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会战不仅是二战时期最大的坦克会战,而且是二战时期最为关键的一场战争,在库尔斯克会战之前,虽然德国经历了莫斯科会战及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败,而且被苏军强势反攻,但实力犹存。而苏军虽然展开了大反攻,而且取得了丰硕的战果,但自身损失也是极大,面对强大且精锐的德军,苏军的胜利基本都是以数量换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苏军依靠人口优势和英美支持,军队和装备不会缺,但也经不住这么折腾啊,所以库尔斯克会战就成了一场大决战,一场决定苏德战争甚至于二战胜负的关键战争。如果德军胜了,那苏军前期积累的优势和士气将荡然无存,甚至更加危险,重整士气的德军能再次突袭到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城下,而且能轻松攻下这两座最重要的城市。

而如果是苏军取胜了,那德国将陷入真正的被动局面,三面围攻,而且德军很难组织起像样的防御;而事实也的确是如此,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失败后,苏军的士气达到巅峰,无数苏联年轻人加入军队,形成了真正的人海战术,德军一败再败,就算是有莫德尔这么一位突然崛起的名将出现,也是难挽颓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库尔斯克会战,德军和苏军都做了最大的努力,德军的统帅是大名鼎鼎的曼施坦因,而苏军的统帅是同样大名鼎鼎的朱可夫;可以说,这场大会战,是二战最杰出的两位名将的巅峰对决。在实力对比上,德军拥有91万余人,而苏军拥有191万余人,双方共出动了近8000辆坦克,空军部队参战飞机超过了5000架。

虽然战争的时间很短,远不及莫斯科会战及库尔斯克会战,但激烈程度和曲折程度,只能说又有过之。当时霍特将军指挥的第4装甲集团军从南方发起攻势,给予瓦图京所指挥的苏军以己方3倍以上的损失。就在即将成功的时候,负责北线进攻的中央集团军群宣告进攻失败(北线是莫德尔和罗科索夫斯基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战,德军损失了约50万人、坦克1500辆、火炮5200门、战机1000架,而苏军损失了约80万人、坦克6000辆、火炮3000门、战机1600架;从数量上来看,苏军损失远大于德军,但苏军的战略目标成功了,德军溃败。所以说,战争并不能以伤亡损失来判断胜负,关键是看是否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库尔斯克会战结束后,德军无力再进攻,加上英美军队的登陆,所以德军只能防守,但又怎么守得住?所以德国最终战败。那谁应该为库尔斯克会战的失败而负责呢?有人说是曼施坦因,因为在大战爆发前,绝大部分德军将领都反对,而且在战役过程中也曾犹豫和退缩,是曼施坦因异常坚决地要求将这个战役坚持下去,这才导致了最终德军的大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也有人说是阿道夫,因为整个库尔斯克会战,和曼施坦因所策划的战争已经是貌似神离;其实在最开始的时候,曼施坦因策划的是亚速海岸围歼战,这个亚速海岸围歼战究竟可不可行,不知道,毕竟没有发生;那后来曼施坦因为何要坚持进行库尔斯克会战呢?因为曼施坦因知道,必须要通过一场大会战来打压苏军崛起的士气。

而且在库尔斯克会战前,曼施坦因提出了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是趁苏军立足未稳,先期发动进攻战役,这就有点像是“半渡而击”的意思;而第二个方案是等待苏军先行进攻,待其疲惫和消耗,能量耗尽之后,德军再行反攻,并抄击苏军后路。其实曼施坦因个人更看好第二个建议,但阿道夫拒绝了后者,他认为让苏军抢先进攻过于冒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选了第一个方案就第一个方案吧,毕竟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是这个方案打的就是一个“快”,一定要趁苏军立足未稳就发起进攻;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阿道夫又一再犹豫和推迟,并期待己方力量的增加;结果是,虽然德军的实力增强了,但苏军的增援更快,而且数量上更恐怖,这让曼施坦因焦虑不安。

他只是想通过一场大战来重振士气,他并没想过与苏军进行一场决定性的大会战;而且在战役开始后,阿道夫各种参与指挥,让曼施坦因这个名义上的总指挥头疼不已,这也是为何后来曼施坦因会强烈要求阿道夫放弃对军队的指挥和交由战争的专业人士管理的重要原因。而苏军方面则不一样,吃过不少苦头的斯大林,充分懂得放权,只要他认为可行,就让朱可夫放心大胆的去进行,他只做后勤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就能力上而言,曼施坦因应该是在朱可夫之上的,甚至极有可能打赢这场大会战;但因为非专业人士的胡乱指挥,导致德军功亏一篑。也就是在库尔斯克会战结束后,曼施坦因和阿道夫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最终,阿道夫实在无法忍受,便把曼施坦因给免职了,顺带还有克莱斯特;而接替他俩的是非常听话的莫德尔和舍尔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