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民声、汇民智,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把握工作重点,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当前,民生建设的总体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需求相比还有差距,民生领域还存在短板。

保障民生,教育为本。“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从古至今,家家户户都以读书为荣,能得名师指导更是倍感自豪。我国教育事业一直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发展目标,从扫盲到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平衡,贫困家庭承担学生费用的压力逐渐加大等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也逐渐凸显。因此,还需要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加大建设力度,提高教育补贴标准,减轻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各项负担,不断发展和改善教育制度,帮助实现人民舒心生活。

干部要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就能够在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中抓住主要矛盾,始终坚持发展依靠人民,虚心向人民学习,汲取人民智慧,凝聚人民力量,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就有了稳固牢靠的坚实根基。要开展社会救助领域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行动,畅通困难群众投诉举报渠道,大力营造专项治理氛围,不定期发布专项治理情况通报。为方便群众参与监督和反映问题,通过村(社区)公示栏公示低保对象名单,设立举报电话,及时受理群众举报和救助诉求。

推动改善民生工作,我们还要将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发展好,根本在于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特色,扬长避短的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道路,在促进生态保护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年轻干部不能一味的听报告、看数据,而是要去多走、多听、多看,要走出办公室,走进基层,认真考察本地区的生态状况,水文特点等,认真调研本地区的经济状况,污染状况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到本地区最新的情况,调研到最全面的数据,获得最真实的反馈。才能更好的结合自身实际,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的,符合实际的,促进生态、经济双发展的道路,从而让人民真切的感受到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感与满足感。(成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