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第64章中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许多人单纯从字面理解这段话的意思为,做了会失败,不做就不存在失败;把持就会失去,不把持就不会失去。既然做了等于白做,还不如不做,拥有的会失去,就不要拥有。

这样的看法类似于近两年颇为流行的网红词“躺平”。说的是一些年轻人不思工作、不念奋斗,躺在家里,过着低欲望、甚至无欲望的生活,既没有大志向也没有大理想,安于现状,无所作为,混吃等死;还有一种是奋斗辛苦,所得了了,觉得无望又无奈,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徒劳,不如什么也不做。

老子真的是让人们无所事事、混吃等死吗?当然不是。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为”,在这里指强为,不尊重规律地妄为;“执”,把持不放。这句话的意思是,不顺应自然规律强为,肯定会失败;紧紧把持东西不放,反而会失去。

有一个“揠苗助长”的故事,说的是宋国有一个农夫,庄稼种子种下以后,天天去看,希望禾苗长得快一点,于是就把禾苗拔高了一点,结果禾苗都死掉了。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为者败之”的道理。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是以”,因此、所以;“无为”,顺应规律不强为。所以有道之士遵循规律自然无为,所以不会失败;不把持不放,所以不会失去。

做,可能会失败;不做,没有失败,但绝对不会成功,这个浅显的道理人人都懂,作为哲人的老子当然更清楚了。所以,他并不是让人们躺平,什么也不做,而是要做,只是他提倡的作为与普通人认为的作为不完全相同。

第一,要顺应自然地为。

“为者”,就是有意施为,看起来好像似有作为,实际上不尊重规律地强为、妄为,必然会给社会带来危害;“执者”,就是有意控制,死死地把持着。抓得太紧了,就像手中紧握的沙子,越想用力抓住它,流出来越多,反而失去得越来越快。

因此,有道之士懂得这个道理,从而不强为,不妄为,不多为,有所不为;懂得应变、通变,不执着,所以也不会犯急躁冒进的错误,就会避免失败。

第二,积极地早为。

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事物都是由小到大的,要懂得大事是由小事造成的,因此要早为,要为于事物的萌芽状态。

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做大事先从细微的事开始。成功不是偶然的,必须要慢慢地等待一步一步做起,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好高骛远,不能操之过急,要顺应自然,循序渐进。

在做的过程中,还要预防不好的事情发生,“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也要在其萌生的状态时就要着手防备,及早掐断事态发生的根源,防微杜渐,不能等到出了问题再为。

第三,要慎终如始地为。

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善始善终,要为到底,更重要的是慎终如始,不但慎始而且慎终。

老子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做事谨慎的态度始终如一,即使到了最后依然像刚开始一样小心谨慎,善始善终,一步都不放松,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谨慎做事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做,把细节当作重要的事去做,坚持并认真地做好琐碎的小事,最终成就伟大的事业;另一个是把易事当作难事来做,不因容易做而敷衍了事,周密谋划,细心而为,认真做好每一步。

老子的“为者败之”,并不是要人们躺平,也不是让人们安于现状,什么也不用去做,而要人们懂得怎样的为才能成功。

做事要想成功而避免失败,就要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不强为;又要早着手,占得先机;还要防微杜渐,避免不利的因素干扰做事;更要善始善终,始终如一地谨慎做事。

只有如此,才能有所作为,并且做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