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总计6105字,阅读完大概需要20分钟)
初年励精图治,体恤民情;亲贤臣,远小人,此前期之兴盛也。
中年信用奸佞,炼丹装神;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期之倾颓也。
爱上和自己母亲岁数一样大的阿姨,无法自拔,你说他爱得深沉,但也开枝散叶,子女众多。
前有武功卓越,却也弊政并存。
今天,我们讲述明朝第9任皇帝,仿佛有着双重人格的的他,朱见深的故事。
- 他的年号、庙号与谥号
朱见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16岁即位,年号成化,史称成化帝,享年39岁,去世后庙号宪宗。说到这里,我们讲了这么多期明朝皇帝,就简单说说皇帝的年号、庙号和谥号的区别。
洪武、永乐,康熙、雍正,这些就是所谓“年号”,朱元璋规定,明朝皇帝一世一元制,清朝也沿用,所以明清两朝,除复辟的朱祁镇之外,其余所有皇帝均使用一个年号,所以,历史上我们也以某个年号来代指相应的明清皇帝,比如本文的主角朱见深,年号“成化”,所以也以“成化帝”代指他。
太祖、太宗、仁宗、宣宗,这些叫做“庙号”,是皇帝去世后供奉在太庙里的称号,庙号只有“祖”或“宗”两个说法,通常也只有开国皇帝称祖,其余都称宗。但是,称某个皇帝的庙号,前面都要加一个朝代名,比如宋仁宗赵祯,明仁宗朱高炽。以及本文的主角,明宪宗朱见深。中国历史还有另外三位宪宗,唐宪宗李纯,大理宪宗段和誉,也就是《天龙八部》里面段誉的原型,以及元宪宗蒙哥,他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什么叫谥号呢?通常皇帝的谥号都很长,一般都是一些极度赞美的词汇,比如本文主角朱见深的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谥号通常非常长,所以上面的谥号会简述为最后三个字“纯皇帝”,所以明朝的“宪宗纯皇帝”便是指朱见深。当然,谥号在现在社会的电视剧中是个很尴尬的存在。谥号只能是某人去世后对其进行追加的称号,所以其活在世的时候,是绝不会知道自己的谥号的。举例,满清顺治朝的太后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死后谥号“孝庄文皇后”,电视剧里斯琴高娃老师张口闭口:“我孝庄”如何如何……这就太尴尬了,活人能知道自己的谥号,可能时光倒流的入口被他们找到了。
- 他其实改过名字
接着说本文的主角,朱见深出生于1447年12月,那是正统十二年,当时他的父亲朱祁镇还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还没有经历土木堡之变的耻辱和南宫幽禁的惆怅。朱见深作为朱祁镇的长子,其实父子间仅相差20岁。
1449年,朱见深的人生迎来了转折点。“土木堡之变”发生,前两期已经叙述过了,朱见深的二叔朱祁钰即位成为皇帝,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同时册立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本文的主角朱见深,不到2周岁,被册立为太子。
三年后,朱祁钰羽翼逐渐丰满,做出的第一件事就是废掉朱见深的太子之位,同时册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前面章节已经讲过,由于朱见济在一年后去世,明朝的太子之位,一直空缺。
五年后,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重新登基,登基成为皇帝后,重新册立朱见深为太子,但是根据史实记载,朱祁镇在书写立太子的奏章的时候,将朱见深的名字“误写”为“朱见濡”,当时的群臣百姓知道诏书上太子的名字“朱见濡”后大惊,以为被立为太子的是另有他人,因此朱见深也顺水推舟改名为朱见濡。
