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眉县民政局切实扛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治责任,牢牢扭住政策落实、动态监测和创新服务三个关键,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升了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靶向施策,精准落实救助措施

一是落实新规做到应保尽保。保持社会救助兜底政策总体稳定,落实落细低保边缘家庭重病重残人员“单人保”、刚性支出扣减、特殊困难家庭财产适当豁免等新要求;落实好新修订的《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全面落实临时救助“分级审批”、“先行救助”等要求,加大对因灾因疫遇困群众临时救助力度,确保将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救助范围。1至7月,新增城乡低保333户915人、新增特困人员34人,给予临时救助1448人。二是严格规范打造公平救助。先后转发或印发《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细则》《临时救助实施细则(试行)》和《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申办程序、优化审核确认流程。扎实开展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年审复核,持续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综合治理,全面落实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等程序要求,坚持每月通过县政府网站和122个公示栏,对救助对象、救助金额进行公示。按月进行动态调整,联合社会组织开展对象抽查,及时清退不再符合条件的对象,切实做到应退尽退、进退及时。三是优化程序及时发放资金。严格落实“民政部门核定对象金额、财政部门核拨资金、金融机构代理发放”的原则,扎实开展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审计发现问题专项治理,及时向低保对象和特困供养对象增发一次性生活补贴156万余元。1至7月,共发放城乡低保资金3283.98万元,特困供养金和照料护理费454.61万元,向镇街拨付临时救助储备金192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多向排查,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一是发动镇村干部及时报。完善镇街政务服务大厅“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健全完善村组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网格化机制,充分发挥村(居)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和“急难问题快速响应服务队”的作用,采取就近就便、分片包干方式,通过电话、微信、上门等方法,主动收集辖区内困难群众急难事项线索,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二是对照各方反馈入户访。充分发挥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作用,每月与医保、教育、人社、残联等部门进行数据比对。加快12345政务服务热线求助办理,核实群众来电来访、上级批办转办等的求助线索9条,落实限时办结、个案会商等制度,及时搜集、受理、回应群众诉求。三是聚焦重点人群逐人查。扎实开展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重点关注上年度人均纯收入较低和明显减少的农户等10类群体,针对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突发严重困难人口和因疫因灾遇困群众等“四类重点人群”,抓好常态化风险排查等“五项重点任务”,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低保、特困供养或社会福利政策范围。截至7月,全县“四类重点人群”已纳入低保803人、特困人员5人,给予临时救助135人、享受孤儿政策1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创新服务,有效提升救助水平

一是日常监管精细化。全面加强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社会救助业务审核确认权限下放镇街后的常态化监管,聚焦业务办理全过程,形成“五个一”工作机制,即每周下发一次工作计划、每月开展一次会商研判、每两月下发一次工作通报、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打分、每半年开展一次业务培训,指导镇街全面适应角色转变、提高救助质量。二是申请办理智慧化。大力推进“掌上办”“指间办”,通过网络发布、公示栏公布、发放宣传页等方式,广泛公开“e救助”和“宝鸡社会救助” 微信小程序,开通县、镇两级社会救助服务热线,安排专人接听办理,确保特殊困难群众或在疫情反弹等情况下“求助有门、受助及时”。三是服务方式多样化。积极探索“救助+服务”工作模式,启动困难群众生活环境改造提升和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先后对接县残联、县人民医院、县农商银行等3家单位和社会组织,逐户逐人探视走访,向特困人员在救助金之外再送上药品衣物、生活用品和健康检测等实物和服务。累计完成500多平米的墙面粉刷、整修电路等施工,向3户困难家庭送上电视机、储物柜和电蒸锅等生活用品10台(套),向特困人员送上药品衣物和生活用品530套(件),对660人次进行健康检查、心理疏导,协助120名特困人员办理住院、报销手续,让救助工作更加暖心、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