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中,刘邦是一个有些流氓的角色,这其实是后世史书的撰写者在潜移默化地抹黑这位开国之君。
事实上,刘邦有很多过人之处,准确地说是领袖魅力,不然除了和刘邦沾亲带故的樊哙之外,其他像萧何、曹参和张良这样的人才哪里会心甘情愿地跟随刘邦,自己另立山头不是更好吗?
原来当初在沛县,已经将县令杀了的萧何和曹参之所以要让刘邦牵头起义,目的是让刘邦做傀儡,将来势汹汹的农民起义军糊弄过去,保住萧氏家族和曹氏家族在沛县的土地财产,等到秦国正规军到来的时候再把刘邦杀了,这样不但立了功,还避免了被农民起义军洗劫的风险,这种看似稳赚不赔的买卖,在后世几千年的那农民起义中都很常见。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和当时的刘邦易地而处,在一半儿姓曹,一半儿姓萧的沛县起义军中,自己不但沦为傀儡,还有随时有被杀掉的风险,你会不会对萧何曹参怀恨在心?但刘邦的做法让我们不得不佩服。
在起义后不久,萧何和曹参便发现秦国正规军迟迟不来,看着周围的起义军在烧杀劫掠中抢得盆满钵满,这两个人也动了歪心思,开始拉着刘邦带着队伍四处劫掠周围的村镇。但玩着玩着便玩脱了,留守丰邑的人发生叛变,投降了魏国起义军,相当于端了刘邦的老巢,为何这么说呢?原来根据《史记》中的记载: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
换言之,在秦始皇施行郡县制后,丰邑虽然不是沛县那样的大城市,却是包括刘邦和萧在内起义军队伍中很多人正了八经的老家,老家被偷导致军队伍人心涣散,尤其是后来在扩充了队伍的情况下依旧没夺回丰邑,同样来自《史记》的记载:
收砀兵,得六千人,与故合九千人。三月,攻下邑,拔之。还击丰,不下。
老家迟迟收不回来,导致起义军队伍的士气进一步低落,转眼之间便逃了大半,毕竟谁也不能拿老婆孩子的生命开玩笑,这时候用穷途末路形容这支起义军队伍一点都不过分。
刘邦如果是普通人的话,相信大概率会趁此机会找萧曹二人报仇,但刘邦不是凡人,他非但没有找二人报仇,反而挺身而出以领袖的身份鼓励大家不要放弃,并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去找项梁借兵。
相信当时很多人乍一听这个主意,都只会觉得刘邦异想天开,毕竟沛县起义军和项氏家族毫无瓜葛,连个像样的中间人都没有,在当时世家大族是根本看不上沛县起义军这种草台班子的。
常理虽然如此,但当时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原来秦末的农民起义中山头林立,这让项梁非常急迫地想通过做一些事情,在整个起义军的“朋友圈”中树立自己的威信,进而方便拉拢壮大自己的队伍。此时打了败仗并前来借兵的刘邦,对于项梁来说相当于想睡觉了给枕头,想啥来啥,那是相当的开心了。
这就解释了为何项梁会那么大方借给刘邦5000精兵和熟悉阵战的将官,并且提供了后勤保障。周围原本各自为战的起义军一看刘邦老家丢了,项梁都能帮他重振旗鼓夺回来,并且要兵给兵要粮给粮,这样的带头大哥上哪里找?还不赶快前去投靠,所以在这次借兵行动中,刘邦得了实惠项梁树立的威信,属于典型的双赢。
借来精兵的刘邦重新夺回了老家,并且重整了沛县起义军队伍,这个时候刘邦可再也不是当初的随时可能掉脑袋的傀儡了,而是沛县起义军中真正一言九鼎的领袖,出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考虑,刘邦非但没有像普通人那样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反而与萧曹二人冰释前嫌,委以重任,经历了大起大落的萧曹二人也因此对刘邦心悦诚服,辅佐刘邦共同开创了大汉帝国。
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必定有大智慧大胸襟,又怎么可能是一个目光短浅的地痞无赖呢?
2022.08.03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