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伟人日志2022-07-29 10:53一枚小小的玺印,方寸间尽显精致与奢华。这枚玉玺经历过世代王朝的更迭,终于在两千年之后重见天日。而那些被封存的历史也随着玉玺的出现被重新揭开面纱。说起陕西,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里的文物众多,因此也被称为是文物大省。但此次发现的玉玺却是国宝级文物,那么这枚玉玺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这名发现玉玺的小学生后来得到了怎样的奖励呢?博物馆意外收到一件文物1968年9月,一对父子来到了陕西博物馆点名要见馆长,工作人员本想打发他们,但这对父子却异常坚定地告诉他,他们有重要的东西要亲自交给馆长。无奈之下,工作人员只得同意他们的决定,叫来了馆长。馆长一进门看到父子俩就亲切地打了招呼,之后便主动询问起他们有什么重要的东西需要交给他。这位父亲从包里小心翼翼地拿出来一个包裹,拆开后,一枚冰肌玉骨的玉玺出现在众人的眼前。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皇后之玺身为陕西博物馆的馆长,自然对文物有些许的了解,他接过文物一看这成色就知道这件文物必定非常珍贵,他惊讶地说道,这是一块上好的新疆和田羊脂玉,这是上等材质。之后,他立即叫来工作人员喊来了博物馆里所有的专家,一起研究。经过众人的研究和分析,专家们都认为这应该就是皇后玉玺,而这样的玉玺在过去的历史上是从未见到的。要想详细地知道这枚玉玺的过去,还要经过仔细的研究,所以短时间内是不能确定它到底是什么年代的。父子俩听后,满脸惊喜,那个叫做孔忠良的小学生也为自己的发现而感到激动。馆长也对这个小孩子钦佩不已,连连夸赞他:“你为国家立了大功,不管这是不是文物,你这样拾金不昧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孔忠良其实,陕西作为历朝古都也会经常在民间发现一些文物,因此也生成了一种产业。乡村里的人们为了生计捡到文物的时候都会给一些文物贩子来换钱。尽管这对父子的生活过得很是清贫,但他们还是决定将这个珍贵的文物献给国家。馆长认为应该奖励这对父子,于是在专家的建议下,决定由博物馆为他们颁发荣誉证书,并向政府申请一笔奖励。当时,他们已经决定给他们一千元。对于馆长的心意,父子俩当然理解,但这位父亲也为孩子做出了表率。尽管他只是一个农民,却有着极高的思想觉悟,他认为这些东西本来就是国家的,他们准备上交的时候也并没有想到要这些奖励。孔忠良也接过父亲的话,信誓旦旦地说道,自己就是想成为像雷锋叔叔一样的人,所以他们是不会接受这笔奖励的。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孔忠良右父子俩的表态让馆长的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敬佩,馆长也是一位细心的人,这对父子是从咸阳来的,从咸阳到这里路途遥远还需要花费十元的路费,所以他决定自掏腰包为他们报销路费,于是便凑了20元,交给了父子俩。这对父子也是非常低调的人,这件事除了他们两人谁都没有说过关于这枚玉玺的故事。他们自觉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将文物交给国家之后就没有什么事情了。但没想到45年后,当孔忠良变成一位大叔时,却收到了博物馆的神秘电话,这段尘封的往事才被揭开来。玉玺成国宝级文物这对父子离开这里后,专家们立即对这枚玉玺展开了研究。从材质上来看,这枚玉玺的材质是新疆和田羊脂玉,浑身玉质坚硬,玉色纯净,晶莹剔透。从古书中记载得知,在汉代,一般只有皇帝和皇后的玉玺才用玉为材质。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的皇后之玺他们之所以用玉作为印玺的材质,主要是因为玉自身象征着的特殊含义。因为在古代传统之中,玉器被赋予了礼制的意义,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一般的印玺也有着多种材质,有“金银铜铁锡、竹木牙角漆”等,而皇帝和皇后的印玺用玉来做材质,主要是因为玉相比其他的材质拥有不可逆性。相比“竹木牙角漆”,玉使用时间更多,质地坚硬也容易保存。相比“金银铜铁锡”,玉不可重铸,玉成玺之后就无法更改,代表着一定的权威性,所以用玉作为印玺的材质也符合皇帝和皇后的身份地位以及需求。从造型上来看,这枚玉玺边长2.8厘米,重33克,造型小巧方便携带。符合皇后之玺的实用价值。而且这枚玺印上凸出雕刻了一只螭虎为钮,螭虎腹下有透空,便于系带穿过佩戴。螭虎代表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我国传说“龙生九子”中的九子之一。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最早出现在陶器和青铜器的装饰图案中,春秋末战国初才开始用在玉器上,后来才与龙渐渐区别开来,成为一种独立的图案。玉玺的四面都刻着云纹,底面刻着篆书“皇后之玺”四个字,字体结构严谨大方格,书体流畅。或许大家很疑惑,他们到底是如何判定这枚玺印就是真正的皇后之玺呢?