上面关于朱见深改名是正史的记载,这里省愚又要开始质疑并且抛出自己的观点了。朱见深改名,并不是误写,而是其父亲,朱祁镇故意为之。因为,同时改名的还有朱见深的二弟朱见清,朱见清被改名为朱见潾(lin2),因为他们两人是朱祁镇儿子中仅剩的两位出生在正统年间的子嗣,也就是土木堡之变以前出生。朱祁镇复辟后,为两位儿子改名,自己也将年号改为天顺,不再使用“正统”年号,表示对于过往彻底忘怀和决绝。
朱见深改名朱见濡,是其父亲将自己的经历寄托在儿子身上的一种体现。为自己出生在正统年间的两位儿子改名字,不再使用“正统”年号,重新使用新年号,忘记过去的是是非非,重新做皇帝。
由于习惯和历史认同感,我们在本文行文中,依然称呼这位成化帝为朱见深。
- 青少年即位,初期英明
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朱祁镇驾崩,刚过15岁生日的朱见深即位成为皇帝。如此一位经历丰富的青少年,他能有什么坏心思呢?所以即位后的朱见深立刻做了两件事情。
1.为一代忠臣于谦平反;
2.为自己的二叔朱祁钰恢复帝号。
成化初年,简单描述,青少年时期的朱见深任用贤臣李贤、彭时、商辂等人,吏治一路开明;文治上朱见深体谅民情,蠲赋省刑,励精图治,俨然为一代明君,当其时朝廷多名贤俊彦,百姓因此得以休养生息,堪称与仁宣之治媲美。套用《出师表》里的一句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前期之兴盛也”。
- 老妈很专横
朱见深并非是其父亲朱祁镇的嫡子,他的母亲是周妃。朱祁镇的嫡后钱皇后无子。也正是因为钱皇后无子,同时周妃又生下了继承皇位的儿子,所以,朱祁镇去世后,周妃异常专横。
朱祁镇在世之时与钱皇后感情颇深,所以担心自己去世后,即位的朱见深不尊重钱皇后,故留下遗诏:“皇后他日寿终,宜合葬”。朱祁镇去世后的四年,钱皇后薨逝,已经身居太后的朱见深母亲周太后果然不应允钱皇后与朱祁镇合葬于裕陵。由于有朱祁镇的遗诏和朝中诸位忠臣们的谏言,以及青年时期三观很正的朱见深,最终钱皇后还是如愿与朱祁镇合葬。
您以为这就结束了?非也!
此后,在周太后的压力下,朱祁镇的裕陵的陵寝设计不得不被改变,直到36年之后的1504(弘治十七年),作为时任皇帝朱祐樘祖母辈的周太皇太后去世(老太太享寿74岁),得以与英宗朱祁镇合葬,一帝两后的合葬格局,由此出现。各位看客如若有机会去到北京昌平明十三陵旅游,可以注意一下裕陵一帝两后合葬的格局。
- 成化十五年,明朝又一次走向巅峰
初期英明的朱见深为明朝带来的变化是实质性的,从正统到天顺这几十年的倾颓景象,得到了一定的缓解。明朝周边国家例如日本、朝鲜、琉球,撒马尔罕等,纷纷向大明朝进贡,一番盛世景象的既视感。
与此同时,成化初年,由于土地兼并造成的荆襄之地流民众多,朱见深力排众议派出大将白圭,项忠,四路围攻贼寇,又派出专人安抚当地的流民。在安民举措上,朱见深很有心得,以至于后来整个荆襄之地的流民都居有其所,直至明末再未出现大乱。另一方面,朱见深大量减免民众的赋税,即便到了后期开始亲小人远贤臣,也依然如此。以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其去世前两年)为例,朱见深总计连同官田税赋该年蠲免三百万石,相当于全国税额的百分之二十。可见,朱见深体恤民情的角度上讲是毫不吝啬的。因此尽管成化一朝水旱灾变不断,在荆襄流民问题处理完后,再也没有出现较大的社会波动。
因此,在成化十五年(1479年),人口方面,成为终明一代的登记人口峰值,达9496265户,总计71850132人,反映出当时明朝仍然处于盛世。七千多万的人口,放在当今世界也可称为人口大国,放眼于当时农业社会的国家,人口便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可见,成化十五年,曾出现过巅峰。
- 西厂与汪直
看完前面的描述,各位看客可能会觉得这朱见深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皇帝。当然,对于历史人物,必须辩证地看,明朝自从在宣德朝宦官开始有文化之后,解读每一朝皇帝,都免不了提及当时的宦官。英宗章节,我们讲过王振,代宗章节,我们讲过成敬,而到朱见深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汪直。
