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含南明)总共有16位皇帝,却只有12代人。其中有8位(4对)皇帝属于兄弟(堂兄弟)关系,“省愚说明帝”系列的第二章主角朱允炆与第四章主角朱高炽,便是堂兄弟;而本文的主角,也是这8位其中之一。
(本文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计5674字,阅读完大概需要20分钟)
他从王爷到皇帝再到王爷,然后被囚禁,随即去世。
他二十八岁的生命如流星飞过。
他稳定局面,保卫北京,任用于谦,挽救朝堂于危难。
他明明应该一辈子做一个潇洒的王爷,没想到稀里糊涂地就做了皇帝。
他明明可以临时代班就完了,却感觉做皇帝挺爽就继续做了下去。
他眼看着自己从皇帝又被降为王爷,然后郁郁而终。
他与英宗朱祁镇是亲兄弟。
今天,我们讲述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的故事。
- 安安静静地做郕王
1428年9月21日,宣德皇帝朱瞻基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儿子,根据族谱,为其命名朱祁钰。此时的朱瞻基正值壮年,大明王朝的战车也在“仁宣之治”的吏治下稳步前行着。
然而,好景不长,6年半之后,朱瞻基去世,不足9岁的皇太子朱祁镇即位。朱祁镇即位后,将自己唯一的弟弟朱祁钰封为郕王,那一年,朱祁钰刚六岁半。
本以为自己就可以如此安安静静地做郕王,的确,直到1449年,即将21岁的朱祁钰一直安静地并且快乐地做自己的王爷,并且在此之前的1448年,他的儿子朱见济还出生了,或许他自己也在脑补作为亲王的快活日子应该的样子。
但是,精彩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 木之变登帝位
明英宗章节里,我们已经详细叙述过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遭遇“土木堡之变”的故事。皇帝被俘虏了,国不可一日无君,怎么办?朱祁镇的母亲孙皇后曾提出请出德高望重的朱瞻墡(英宗章节里已详述过)即位做皇帝,但是被朱瞻墡回复称“请立太子朱见深为帝,请郕王监国。”说实话,这有点开玩笑了,朱见深当时1岁9个月,郕王朱祁钰21岁还差点。让一个21岁的逍遥王爷扶植两岁不到的太子做皇帝吗?怎么办?这个问题扔给了1449年彼时彼刻大明王朝每一个有良知的大臣的心里。
1449年9月22日,在朱祁钰年满21周岁的第二天,被于谦、石亨等手握军权的大臣拥立为帝,朱祁钰登基后改次年年号为“景泰”,并且尊被俘虏的朱祁镇为太上皇。那一年,皇上21岁,太上皇23岁。
- 北京保卫战
朱祁钰做了皇帝后,遇到的第一件棘手的大事,便是北京保卫战。先给结论,北京保卫战是成功了,如果没有守住这京门要塞,或许也就没有明朝后200年的故事。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主力溃散,朝内无主,国无重臣,京师内部空虚,人心未固。蒙古瓦剌的也先决定率大军继续南攻,试图攻占明朝首都北京,迫明朝投降。
当时,朱祁镇被俘虏的消息传入朝廷,满朝文武皆震惊,同时也束手无策。皇太后孙氏召集大臣商议攻守之事,以徐有贞为首的一众大臣赞成迁都回南京,以避开瓦剌的锋芒;时任兵部侍郎(副职)的于谦却陈其厉害:“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并以宋朝南迁的故事反对迁都。同时,群臣也请皇太后确立时任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为帝,尊被俘虏的朱祁镇为太上皇,如此,瓦剌意图借明帝要挟明朝的伎俩也落空。
朱祁钰即位后,将于谦的兵部侍郎提拔为兵部尚书(正职),整军备战。于谦指挥北京保卫战,为保住战斗士气,于谦下达了著名的军战连坐法:
“临阵对敌时,将领不顾军队临阵脱逃的,斩杀那个将领。部队不顾将领先行退却的,后队的士兵斩杀前面的撤逃者。”