其一,汉代有着官印制度,对玺印的文字数、官职名称、尤其是对印玺的材料、绶带、钮制都作了规定。而这件玉玺与皇后之玺的记载一致,由此可以确定这枚印玺是真的。其二,从它的出土地点来看也能证明。当时孔忠良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在一条水渠旁捡到这枚玉玺的。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孔忠良发现玉玺之地这个地方在长陵西南约一公里多的山沟中,而这里距离汉代第一个皇帝汉高祖刘邦和皇后吕雉合葬的长陵仅有一千米。而且按照汉代的制度,皇帝和皇后去世之后,陵墓内会放置他们生前的衣冠和用具。由此证明,“皇后之玺”就是刘邦的皇后吕雉生前所用的玺印。吕雉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她跟随刘邦经历风雨,被立为皇后。吕后尽管是一位女子,却善于谋略,政治上大有作为,也是刘邦的贤内助,帮助他巩固了汉代的统一。刘邦去世后,吕后被尊称为皇太后,掌握了政权,在统治期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她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吕后掌权的十六年中,就在现在广州附近的南越国与汉王朝不和,不朝贡,因此,吕后颁布诏明令禁止对南岳供给铁骑和牛马等物品,对南越国进行经济封锁。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而这道诏令上的印章用的就是这枚出土的“皇后之玺”,而这也直接证明的“皇后之玺”的真实性。那么,“皇后之玺”是怎么从陵墓里跑到一千米以外的水沟的呢?因为长陵被盗,便殿被焚烧,玉玺很有可能遗落在途中,被水冲刷到长岭山腰的水沟里,这才得以被重新发现。“皇后之玺”作为我国出土的唯一一方帝后用玺,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对研究汉代帝后玺印制度和礼仪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玉石上雕刻着的“皇后之玺”这四个篆体字,艺术价值极高,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那么,作为国宝文物的发现者,政府当然要好好奖励孔忠良,于是在2012年,陕西博物馆给孔忠良打去了电话。孔忠良接到神秘电话“40多年前,一位少年捡到一枚上面刻有‘皇后之玺’的玉石印章后,立即和父亲送到国家文物部门,现在这枚国宝文物就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在表彰会上,基金会秘书长王京平这样叙述孔忠良的事迹。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孔忠良45年前,孔忠良还是一名13岁的小学生,但如今他也成为了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咸阳韩家湾务农。当初,他在放学途中捡到这件文物的时候,也非常淡定,回家写完作业,吃了晚饭才将玉玺拿出来给父亲看。即使父亲也只是一个农民,但大体也知道这应该就是一个文物。孔忠良得知这是文物后,并无私心,直接和父亲说要交给警察叔叔。对此,父亲当然很欣慰,于是便带着儿子从咸阳赶到了西安,亲手将这份珍贵的文物上交给了博物馆。当时博物馆要给他们一千元的奖励,父子俩还是婉言谢绝。父子俩认为他们将文物捐到博物馆就是为了让他们继续研究下去,发挥他们应有的价值。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就这样,“皇后之玺”存放在陕西博物馆,1991年陕西历史博物馆改建之后,“皇后之玺”成为镇馆之宝之一。前两年,博物馆就给他补发了证书,从那之后也没什么音信。孔忠良本以为这件事已经告一段落了,没想到45年后,专家特意找上了他。陕西省神州汉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是全国唯一一家汉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成立之后准备举行“保护大遗址、弘扬汉文化”的总结表彰大会。在准备阶段时,王京平听说四十多年之前有个13岁的少年捐赠了国宝,于是特意打去电话去村里寻找他。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孔忠良当天受到表彰的孔忠良,激动地说道:“没想到,今天还有人想到我,虽然我的日子过得不算很好,但我没有为我无偿捐出这样的无价之宝后悔过,我还会一如既往地为保护国家文物做贡献。”在封建社会中,官印象征着封建各级政权的权力,但在今天,这枚“皇后之玺”却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它成为了揭露和批判封建统治阶级的实物教材。一枚玺印经历过数代王朝更迭,沉寂泥沙,两千年后终于重见天日。当繁华落尽,洗尽铅华,也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一段历史的沉淀,一段可以触摸的历史。学生放学路上捡到玉玺,上交博物馆后成国宝,45年后接到电话

