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入廓、三湖簇拥,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让常熟这座千年古城,素有“世上湖山、江南福地”的美誉。

近年来,苏州市常熟生态环境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美丽常熟”建设为主线,牢牢把握减污降碳的总体要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持之以恒抓好党建和队伍建设,让绿色成为常熟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奋力增蓝天、努力保清水、全力护净土

去年,常熟生态环境局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大力开展“首季争优”“春夏攻坚”等专项行动,全力推动完成年度污防攻坚战26项重点指标、19项挂牌重点任务以及20项重大环境基础设施补短项目。

全面完成2354项年度大气治理重点项目,大力推进空气质量提升百日攻坚、工业VOCs排查整治、印染废气深度治理等重点攻坚行动,摸清3685家涉VOCs企业底数清单,完成综合整治2550家,排查登记非道路移动机械超过1.1万台,深化与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战略合作,开展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精细化管理示范区建设,建成投用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系统、颗粒物公交车走航监测系统以及餐饮油烟在线监控系统。

全市PM2.5年均值27.8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下降12.3%。完成80项太湖治理、阳澄湖生态优化和“水十条”年度重点任务,编制实施太湖安全度夏方案、“一断面一方案”以及汛期防范水质下降应对预案,累计实施重点断面达标措施和工程67项。全面完成长江和太湖流域1709个入河(湖)排污口的调查、监测和溯源工作,编制实施“一口一策”整治方案。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主要入江支流水质优Ⅲ率保持100%,15个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和优Ⅲ率达到100%和93.3%、较2020年分别上升10个和3.3个百分点。

全面落实“土十条”年度计划,认真抓好各级人大土壤法、固废法执法检查交办问题以及土壤污染防治审计问题整改,开展土壤污染隐患专项排查、关闭退出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完成一般工业固废和城乡有机废弃物全覆盖摸底调查,推进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环境监管,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态文明“显成效”、推动转型“添绿色”

常熟生态环境局印发实施《常熟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0-2025)》等纲领文件,持续加大生态空间保护力度,启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生态价值评估与核算等工作,积极推动将生态价值转化为发展优势。

2021年常熟先后获得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4镇3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村。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碳达峰等工作,完成24家重点行业碳排放核查、10家发电企业碳排放配额确认及履约、111家重点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审核等工作。

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两高”项目排查整治,编制“十四五”污染减排项目清单,开展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被生态环境部列为水生态环境质量许可排放量核定试点单位。

出台实施传统产业绿色帮扶方案,在全省县级市中首个通过印染行业发展专项规划环评审查,指导常熟经开区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复查评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优化服务“促发展”、全民参与“凝共识”

常熟生态环境局出台实施搭建服务外资企业“绿桥”工作措施、重点企业环保联络工作机制、“科普123”助企行动、培育绿色发展领军企业工作方案等惠企政策,通过上门走访、环保“企业通”信息平台、民营企业环保服务站等及时办理企业环保诉求超过100个。

在全省率先推行重点企业全过程规范化管理建设,220家企业全部完成验收,其中23家达到环境管理优秀水平,切实提升企业环境管理水平。组织开展“寒战1号”等各类集中执法行动超过70次,累计检查污染源单位超3800家,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超过600件。

开展工业群租企业安全环保消防专项整治,排查企业超过9000家。办理环境公益诉讼8件、生态损害赔偿超过500万元,生态损害赔偿诉前磋商机制获最高人民检察院报道推广。

联合16个部门创新成立“绿动常熟”环保宣教大联盟,围绕“世界环境日”“世界低碳日”等重要时段开展形式多样宣教超过500次、覆盖超过10万人次,有力推动全民参与、共治共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

常熟始终坚持把绿色作为底色,调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沿生态带布局生产带、生活带,推进沿江区域生态保护修复、产业绿色改造、集镇布局优化等工作,在常熟全市域范围内形成了以铁黄沙半岛为核心的沿江生态经济圈,以虞山、尚湖为主的生态核心圈,以昆承湖、沙家浜、南湖为主的生态涵养圈的布局。同步推进望虞河、海洋泾、常浒河三条绿色廊道建设,构建由三大生态圈和三条绿色廊道组成的“三横三纵”市域大生态格局,构建常熟永续发展的“绿心”。

常熟生态环境局将大力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环境治理能力,为加速绘就“六美集大美”精彩画卷,建设更高品质“江南福地”,贡献生态环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