这条军令一出,将士们也清楚只要撤退便是死罪,所以均尽全力。在于谦的统率下,各路明军抗击瓦剌,在五天之内屡破瓦剌军队,也先的弟弟哱罗和大将卯那孩都中炮阵亡。瓦剌军队败阵后一路北退,于谦命明军乘胜追击,大破瓦剌军,附近百姓也纷纷组织起来袭击瓦剌军残部,夺回了为瓦剌所掳的许多百姓和财物。1449年农历十一月初八,瓦剌军队完全退出塞外,北京保卫战,以明军的胜利告终。进一步地,明朝也避免了一次重大危机,没有让靖康之耻重蹈覆辙。
- 完美之人-于谦
提到朱祁钰的一生,就不得不提于谦。一说到于谦,您会想到什么?抽烟喝酒烫头么?哈哈,省愚纯属猜测,吃喝抽烫的谦儿大爷或许也会因为自己的名字与民族英雄相同而感到骄傲的。
于谦,1398年5月13日出生于浙江省钱塘县。在永乐年间考中辛丑科(1421年,23岁高中,年少有为)进士,后来在朱瞻基即位后,参与平定朱高煦之乱,获得宣宗的器重,在宣德年间担任过山西巡抚和河南巡抚(相当于现在山西省长和河南省长)。正统年间,于谦因为得罪过王振而被下狱,后来释放后担任兵部侍郎(副职)。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带领明军抗击瓦剌军队的进攻,最终获得胜利。在景泰年间,于谦升任少保与太子太傅,所以历史上也尊称为“于少保”。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后,于谦被诬告下狱,最终被抄家处斩。直到明宪宗朱见深时期,终于为于谦平反,现在北京与杭州,均设有于谦的故居。
可以简单的评价,于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完美之人。讲述他的故事很难用几百字简单概括。22岁考中举人,23岁考中进士,到宣德初年,于谦亲随宣宗朱瞻基亲征朱高煦,朱高煦出城投降后,朱瞻基命于谦口头列数朱高煦罪状。于谦严词正气,厉声威严。朱高煦趴在地上发抖,称罪该万死。
平定高煦之乱后,于谦便被派到地方担任要职。直到被王振的集团贬谪下狱,山东、河南的官员百姓知晓后,有数千人上疏请求留用于谦。所以我们理应觉得这就是一位普通的文官。当土木堡之变到来后,一切都改变了。
前文里已经提到,于谦率领明军抵抗瓦剌军队的进攻,成功地保卫了北京,临危受命,力挽狂澜。在景泰年间,朱祁钰封于谦为少保,又上太子太傅,官居一品。至此,于谦成为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千古一人。
可惜,1457年正月,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迎立朱祁钰有功的于谦自然成为朱祁镇眼中不可容纳之人,同时,如果不诛杀于谦,夺门之变也就失去了法理的正统性。1457年2月16日,于谦被斩杀在北京西市。千古一人,就此消亡。于谦曾在12岁的时候,写下千古名篇,《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2岁写下的诗句,也就成为了于谦一生的写照。
- 废侄见深,立子见济
北京保卫战成功后,也先基本上也明确自己与明朝之间的差距,也就不再南下进犯。1450年,朱祁镇被迎回,被做皇帝做得很爽的朱祁钰幽禁在南宫。根据现在的史料分析,当时朱祁钰并没有迎回朱祁镇的想法,认为朱祁镇就在北国做一个象征意义的太上皇就挺好。
然而,回到北京后的朱祁镇无法令已经坐上帝位的朱祁钰睡得安稳,在将朱祁镇软禁的同时也命令锦衣卫严密看守。不但有严密的看守,甚至将宫门上门灌铅,甚至食物只能从小门递入。
景泰三年(1452年),坐稳皇位三年的朱祁钰做了一个不是很艰难的决定。朱祁镇的长子,原本的太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被废掉,朱祁钰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朱见深出生于1447年12月,是朱祁镇的长子,但是他的太子之位,并不是自己父亲朱祁镇授予的。