一枚小小的玺印,方寸间尽显精致与奢华。这枚玉玺经历过世代王朝的更迭,终于在两千年之后重见天日。而那些被封存的历史也随着玉玺的出现被重新揭开面纱。

说起陕西,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这里的文物众多,因此也被称为是文物大省。但此次发现的玉玺却是国宝级文物,那么这枚玉玺到底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这名发现玉玺的小学生后来得到了怎样的奖励呢?

博物馆意外收到一件文物

1968年9月,一对父子来到了陕西博物馆点名要见馆长,工作人员本想打发他们,但这对父子却异常坚定地告诉他,他们有重要的东西要亲自交给馆长。

无奈之下,工作人员只得同意他们的决定,叫来了馆长。

馆长一进门看到父子俩就亲切地打了招呼,之后便主动询问起他们有什么重要的东西需要交给他。

这位父亲从包里小心翼翼地拿出来一个包裹,拆开后,一枚冰肌玉骨的玉玺出现在众人的眼前。

皇后之玺

身为陕西博物馆的馆长,自然对文物有些许的了解,他接过文物一看这成色就知道这件文物必定非常珍贵,他惊讶地说道,这是一块上好的新疆和田羊脂玉,这是上等材质。

之后,他立即叫来工作人员喊来了博物馆里所有的专家,一起研究。经过众人的研究和分析,专家们都认为这应该就是皇后玉玺,而这样的玉玺在过去的历史上是从未见到的

要想详细地知道这枚玉玺的过去,还要经过仔细的研究,所以短时间内是不能确定它到底是什么年代的。

父子俩听后,满脸惊喜,那个叫做孔忠良的小学生也为自己的发现而感到激动。

馆长也对这个小孩子钦佩不已,连连夸赞他:“你为国家立了大功,不管这是不是文物,你这样拾金不昧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孔忠良

其实,陕西作为历朝古都也会经常在民间发现一些文物,因此也生成了一种产业。

乡村里的人们为了生计捡到文物的时候都会给一些文物贩子来换钱。尽管这对父子的生活过得很是清贫,但他们还是决定将这个珍贵的文物献给国家。

馆长认为应该奖励这对父子,于是在专家的建议下,决定由博物馆为他们颁发荣誉证书,并向政府申请一笔奖励。当时,他们已经决定给他们一千元。

对于馆长的心意,父子俩当然理解,但这位父亲也为孩子做出了表率。

尽管他只是一个农民,却有着极高的思想觉悟,他认为这些东西本来就是国家的,他们准备上交的时候也并没有想到要这些奖励。

孔忠良也接过父亲的话,信誓旦旦地说道,自己就是想成为像雷锋叔叔一样的人,所以他们是不会接受这笔奖励的。

孔忠良右

父子俩的表态让馆长的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敬佩,馆长也是一位细心的人,这对父子是从咸阳来的,从咸阳到这里路途遥远还需要花费十元的路费,所以他决定自掏腰包为他们报销路费,于是便凑了20元,交给了父子俩。

这对父子也是非常低调的人,这件事除了他们两人谁都没有说过关于这枚玉玺的故事。

他们自觉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将文物交给国家之后就没有什么事情了。但没想到45年后,当孔忠良变成一位大叔时,却收到了博物馆的神秘电话,这段尘封的往事才被揭开来。

玉玺成国宝级文物

这对父子离开这里后,专家们立即对这枚玉玺展开了研究。

从材质上来看,这枚玉玺的材质是新疆和田羊脂玉,浑身玉质坚硬,玉色纯净,晶莹剔透。

从古书中记载得知,在汉代,一般只有皇帝和皇后的玉玺才用玉为材质。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的皇后之玺

他们之所以用玉作为印玺的材质,主要是因为玉自身象征着的特殊含义。因为在古代传统之中,玉器被赋予了礼制的意义,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

一般的印玺也有着多种材质,有“金银铜铁锡、竹木牙角漆”等,而皇帝和皇后的印玺用玉来做材质,主要是因为玉相比其他的材质拥有不可逆性。

相比“竹木牙角漆”,玉使用时间更多,质地坚硬也容易保存。相比“金银铜铁锡”,玉不可重铸,玉成玺之后就无法更改,代表着一定的权威性,所以用玉作为印玺的材质也符合皇帝和皇后的身份地位以及需求。

从造型上来看,这枚玉玺边长2.8厘米,重33克,造型小巧方便携带。符合皇后之玺的实用价值。

而且这枚玺印上凸出雕刻了一只螭虎为钮,螭虎腹下有透空,便于系带穿过佩戴。螭虎代表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我国传说“龙生九子”中的九子之一。

最早出现在陶器和青铜器的装饰图案中,春秋末战国初才开始用在玉器上,后来才与龙渐渐区别开来,成为一种独立的图案。

玉玺的四面都刻着云纹,底面刻着篆书“皇后之玺”四个字,字体结构严谨大方格,书体流畅。

或许大家很疑惑,他们到底是如何判定这枚玺印就是真正的皇后之玺呢?

