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天暑月,烈日灼灼。津蓟高速去往蓟州的方向,车流如织。
正行驶间,蓟州区小穿芳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孟凡全发来微信:“实在抱歉,临时要去一趟市农委,汇报示范村创建项目,先让小郝带您转转,我抓紧赶回来!”与这个带领全村演绎致富传奇的“能人”的第一次碰面,就这样添了一个小插曲。
比起大都市里的炎炎暑热,蓟州区九龙山脚下,小穿芳峪村郁葱静谧,随处荫凉。走进村庄,路两旁是精心修剪过的树木,应季的花卉散发出各自的清香,山溪穿村而过缓缓流淌,村委会门前那棵古老的洋槐树叶子随着微风沙沙作响。树下,街口,溪边,三三两两的村民围坐闲谈。阳光透过林间花海,一座座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地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
近年来,小穿芳峪村在绿色生态家园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14年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15年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16年小穿“乡野公园”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7年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2019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并列入学习河北正定塔元庄试点;2020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然而,就是这荣誉等身的示范村,在2012年以前却是这般模样: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土路旁随处可见圈舍、旱厕,村民人均年收入仅有8400元,这个又脏又乱的经济困难村,在蓟州区900多个建制村里排名倒数。
10年过去,小穿芳峪村不仅早已实现了脱贫,还蜕变成了富裕村,现如今,这个如同从诗中走出的桃源圣地,正合了清代举人王晋之在《家山吟》中对她的生动描述——东北三十里,有峪曰穿芳。入山不见村,惟有树苍苍。山山有流泉,流水源并长……
三顾频烦为村计
历史上的小穿芳峪村,文人墨客云集于此,明清以来多有朝廷官员和文人隐士在该村修建园林,怡情山水。穿芳峪就是穿过芬芳的山谷的意思,形容这里风光优美、景色秀丽。如今这里不仅是芳香的山谷,更是隐藏在山水田园中的“商业帝国”。这一切,得从10年前的“能人”回归说起。
村里路口大石上的篆书“和谐”
提起过去,村民们说,“村里窄得连个兔子都进不来”“别说游客,连本村人都不愿意多待”“在外面工作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小穿芳峪人”。
2012年,小穿芳峪村两委换届,几名老党员不约而同想到在外创业的孟凡全,纷纷出面请他回村。在乡亲们看来,孟凡全是穿芳峪镇小穿芳峪村最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是村里公认的“能人”。周边很多村吃上“旅游饭”已潇洒多年,而这个被困在致富路上的小村却依然在茫然中摸索。对于全村父老乡亲而言,他们需要一位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的“头雁”,对孟凡全来说,家乡有他实现自身价值最好的舞台。
但是最初,对于村民的期待,孟凡全也有些犹豫,用他的话说:“这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干不好没法跟父老乡亲们交代啊!”但是,大哥孟凡河的一句“你经商是沾了改革开放的光,现在得让村民沾沾你的光了。既然乡亲们认定你了,你就回来吧”坚定了他的决心 。
2012年8月,孟凡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那时,周边村庄农家旅游已雨后春笋般崛起,13个旅游专业村、230个农家院方兴未艾。后来者要找到自己的出路,摆脱重复经营的怪圈,需要的是智慧和敢于尝试的勇气。“我们要做与别人不一样的,小穿芳峪的新农村建设要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让游客体验不一样的乡村生活。”说这话时,孟凡全的脸上透着勇敢者的坚毅。于是,他的第一招就是清洁家园,而拆除圈舍、旱厕的第一锤就落在了自己哥哥家。
孟凡河说:“弟弟将第一锤落在我家,我必须支持他。我是党员,也曾经是一名军人,他也是我请回村的,我家的猪圈不拆,他后面的工作根本无法开展啊。”在全体村民的见证下,孟凡河家100余平方米的猪圈拆除了,其他党员户、村民随即加入到了拆除的行动中。