1449年,土木堡之变发生后,朱祁钰即位成为皇帝,当时朱祁钰一方面为笼络人心,一方面也为让时局稳定,就册立被俘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当时朱见深不足两岁,与此同时,在1448年8月出生的朱见济,作为朱祁钰自己的长子,当时也才刚过一岁。
到了1452年,朱祁钰见自己羽翼逐渐丰满,随即废掉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封为沂王,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册立为太子。但是,谁曾料想到,4岁被册立为太子的朱见济,一年后,朱见济5岁,便夭折。朱祁钰自己也未曾料想到,自此之后,自己便再没有其他儿子出生。
就此,直到英宗复辟,太子之位一直空缺。由于没有法定的继承人,整个朝堂内对于未来也处于迷茫的状态,可以单纯地认为,此时如不是于谦的存在能够稳定时局,那么明朝内部或许就已经躁动不安了。废侄见深,立子见济,朱祁钰坐稳江山的野心,已经全然暴露。
- 夺门之变被软禁,英年早逝成流星
英宗章节已经详细叙述过夺门之变的经过,在此就不做赘述。但是夺门之变是建立在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钰病危的基础上的。1457年农历正月十七清晨,夺门之变发生,朱祁镇复辟重新坐上皇帝宝座。
二月初一,朱祁镇废朱祁钰为郕王,将其软禁,同月,朱祁钰去世,享年28周岁。
去世后的朱祁钰,没有儿子,留下了两个女儿。长女固安公主,时年8岁,朱祁镇复辟后被降为郡主。20岁的时候,以公主的礼遇下嫁给王宪,42岁去世。次女佚名,终生未嫁。
朱祁钰的一生,始终镶嵌着两个词汇“土木堡之变”与“夺门之变”。一个王爷,分明可以潇洒的过一生,因为“土木堡之变”做了皇帝,又因为“夺门之变”重新变为王爷。
同时,还因为其在做皇帝这几年,对于朱祁镇薄待,所以朱祁镇也十分记恨这位弟弟,朱祁钰死后,朱祁镇为其上谥号“戾”,所以也史称郕戾王。当然直到成华帝朱见深即位后为其谥号改为“恭仁康定景皇帝”,客观上也认可其是一位皇帝,但是一直并未为其上庙号,那么“明代宗”的庙号是何时才有的呢?先卖个关子,文章末尾提及。
28岁去世的朱祁钰,就如同恢弘历史长河下的一颗流星,没有浓墨重彩的笔墨去记录生活点滴,只记得其两次“变故”为其短暂生命留下的印记。
- 义忠亲王老千岁的棺材
“省愚说明帝”系列中,穿插过几期“浅谈红楼人物”的文章,其中,秦可卿章节详细讲述过,秦可卿身上有明光宗朱常洛的影子(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击公众号所有文章后查阅),这里不再赘述。但是小说《红楼梦》里,秦可卿去世后,使用的“义忠亲王老千岁的棺材”突兀的存在,算是小说里一个前八十回很有争议的一个细节,各路大神对“义忠亲王老千岁的棺材”均有自己的解读。省愚曾看过一个解读,说“义忠亲王老千岁的棺材”这里暗喻朱祁钰的陵墓。
明朝十六位皇帝,北京只有明十三陵,没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是哪三位呢?一位是朱元璋,葬在南京,第二位是朱允炆,不知所踪成为千古之谜,第三位,便是本文的主角,朱祁钰。
朱祁钰在做皇帝的时候,曾为自己修剪了陵墓“寿陵”,但是由于朱祁钰去世的时候,已经被废为郕王,所以朱祁钰的“寿陵”属于皇陵级别,便无法使用,一直荒废。朱祁钰最后被葬在北京城西郊金山的的景泰陵。留下的寿陵,后在明光宗朱常洛去世后使用,改名“庆陵”。同时,由于《红楼梦》中秦可卿有朱常洛的影子,所以原本为朱祁钰准备的皇陵转手给朱常洛使用,这个皇陵也被认为是对于“义忠亲王老千岁的棺材”的影射。
仔细想想,朱祁钰做过皇帝,曾经是万岁,后来被废为王爷,最后成为了千岁,所以“义忠亲王老千岁”有没有可能也是对于朱祁钰的影射呢?谁知道呢?或许吧……
- 进士太监-成敬
明朝历史上,宦官属于很重要的一个阶层,我们在成祖章节讲述过郑和,在英宗章节讲述过王振。今日,在朱祁钰的章节,讲述一位景泰年间极为特殊的宦官,成敬。
