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大兴安岭山脉继续往北是奔腾的黑龙江,穿过这条中俄界江,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森林,再往北便是天气预报中经常提到的西伯利亚寒流的发源地,而向东越过白令海峡,则是如今属于漂亮国的阿拉斯加。
对于西伯利亚这块土地,中国人普遍有着一种既爱又恨的情愫,喜欢是羡慕这块土地的广袤与肥沃,以及地下蕴含丰富的矿产资源,而悔恨之情则是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眼里我们也曾经也有机会拥有这块土地。
这里所说的其实是广义的西伯利亚地区,也就是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虽然元朝时期的疆域覆盖了一部分中西伯利亚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但元帝国并未在这些地区设立太多据点堡垒,实际的掌控力十分有限。
毕竟森林密布的山地和高原并不适合放牧,对游牧民族的吸引力自然就十分有限,所以脱离金帐汗国控制的一部分游牧民族也只是在现如今的西西伯利亚平原上建立了后来的西伯利亚汗国,而等到代可汗库楚姆汗被害(1598年),崛起的沙皇俄国吞并西伯利亚汗国的时候,白山黑水间的女真人首领努尔哈赤(1559年-1626年)也才刚刚崛起,此时中西伯利高原和东西伯利亚山地依旧可以说是一块儿无主之地。
除了少数世代生存在那里的原始部落,并没有强大的帝国将这块土地划为自己的领土,一直到听命于俄国沙皇的哥萨克骑兵到来后,这块无主之地才归属沙俄,也是在同一时期爆发了清朝历史上著名的雅克萨之战(1685年—1688年),这场战争最终以中俄谈判划定势力范围宣告结束,俄国承认了清朝在外兴安岭地区的主权,清朝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承认了西伯利亚归属于沙俄。
对于这段历史,很多人不禁感慨,如果当初清朝硬气一些,打败沙皇俄国或许在西伯利亚这块土地就成清朝的了,归根结底,都怪清朝。不知道有多少人持有或赞成这个结论,有一说一,这背后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西伯利亚的资源
解答这个问题前还要从西伯利亚这块土地上的资源说起,现如今很多人都觉得由于古代没有探查矿产的技术和设备,所以对于古人来说,气候寒冷的西伯利亚就是一块不毛之地,这种说法乍一听很有道理,但如果对古代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便会发现这个结论是错的。
现如今的西伯利亚盛产石油和天然气以及其他矿产资源,是一块宝地,而古代的西伯利亚同样也是一块资源非常丰富的土地,只不过这里所说的资源并非是指矿产而是用来御寒的动物皮毛。
人类现在很早就学会了用植物纤维和蚕丝制作各种衣服,但这两种材料的御寒属性都不太好,冬季的寒风一吹基本就冻透了,所以中国古代的服饰普遍都是宽衣大袖,里三层外三层的。
现代人看来这样穿起来太不方便了也太过于繁琐,古人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吗?