成化十二年(1476年),27岁的朱见深已经步入盛年,然而道士李子龙驰名一时,在朝中有大量信众,进而可以登万岁山,视察内宫,朱见深得知此事后,大为怒火,将李子龙正法后开始疑神疑鬼,认为处处遍布危险,原有的特务机构东厂在李子龙事件的表现,令朱见深极为恼怒。为了避免类似的事再次发生,十分想了解宫外民臣动向的朱见深,令宦官汪直从锦衣卫中选人乔装成平民,出宫视察。
一年后的1477年,汪直得到朱见深的特许,由选出的锦衣卫作为基础以及一年的视察情况作为背景,成立西厂,权重在东厂与锦衣卫之上。西厂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的,不受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的节制,其作为一个短命的特务机构,前后只有5年时间,它的设立与汪直有关,它的裁撤也与汪直相关。
汪直的生卒年已经史无可考,成化十三年,西厂设立后,作为西厂提督的汪直,权势逐渐增大。两年后,朱见深命令羽翼丰满的汪直训练戍边部队的兵马,汪直的权势进一步得到扩大。
彼时彼刻,朝纲由汪直把控,内宫由万贵妃做主(划重点,后面详述)。当时人们将这种现象戏称“天下只识汪太监”。汪直揽政期间,独掌西厂,爪牙遍布全国,任意罗织罪名,屡兴大狱,肆意横行,士大夫“无敢与抗者”,换言之,汪直的权力已经与正统年间的王振不相上下了,史实记载“先后凡六年,冤死者相属”,大量忠臣和有志之士被汪直罗织罪名处死。
在一场权力斗争中,作为成化年间的内阁首辅商辂都在汪直的斗争中败下阵来,导致朝中更加没有人敢与汪直对抗了。那么如此权倾朝野的汪直又是如何倒台的呢?一切都是因为一场戏。
成化年间,有一个名为阿丑的宦官,擅长表演诙谐幽默戏剧,朱见深算是阿丑的忠实观众。一天阿丑假装喝醉酒,旁边一个人在佯装说:“某官到!”阿丑依然醉意大骂,人又说:“皇上驾到!”阿丑还是醉骂如故,那人又说:“汪太监来了。”阿丑所装的醉人赶紧起来惊恐的站在一边。旁边的人问到:“天子驾到都不害怕,为什么害怕汪太监?”阿丑说:“我只知有汪太监,不知有天子。”
一场分明只是用于展现自己表演天赋的醉酒戏彻底让朱见深觉醒,也改变了汪直的命运,不得不说,这位实名无可考的宦官阿丑的演技绝对可以秒杀21世纪20年代中国荧幕上那些面瘫小鲜肉们。
醉酒戏事件后,汪直不再担任西厂提督,逐渐被皇帝朱见深疏远,但是朱见深也并未借机除掉汪直,而是将汪直外派镇守大同,宣府等地,后来派汪直去往南京。正史中并未提及过汪直的后续,一般认识其在南京去世,得以善终。并且诸多史料表明,汪直应该在弘治年间才去世。
成化十八年(1482年),在得知汪直的恶行之后,西厂也被朱见深裁撤。
- 恋母情结之万贵妃
前文留下过伏笔,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狗血剧情来了,关于朱见深和一个与自己母亲同岁女人的故事,她,历史上称之为万贵妃。
万贵妃出生与1430年,而朱见深的生母周太后也出生与1430年,万贵妃也只比朱祁镇小3岁,而比朱见深大了整整17岁有余。最开始,万氏4岁进宫,是作为孝恭章皇后的宫女的,谁是孝恭章皇后?也就是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孙氏,而孙氏是朱见深的祖母。万氏长大后被派遣至还是太子的朱见深的东宫做太子的保姆。当朱见深即位成为皇帝后,万氏已经是年过三十的妇女。
万氏个性机警,善于迎合朱见深的意思,朱见深即位当年,就进谗言使朱见深废了皇后吴氏,然后自己掌控六宫。每次朱见深来视察后宫时,万氏都随侍左右,可以说是明宪宗最喜爱的夫人。
成化二年(1466年)正月,刚18岁2个月的朱见深做父亲了,孩子母亲是当年将年满36周岁的万氏。朱见深大喜,派遣使者遍访山川进行祭祀,同时将万氏封为贵妃。但是同年十一月,这位皇长子便夭折了,还没来得及命名,万氏自此之后便再未怀孕。
朱见深为何会如此依赖大自己17岁有余的万氏呢?更多也许因为朱见深年少的遭遇,1452年,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被二叔朱祁钰废黜,当时不足5岁的他同时被幽禁,唯有万氏与朱见深相依为命。1457年,朱祁镇复辟,朱见深重新被册立为太子,此时朱祁镇已经发现太子与万氏之间的关系不一般,但是那时候的朱见深还是一个不足10岁的孩子(老牛27还不算老,嫩草不足10是真嫩)。同时万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呢?正史没有记载,著名的野史《罪惟录》里记载她“貌雄声巨,类男子”,如果是真的,这朱见深不仅有恋母情结还应该有恋父情结。
