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外甥看周星驰的《功夫》。他问了两个问题:1、片中卖秘笈的乞丐是神仙还是骗子?2、为啥片中所有人都没有名字?
都是好问题。当年只觉得好笑,如今我也活成了路人甲。再想想,似乎已不那么好笑了。
文/达文西
《功夫》片尾卖秘笈的乞丐,我们还能在另一部周氏电影里发现他——《武状元苏乞儿》。造型基本没变,好像直接穿越了百年时光。
扮演者都是袁祥仁。这位老兄有来头,大哥是「天下第一武指」袁和平。他爹更厉害,是中国电影武指开山鼻祖袁小田。
还记得《醉拳》《蛇形刁手》里打得成龙满地找牙的白发乞丐吧?就是他。
袁门三杰,对从小就酷爱武术的周星驰来说,那就是神一般的存在。
在《武状元苏乞儿》里,袁祥仁扮演洪七公第七代传人洪日庆。搞笑的是,在苏灿风光时,二人青楼偶遇,人人掩鼻驱之,苏灿却请他吃喝嫖赌睡。
后来,苏灿武功尽失,跌至人生谷底,洪入梦传他睡梦罗汉拳。苏灿一夜开挂,当上丐帮帮主,后悟降龙十八掌铲除大反派赵无极。
在戏剧理论里,袁祥仁这一角色属典型的「导师」,助英雄走出迷途,勇敢迈向终极之战。
在现实中,以袁氏父子为代表的老一代武术人,也是周星驰功夫梦的「导师」。这是他那代香港男孩的集体回忆和时代剪影。
12年后,周星驰拍《功夫》。他既导又演,于是将少时梦想彻底绽放。他9岁习武,年龄和片中小男孩相仿。「导师」带着秘笈降临,交给他维护世界和平的重任。
不过,和常见的好莱坞「导师」不同,周星驰总能赋予他们烟火一面。例如《武状元苏乞儿》里是好吃好色的长老,《功夫》里则成了用劣质油印本忽悠小孩的乞丐(成本2分卖10元)。
在片尾,袁祥仁孔雀开屏般展开一溜秘笈,有《独孤九剑》《一阳指》《九阳神功》《降龙十八掌》……
这些都是啥?就是整个武林啊。他用这一幕致敬激励几代人的武侠世界。
这些如雷贯耳的功夫,在灰蒙蒙的黑白电视前喊过,在儿时枕边暗中汹涌过,在插满鱼骨天线的天台比划过……
它们连起来,就是周星驰童年最闪亮动人的部分。
还有,只要稍熟悉周星驰的电影哲学,都知道他一贯反英雄(叫无厘头英雄也行)。其重要特征就是传递「只要用心,人人都可以是神」的信仰。
这一点在《食神》里表露无疑。片尾观音降世,号令食神归位,他没有独揽光环,而是跪在地上呢喃:
「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食神。或者说,人人都是食神。老爸老妈,大哥小妹,男孩女孩,只要用心,人人都是食神。」
了解此哲学,对于《功夫》片尾乞丐将秘笈卖给那个流着鼻涕、舔着波板糖的肥仔,就很好理解了。搞笑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平民英雄的象征。
谁说肥仔、软妹、大叔、大妈不能怀有如来神掌的梦想?
英雄不在别处,在街上,在交通灯下,在糖果店里,在你我的身旁。
这从片尾另一个画面可体现,阿星和阿芳(聋哑女孩)牵手跑进糖果店,包租公包租婆恩爱漫步,酱爆在壁咚,电车四眼仔有了女朋友,牙医在指挥交通……
热爱生活的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至于主演没有名字。确实,看了片尾的演职员表,除了周星驰和黄圣依分别叫「星」和「芳」,还有鳄鱼帮老大琛哥,其他人都是称外号或职业角色。
包租公和包租婆好点,叫「杨过」「小龙女」,不过也强不了多少。
我认为这样设计有几个原因:
一是突出小人物。在香港草根文化里,街坊街里的一般不会喊全名,而喊特征或职业,比如高佬、肥仔、四眼仔、猪肉荣、卖鱼胜等。
所以《功夫》里就叫他们苦力强、龅牙珍、酱爆、阿鬼……非常接地气。
二是突出阶层差。电影里有富人、穷人、帮派和武林高手。火云邪神一听就是高手,裁缝一听就是穷人,琛哥一听就是大佬,包租公一听就是富人。
这些名字除了指代个体,还有他们所象征的阶层。小小的猪笼城寨,就是当时鲜活的社会切面。
三是上面说的平民英雄的寓意。称呼越低微,才和后面的藏龙卧虎越有反差。就像苦力强的十二路谭腿,裁缝的洪家铁线拳,阿鬼的五郎八卦棍,才有大隐隐于市的禅意。
最有趣的还是周星驰自己,以往电影里他都会取个响当当的名字,什么尹天仇、包龙星、周星星、周星祖、至尊宝……唯独在《功夫》里,全片都没人叫他名字。真是小人物到底了。
斧头帮琛哥叫他都是「那个谁」。如无碍观瞻,我觉得他甚至可以改下演职员表:
那个谁——周星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