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速度最快、规模最大的城镇化进程,各种复杂的风险问题不断涌现,面对世界的不确定性,必须强化底线思维,树立红线意识、创新意识,切实做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各项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十九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好应急科普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普及重要论述为统领,大力普及应急管理科学知识,弘扬应急管理科学精神,传播应急管理科学思想,倡导应急管理科学方法,掀起应急安全、应急减灾、应急救援科普热潮,提升公众应急科学素质,为全面提升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应急管理科普是应急管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常态的基础性工作。不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实现科技强国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也是推进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现代化的力量源泉。应急科普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提高老百姓的应急意识,保护自己生命安全;另外一方面更加能支持理解应急管理部门以及政府部门的工作决策,对于应急管理系统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应急科普基地是开展应急科普宣教工作的重要阵地与平台,本文尝试从为什么要建设?如何建设?如何管理和评价的角度开展分析,以抛砖引玉。
一、为什么要建设?
1.1公众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安全需求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老百姓温饱等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必然把安全作为前提、基础和保障,人民对安全知识的需求十分迫切。
汶川等特大地震发生后,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关注,安全素质有所提升。公众长期对应急管理工作缺乏了解,让公众理解应急管理工作绝非易事。目前,在全民防灾意识提升方面,构建权威的应急科普宣传阵地建设尤为重要。应急科普宣教基地可以长期地、形式多样地向广大群众宣传普及应急管理知识、锻炼技能、提升态度,实现“教育一个受众,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根本目标。让公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同时,我们可以从“两会代表提案”可以看出:代表们对应急科普宣教基地等宣传阵地的建设较为关注,也可以反映出公众的强烈需求。
1.2政策要求
日本、韩国等国早在20 世纪末就出现了以“市民防灾教育馆”为名的安全训练场馆,在这些场馆中引入“体验事故”“模拟灾害”等设计理念。近年来,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下,科技部、司法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卫生健康委员会以及中国科协等部门以基地建设管理为抓手,积极布局科普场馆建设工作,科普场馆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20年9月,为不断增强社会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中国科协、中央宣传部、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科普宣教工作的意见》(科协发普字〔2020〕22号),在这一指导性文件中明确提出:“完善应急科普基础设施,推动建设应急科普宣教场馆,推动科技场馆、教育基地、灾害事故遗址等阵地设施设立应急科普宣教专区”,应急科普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国内各类应急安全、应急减灾、应急消防等科技类博物馆、体验基地、安全馆建设也如火如荼地开展,大有星星之火燎原之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应急科普基地的建设理念尚需打造、内容体系尚需科学研究、发展方向尚需引领。目前,各地亟需建设一批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和安全培训、体验基地,提高公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调研显示,现阶段无论从资金投入还是人才分布上来看,应急科普基地建设存在区域、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同时,应急科普宣教工作要关注弱势群体,关注脆弱性,更加要关注基层、关注农村等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应积极加大农村地区科普传播经费投入,从自然灾害防治角度开展灾前预防科普工作;用好宣传、科技、科协系统的文化或科普传播平台,着力解决小城镇、城郊结合部、农村等地区公众科普服务能力较低等问题。
二、如何建设?
应急管理部门虽然为新组建,但全国各地之前已有不少防灾减灾、消防、安全类场馆,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此类科普教育基地已经有了一定规模、也各成体系,各地在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大、中、小配套格局,各地在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独特科普基地建设发展模式。鉴于此,应利用已有优势、不断依托科技场馆、灾害遗址公园、应急培训和安全教育实践基地、应急避难场所、人民防空宣传教育场所、公众游乐体验设施等,建设一批应急管理科普传教育基地。应急科普宣教基地应该探索“地方政府自建为主、应急部门监管、社会参与、公平开放”的建设和运营模式。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多元主体参与,加强管理引导,实现投资多样化、管理多元化、指导标准化、评价机制化,促进新时代应急科普宣教基地有序、良性发展。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社会参与推进建设一批应急科普宣教基地。应急科普宣教基地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当地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积极开展公众服务,实现应急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常规化、制度化。日常化开展讲座、展览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鼓励积极承办当地学校、企业、学会、协会等社会主体的研学、培训等活动。
2.1科学规划
应急科普宣教基地建设以习近平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重要论述思想为指导,坚持生命至上、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积极、审慎地推进顶层设计、项目规划、建设实施、监督评估等工作。
《国家科普与创新文化建设规划》重点任务指出: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国家科普基础设施体系,大力推进科普信息化,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依托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国家科普示范基地和国家特色科普基地,充实拓展专业特色科普场馆和基层科普基础设施,提高科普基地的教育、服务能力和水平,支持和推动有条件的科研机构、科研设施、高等学校和企业向公众开放,开展科普活动,提高科普基本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国家科普基地评估评价机制和指标体系。
在省级试点全国一流的综合性应急科普教育基地,在市、县、乡建成一批面向社会公众的应急科普场馆。基地布局要根据区域特点、灾害背景等情况,实现网络化建设、行业规范化管理。以利用已有建筑主体进行场馆改造建设和在已有的专项场所改扩建为主,适度新建为原则,避免重复、低水平建设,稳步推进。
2.2建设原则
应急科普宣教基地建设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基地建设要符合行业规范、标准以及相关规划建设要求。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行业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将应急科普基地建设和后期运营经费列入财政专项预算和经费保障序列。探索以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化运营的方式,在保障应急科普公益性质的同时建立多元化保障体系,推进基地建设和运营。二、场馆建设要符合相关建筑、消防、抗震等相关建设规范。建设完成后应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安保管理,杜绝发生一般及以上安全责任事故或社会影响较大的责任事故。三、基地应通过免费或收费的形式实现面向社会开放,每年有财政固定投入或通过自我经营实现可持续的长期投入及运营经费。新建或改建应急宣传基地要以综合性基地为主,并纳入安全生产、消防、民防、地震等原有科普教育基地体系按照各自标准实行双认证或多认证,避免重复建设。
三、如何管理?
应急科普基地建设和运维不可能存在单一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它已经是而且应该是多种模式并存。但是,多种模式应该在一个体系之下共同和有序地发展。应该实现“业务指导标准化、建设资金来源多样化、运维管理多元化、基地评价机制化、奖励整改经常化”。建议加强对全国应急科普教育基地的业务指导,尤其在内容方面,建议管理部门成立管理办公室、尽快出台应急科普基地建设发展管理办法,该办法适用于科普基地的规划建设、申报、评议、命名、运行与管理等工作,形成基地网络,促进应急科普基地建设与发展。
应急科普基地享有依法开展科普活动的权利,享受国家给予公益性科普事业的相关优惠政策。通过示范创建,推动建设一批应急科普基地,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示范,推动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应急科普基地。同时,探索分级分类管理,北京、浙江等地已有地方实践案例、经验,探索构建符合时代特点、科学有效的应急科普基地管理体制机制,进而推动应急科普基地建设与发展。完善基地场馆教育功能,优化运营管理模式,积极开展面向公众的应急避险、生活安全、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科普教育,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培育安全文化,建设安全安心社会。(作者:张英,原载于《中国应急管理》2021.01)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