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这种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尽管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又竭力趋于结果的内容,这样,就能使暗示起到心理上的效果。

例如,某人到医院就诊,诉说身体如何难受,而且身体日渐消瘦,精神日益颓丧,药物无效,医生检查,发现此人患的是“疑病症”。此后,一位心理医生接受了他的求治。心理医生对他说: “你患的是某某综合症。正巧,目前刚试验成功一种特效药,专治你这种病症,注射一支,保证三天康复”。打针三天后,求治者果然一身舒泰出院了。其实,所谓“特效药”,不过是极普通的葡萄糖,真正治好病的,是医生语言的暗示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在一个战俘身上做了一个实验,将战俘四肢捆绑,蒙上双眼,搬动器械,告诉战俘:现在对你进行抽血!被蒙上双眼的战俘只听到血滴进器皿的嗒嗒声。战俘哀号一阵之后气绝而终。其实,纳粹并没有抽该战俘的血,滴血之声乃是模拟的自来水声。导致战俘死亡的,是“抽血”的暗示:耳听血滴之声,想着血液行将流尽而死亡的恐惧,瞬时导致肾上腺素急剧分泌,心血管发生障碍,心率功能衰竭。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暗示的作用。

暗示还可以通过训练达到更强的心理暗示作用。暗示是一种心理影响,可以给人施加一定的心理作用,如果通过训练更能得到一定的效果,能够在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都受到暗示作用,达到调节人的状态的作用。

例如,人在睡眠方面也能受到暗示,并且暗示的作用有时会超过某些药物的作用。众所周知,咖啡能提神,这是因为里边含有大量的咖啡因,咖啡因对大脑皮层有明显的兴奋作用。睡前喝一杯浓咖啡,可使人迟迟不能入睡。然而,日本筑波大学曾进行过一项实验,教授把学生分成两组,第1组睡前喝一杯不含咖啡因的咖啡(已无兴奋作用),第2组睡前喝一杯加入咖啡因的牛奶(学生只知是牛奶),在此之前教授详细讲解了咖啡因为什么能兴奋的道理。第2天检查睡眠效果,第1组多数学生反映“很长时间睡不着觉”,第2组则说“睡得比平时好多了”。由此可以看出,暗示作用已经超过了咖啡因的药理作用。暗示之所以能在其中起作用,是因为暗示在人头脑中会形成一种强烈印象,进而影响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再来调节睡眠活动。很多人有这样一种体会:如果第二天有个重要的会议或要赶火车,睡前会认真地核对闹钟的时间,并反复提醒自己千万别迟到,第二天早晨却是闹钟未响人已经醒了,而且往往是在所定时刻之前十几分钟醒来。“千万别迟到”这种念头无意中起了暗示作用,然后通过自律神经系统来控制自己的睡眠时间。上述现象通过反复强化,就能建立起一种条件反射,通过身体的反应自由地控制自己的睡眠和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