成敬,生年已经不可考,自幼学习,陕西人。永乐十六年(1418年),成敬考中戊戌科进士,成为戊戌科殿试金榜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这里多说一句,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不是指第三名,前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三人并称为第一甲,称为赐进士及第;第二甲总共75人,称之为赐进士出身;第三甲总共172名,称之为同赐进士出身。所以您听到这里,可能会觉得成敬也就一般般?在那个年代,如果能进入三甲,基本上就算是从底层平民翻身为官阶,是本质的变化。
成敬中三甲之后,被选为庶吉士,相当于现在中国社科院的研究生,推断其出生年月可能在1395年前后,庶吉士身份结束后,根据安排,宣德元年(1426年),成敬被派往山西担任晋王府的奉祀官。此时,成敬已有原配妻子李氏,续弦的孙氏,以及儿子成凯(记住这个名字,后面划重点)和一个女儿。然而,就在当年,因为晋王朱济熿参与了与朱高煦合谋的叛乱,却给刚到来的成敬画上了生命的转折符号。
宣德二年(1427年),朱济熿被废为庶人,朱济熿的父亲朱㭎是朱元璋的第三子,朱济熿是朱㭎的第三子,当时的晋王。由于晋王与朱高煦勾结,宣宗朱瞻基将晋王府里属下均判为死刑。当时成敬由于刚上任,对于叛变之事,完全不知情,遂上疏诉冤,最终对成敬改判腐刑(我那个去,生不如死啊)。文人的忍耐实在是超越了一般人内心的承受力和想象力。成敬,也就因此从正常人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捡回了一条命,却失去男性的永恒尊严。
正统年间,成敬担任郕王朱祁钰的典簿,典簿相当于正九品官员,对于一个“刑余废人”的成敬来说,已经是生命苟活下最好的结局,本以为他的一生就会因此在平淡中消亡,没想到的是,土木堡之变,郕王变皇帝。
郕王朱祁钰即位成为皇帝后,对自己王府里的旧臣大为推恩,又结合成敬过往进士的履历以及被殃及的经历造就的生理特征,将成敬封为内官监太监。根据《明史》的记载,内官监的职能相当于的六部里的工部,内官监为皇家营造宫室,陵墓与仓库等,内官监的太监是其最高职位负责人。
担任内官监太监后,成敬不滥权,不祈求恩泽,保留了一个读书人到那种地步最后的底线。景泰二年(1451年)成敬之子成凯考中进士,父子二人皆为进士,在中国古代不罕见,但是考中进士的父亲因罪成为太监,儿子再考中进士的,中国历代据省愚所知,仅此一位。同时,官居高位的成敬得到了朱祁钰几乎所有的信任,可惜长年累月积劳成疾,儿子考中进士后,成敬内心里最后的石头或许也落下,遂于景泰四年辞官回乡,景泰六年(1455年),在家乡病逝。
中国历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进士太监,父子皆为进士的老父亲成敬,在朱祁钰的手下,把自己的一生华丽的篇章,在景泰朝就此推向了极致。
- 放下执念,追尊代宗
前文已提及,朱祁钰死后,朱祁镇为其上谥号“戾”,成化帝朱见深为其上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算是承认了其皇帝的位置,却一直没有庙号。后世的明朝皇帝,因为皆是朱祁镇的后代,所以基本上也对于朱祁钰几乎不多提及。直到崇祯十七年,崇祯帝去世后,南明朝廷的弘光皇帝朱由崧,为朱祁钰上庙号代宗,谥号改为“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至此,朱祁镇的后人总算是放下了执念,为朱祁钰正名,也因此,明朝十六位皇帝的列表里,有着明代宗朱祁钰的名字。
为何直到崇祯去世后,才有此行为?因为,到了崇祯帝去世后,明朝的敌人是满清,而不是自己人几百年内斗的纷纷扰扰,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现目前世界上依然还有那么多战争是客观的事实。某一天,如果外星人到来,人类是不是就会放下执念,共同迎敌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