朱祁镇发现自己的儿子与如此大年龄女人关系不一般之后,认为大龄宫婢勾引诱惑年少太子,责以一百大板。同时给当时10岁的太子朱见深选择其他的妃子。几年后,等到朱见深自己即位做皇帝,第一任皇后曾杖责万氏,朱见深干脆就由此理由废掉了皇后吴氏,从此以后万氏就宠冠后宫。
当皇长子未命名就夭折后,朱见深与万氏都悲痛不已,此时群臣上书“陛下要广施恩泽”,宪宗回道:“宫中之事,朕自有处”,到最后甚至直接放话:“再有上书万贵妃者,发配边疆”。但是无论正史如何记载,事实面前,一些记载显得毫无根据,实际上朱见深也是的确广施恩泽,才有了14个儿子,6个女儿。
后来,朱见深临幸纪氏,纪氏随即怀孕,生下皇子朱祐樘,朱见深的生母周太后亲自抚养孙子,并且叮嘱其不要喝万贵妃的汤,可见当时万贵妃在后宫是怎样的存在。朱祐樘作为在世最年长的皇子被册立为太子后,还曾遭到过万贵妃的毒害,万贵妃曾借故劝说朱见深改立皇四子朱祐杬为太子,可见万氏不但宠冠后宫,还想干预朝政甚至干预国本。关于万氏其他的一些记载,具有一定的魔幻现实主义,这里不多描述。事实是1487年春,57岁的万氏去世,朱见深悲痛并且随之而患病,同年八月驾崩,随其同去。
关于朱见深和万氏之间的感情,省愚认为不应该从爱情的角度去思考,这个所谓的爱情是有一点畸形的,斯人已逝,也只能任由后人评说了。
- 人到中年,幻想神仙,奈何四十岁是一道坎
朱见深在位的中后期,开始迷恋方士之术,并且沉溺于后宫,宠幸霸道的万贵妃的同时,甚至取出国库的钱扩置皇家庄田,把前期树立的一代明君的形象,基本损毁。
此所谓,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期之倾颓也。
同时朱见深也开了一个不好的头,迷恋方士之术,幻想自己能成神仙。这与前期树立的明君形象已经完全背道而驰了。
现在史学猜测,朱见深的去世一方面来自于悲痛万氏的去世,也许也与自己长期迷恋方术有关,毕竟去世的时候,按周岁讲39岁又9个月,着实是壮年离世。对于他来说,他跨过了父亲祖父没有跨过的36岁的那道坎(父亲朱祁镇36岁零3个月去世;祖父朱瞻基36岁零8个月去世),却没有触碰到40岁这道坎,别说跨过,就是触碰都还差几个月。
- 儿子很多,孙子很少
前文提及过,朱见深有14个儿子6个女儿,儿子数量终明一朝的皇帝中,排行第二,仅比太祖朱元璋的26个儿子数量少。他有如此多的儿子,那么他孙子应该很多才对吧?不,这事很魔幻。看下图:
14个儿子,居然有9位,要么年幼夭折,要么无子国除,甚至像九子、十一子、十二子这样,活了五十六岁都没能留下后代,确实很谜。
剩余有后代的5个儿子,三子朱祐樘生下两个儿子却只有一个儿子成年;四子朱祐杬一样生下两个儿子只有一个儿子成年;六子朱祐槟四个儿子;七子朱祐楎有七个儿子;十三子朱祐枢有六个儿子。
所以满打满算,有14个儿子的朱见深,孙子不管是否成年,总共加起来才23个。理所应当的指数型增长,在这里没有见到。
- 解放思想自此始
朱见深的一生应该如何评价呢?前面夸也夸过,责也责过。客观讲,他也是一位前期贤明中后期稍显昏庸的皇帝,所有的黑料几乎都围绕万贵妃展开。
需要肯定的是,成化朝君臣们或许也没有预测到,他们留给弘治朝君臣的,乃是一个外无强敌,内无大敌,百业兴旺,万民乐业的太平世道。这个角度来讲,朱见深还是有一定的治国功底。
在思想方面,成化朝是明王朝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正是在这个时期基本结束了朱元璋开始的一百年来禁锢帝国的政策,从此帝国又重新恢复到唐宋时期的自由奔放的节奏。另外,商业开始复苏、城市开始繁华、思想文化开始活跃、士绅的生活开始奢靡,在这个社会整体松动下,起到稳定、凝聚作用的程朱理学思想也开始摇摇欲坠,它必将被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所代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