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赵军将领廉颇没被换,最后结局可能是秦军撤退,不会出现40万人被坑杀的局面。

长平之战的故事

长平之战的故事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国的左庶长王龁进攻韩国,攻取了上党。上党的民众逃亡到了赵国。

赵国在长平开始屯兵,接应上党百姓。

这年四月,王龁进攻赵国,赵国派廉颇为将迎击。

六月,秦军攻破赵军一个阵地,俘虏了四个尉官。

七月,赵军筑起垒壁,一直防守,秦军进攻垒壁,俘虏了两个尉官,攻破了赵军阵地,夺了西边的垒壁。

廉颇还是不进攻,一直固守营垒,坚持防御,就算秦军多次挑衅,廉颇还是防守不出击。

赵王多次责备廉颇不与秦军交战,而且防守还败了几次,军队伤亡很大。

这时候,秦国丞相应侯派间谍到赵国实行凡间计,大肆宣扬说:“廉颇快不行了,一直防守,秦军最害怕的就是马服君的儿子赵括担任将领。”

赵王信了,让赵括代替了廉颇统帅秦军,赵括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有一个成语大家肯定熟悉,就是-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就是从赵括身上来的。

秦军的将领从王龁换成了白起,赵军的将领从廉颇换成了赵括。

赵括上任之后发兵进攻秦军,秦军假装战败而逃,赵军乘胜追击,等赵军出来后,秦军把赵军直接包围了,而且把赵军运粮的通道给截断了。

九月,赵军断绝粮草四十多天,军中士兵残杀相食。赵军最后一次突袭,赵括被射杀。这时候赵军的士气已经没有了,赵军全部向白起投降了。

然后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兵。

长平之战分析

长平之战分析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首先可以看出,秦军是不希望对抗廉颇的,所以才使用反间计,鼓吹赵括的能力。

为什么不希望和廉颇对抗,因为廉颇的经验更加老成,从战报上看,看似是秦军一直大胜,但实际上是惨胜,没有占到多少便宜,廉颇一直防守,这场战争就会成为一场消耗战,打消耗战,秦军的优势并不大,因为赵军在守,廉颇坚守垒壁,秦军在攻,进攻的消耗肯定要大于防守。

从兵力上看,赵军有四十多万,因为最后投降的有四十多万,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秦军的数据史记中我没找到,百科里面说是六十余万,秦军在兵力上占有优势,这也是秦军敢进攻的原因。

从将领上看,长平之战后期,秦军将领王龁换成了白起,赵军将领廉颇换成了赵括。这里面廉颇和白起同为战国四大名将,盛名之下无虚士,廉颇战功赫赫,打仗更有经验,而赵括根本没听说过有什么战功,秦国使用反间计,赵王竟然相信了,把廉颇换成了赵括,你说气人不气人。

最后总结,长平之战廉颇如果没被换,可能会有很多可能,但再怎么可能也不会比赵括更差,四十万人竟被饿的投降。

换成廉颇即便廉颇不指挥,去和秦军硬碰硬,也不可能会这么惨。

廉颇不可能没头脑,白起也不会没头脑,所以我认为如果赵军将领廉颇没被换,最后结局可能是秦军撤退,不会出现40万人被坑杀的局面。

大家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