校友颁奖典礼暨校友论坛。名单上除了肖,还有时任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与时任陕西省长赵正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日是2022年7月28日。46年前的今天——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在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丰南一带(东经118.2°,北纬39.6°)发生的强度里氏7.8级(矩震级7.5级)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续约23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是作者孙斌,感谢大家捧场哦~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