其一,汉代有着官印制度,对玺印的文字数、官职名称、尤其是对印玺的材料、绶带、钮制都作了规定。而这件玉玺与皇后之玺的记载一致,由此可以确定这枚印玺是真的。

其二,从它的出土地点来看也能证明。

当时孔忠良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在一条水渠旁捡到这枚玉玺的。

孔忠良发现玉玺之地

这个地方在长陵西南约一公里多的山沟中,而这里距离汉代第一个皇帝汉高祖刘邦和皇后吕雉合葬的长陵仅有一千米。

而且按照汉代的制度,皇帝和皇后去世之后,陵墓内会放置他们生前的衣冠和用具。由此证明,“皇后之玺”就是刘邦的皇后吕雉生前所用的玺印。

吕雉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她跟随刘邦经历风雨,被立为皇后。吕后尽管是一位女子,却善于谋略,政治上大有作为,也是刘邦的贤内助,帮助他巩固了汉代的统一。

刘邦去世后,吕后被尊称为皇太后,掌握了政权,在统治期间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她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吕后掌权的十六年中,就在现在广州附近的南越国与汉王朝不和,不朝贡,因此,吕后颁布诏明令禁止对南岳供给铁骑和牛马等物品,对南越国进行经济封锁。

而这道诏令上的印章用的就是这枚出土的“皇后之玺”,而这也直接证明的“皇后之玺”的真实性。

那么,“皇后之玺”是怎么从陵墓里跑到一千米以外的水沟的呢?

因为长陵被盗,便殿被焚烧,玉玺很有可能遗落在途中,被水冲刷到长岭山腰的水沟里,这才得以被重新发现。

“皇后之玺”作为我国出土的唯一一方帝后用玺,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对研究汉代帝后玺印制度和礼仪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是玉石上雕刻着的“皇后之玺”这四个篆体字,艺术价值极高,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那么,作为国宝文物的发现者,政府当然要好好奖励孔忠良,于是在2012年,陕西博物馆给孔忠良打去了电话。

孔忠良接到神秘电话

“40多年前,一位少年捡到一枚上面刻有‘皇后之玺’的玉石印章后,立即和父亲送到国家文物部门,现在这枚国宝文物就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

在表彰会上,基金会秘书长王京平这样叙述孔忠良的事迹。

孔忠良

45年前,孔忠良还是一名13岁的小学生,但如今他也成为了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在咸阳韩家湾务农。

当初,他在放学途中捡到这件文物的时候,也非常淡定,回家写完作业,吃了晚饭才将玉玺拿出来给父亲看。

即使父亲也只是一个农民,但大体也知道这应该就是一个文物。孔忠良得知这是文物后,并无私心,直接和父亲说要交给警察叔叔。

对此,父亲当然很欣慰,于是便带着儿子从咸阳赶到了西安,亲手将这份珍贵的文物上交给了博物馆。

当时博物馆要给他们一千元的奖励,父子俩还是婉言谢绝。父子俩认为他们将文物捐到博物馆就是为了让他们继续研究下去,发挥他们应有的价值。

就这样,“皇后之玺”存放在陕西博物馆,1991年陕西历史博物馆改建之后,“皇后之玺”成为镇馆之宝之一。

前两年,博物馆就给他补发了证书,从那之后也没什么音信。孔忠良本以为这件事已经告一段落了,没想到45年后,专家特意找上了他。

陕西省神州汉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是全国唯一一家汉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成立之后准备举行“保护大遗址、弘扬汉文化”的总结表彰大会。

在准备阶段时,王京平听说四十多年之前有个13岁的少年捐赠了国宝,于是特意打去电话去村里寻找他。

孔忠良

当天受到表彰的孔忠良,激动地说道:“没想到,今天还有人想到我,虽然我的日子过得不算很好,但我没有为我无偿捐出这样的无价之宝后悔过,我还会一如既往地为保护国家文物做贡献。”

在封建社会中,官印象征着封建各级政权的权力,但在今天,这枚“皇后之玺”却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它成为了揭露和批判封建统治阶级的实物教材。

一枚玺印经历过数代王朝更迭,沉寂泥沙,两千年后终于重见天日。当繁华落尽,洗尽铅华,也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一段历史的沉淀,一段可以触摸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