之所以这样设计,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想通过利用多层结构。让衣服中存在多个空气夹层,进而提高衣服的整体御寒能力。但真正解决古人御寒难题的是动物皮毛,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皮草,皮草不仅有良好的透气性,还拥有极好的保暖属性,尤其是能够抵御北方冬季凛冽的寒风,穿起来轻便又很华丽。正是在这种刚需的带动下,促使古人不得不常年向北方游牧部落购买大批的动物皮毛。
中国的历史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史官们在片面的记录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所产的铁器,盐巴和瓷器有强大的需求的同时,却闭口不提中原百姓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皮毛制品的刚性需求,试想一下,如果贸易双方的需求完全是单方面的,那么这个生意肯定无法做的很长久,或许是古代的史官既不经商也很少出入市井,所以在闭门造车中主观臆断了。
中国如此,欧洲对皮草制品也有着刚性需求,上到皇宫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以能够穿着皮草为荣,所以我们会发现时至今日,英国陆军中精锐的精锐——英国皇家卫队的帽子便是用野生黑熊皮制作的。伴随穿着皮草的人越来越多,皮草又逐渐从一种刚性需求的日用品,发展成为现如今耳熟能详的奢侈品,我们熟悉的迪奥、普拉达等全球知名的奢侈品品牌最初都是做皮毛制品起家了。
欧洲贵族的这种喜好,自然促生了皮草贸易的巨额利润,俄国沙皇便将那些喜欢闹事的哥萨克骑兵派往了亚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西伯利亚地区,在屠杀沿途村庄和部落的同时,掠夺这块土地上的动物皮毛,再运回欧洲高价卖给贵妇小姐们。这就是为何沙皇俄国愿意冒着西伯利亚的严寒,来到远东的西伯利亚地区的直接动力。
在屠戮完西伯利亚地区后,与之隔海相望的阿拉斯加也没能幸免,1799年,沙俄在阿拉斯加地建立了类似东印度公司的俄美公司,主要从事的就是皮草贸易,但单方面无节制的捕杀是很难持续的,在持续了近三十年的滥捕滥杀后,阿拉斯加的皮毛资源所剩无几,无数动物因此灭绝,俄美公司的利润也急剧下滑。
这就解释了沙俄为何那么干脆地就将这块土地卖给了美国人,因为在沙皇眼中,自己已经将阿拉斯加的皮草资源开发殆尽了,无法再赚更多钱自然成了食之无味的鸡肋。
皮草的替代品
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它几乎无法被彻底消灭,就如同草原上的青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因为游牧民族逐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使得中原王朝强大的军事力量,很难毕其功于一役。
另外一个被我们忽视的原因那就是中原地区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原本不生产铁器的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得利剑刀枪,和中原商人源源不断的供给有很大关系,为了从游牧民族手中获得皮毛资源进而赚取高额差价,总会有商人通过各种途径完成交易。
为了打压甚至杜绝这种资敌的贸易行为,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以后,立刻着手推行一个国策,那就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种植棉花,《明史·食货志》中记载:
谓太祖立国之初,即令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又税粮亦准以棉布折米……益种棉花,率蠲(免除)其税’
要知道这个棉花是不能吃的,世代农民出现的朱元璋更是深知“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道理,那他之所以冒的那么大的阻力推行重视棉花,便是为了用棉花替代皮草,降低民间对皮草御寒的需求。
伴随棉花种植的推广,中原王朝对北方皮草的需求开始逐年降低,北方有民族获得战略物资的难度越来越大,所需要付出的价格也越来越高,此消彼长之下,北方有民族的势力也受到了不小的打压。
清朝入主中原以后,全盘接受了中原王朝的农耕文明,自然也就逐渐放弃了在白山黑水间渔猎为主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改变让清朝很难像沙俄哥萨克骑兵那样对皮草贸易有那么大的兴趣,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在清朝眼中自然成了毫无价值的不毛之地。
俄罗斯乃至整个欧洲的殖民者之所以在大航海时代采取了单纯掠夺和奴役的方式发展,本质原因是欧美文化继承的并非希腊的地中海文明,而是北欧海盗的部落文化,这和中国北方的游牧文化很类似,所以我们会发现欧美推崇的神话中出现了和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类似的乱伦故事,以及骨子里无拘无束直来直去的性格。
反观中国则自古以来就是典型的农耕文明,擅长的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积累,而不是单纯野蛮的掠夺,所以同样是舰队出海远洋,郑和带去的是和平、贸易和文明,西方殖民者带来的则是瘟疫、掠夺和杀戮。
如今美丽的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看似安静祥和,谁能想象当初在西方殖民者的屠戮中,曾经遍地骸骨,所以当看到加拿大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便纵容民间捕杀数百万海豹的新闻时,真的一点都不意外,毕竟这是人家祖先来到这片土地上的传统。
2022.08.05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