随后,面对“无米之炊”的窘境,孟凡全还带头垫资200万元,给村里修了第一条水泥路。小穿芳峪的致富路,就从这条路开始延伸。
走在小穿芳峪村内,道路上几乎看不到一点杂物
文旅立村振兴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要“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
党中央这一系列重要精神,着力激活了小穿芳峪本土乡野文化基因,并充分融合时代新内涵、新要求,以文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环境建设,为小穿芳峪的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
2013年,小穿芳峪村成立响泉园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入股,建成195亩苗圃园,育植白蜡树苗。同年,村里开始实施旅游精品村项目建设,发展具有园林风格和北方民居特色的四合院民宿。
2014年,小穿芳峪两委班子在考察了周边的旅游业发展后,提出了与传统农家院错位竞争,走中高端旅游发展的定位。“啥叫中高端的民宿,大家也不知道,我就带头把我母亲的老宅子改出个样子来。”孟凡全说。
与孟凡全同时改造的还有3个村民的农家院,这些农家院在2014年10月开业后,一个黄金周就吸引了不少游客,这就给村民们吃了颗定心丸,还“打了个样”。同时,村集体还成立了井田庐景区管理中心,打造小穿乡野公园,并探索乡村旅游集体经营模式,推行“包院”的民宿经营方式。
孟凡全带头将自家院子改成民宿,为村民“打了个样”
“整个村庄就像世外桃源,环境真的非常好。这里的农家院不像蓟州以前的那些千篇一律,如果时间充裕,可以换着住不同风格的民宿。”从北京来的张天成一家人,租住在一座中式仿古庭院里,小院的名字很雅,叫云汐小筑。“自从做了这个民宿,收入比以前打工翻了两三倍,环境好了,生活质量也不一样了。” 云汐小筑的经营者曹海侠告诉中国小康网,“我们这里发展旅游的大环境好,村里给予我们很大的支持,像盖民宿时都是村里统一帮我们找专家来设计。”
尝到了赚钱的甜头,第二年小穿芳峪村又有6户开始了农家院的改造。“除了开发民宿,小穿芳峪村还特别注重在生态环境和人文底蕴方面挖掘亮点,村子的绿化覆盖率达到97%,走在了全区的前列,并获评全国首批‘国家森林乡村’。他们还邀请社科院专家,挖掘本村的历史名人故事,丰富旅游内涵。”穿芳峪镇宣传委员刘岩说。
不仅如此,村里还办起了种植合作社、旅游公司,把流转出来的土地,交由村集体统一经营,建了乡野小屋、窑洞等,请了老师进行厨师培训、礼仪培训。
村里用流转的土地重新改造设计的窑洞民宿
“我们让村民变成了股民,每年可以拿到分红。”孟凡全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第一任任期内,让小穿芳峪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任任期内让父老乡亲赚到第一桶金的誓言。
让我们来看看时至今日孟凡全和小穿芳峪村父老乡亲的成绩单——
现已建成占地约300亩的乡野公园、11栋乡野小屋及四栋邵窝(陕北窑洞)、景观河穿村而过、占地30亩的生态停车场,打造了集餐饮、住宿、会议、婚庆等服务于一体的乡村文旅全产业链。全村已建成精品民宿23户(包院)。
小穿芳峪村现有农村合作社土地约235亩,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为速生白蜡、国槐、西府海棠等苗木。2021年村集体收入为76万元,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是农村合作社收入和小穿乡野公园门票收入。
小穿芳峪村以“乡野公园”为载体,将文化创意、生态农业等产业融为一体,体现出厚厚的乡情、浓浓的野趣,打造全景式特色旅游村。依托“五一”桃花节,“十一”采摘节,“元旦”冰雪节,节假日游客可达1000-1500人,年接待游客(含参观学习人员)达6万人次。
文脉添香示范村
小穿芳峪村立村既久,有关历史掌故、风物传说、逸闻故事很多,但一直以来村民对乡土历史文化的记忆主要依靠长辈口述传承,少有文字资料,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2016年,小穿芳峪村积极联系天津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对村庄周边区域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深入挖掘,编纂出版了百万字的《小穿芳峪文库》。目前已经完成了《龙泉师友遗稿合编》(影印本)、《小穿芳峪艺文汇编·初编:李江集》(点校本)、《小穿芳峪艺文汇编·二编:王晋之集、李树屏集》(点校本)、《小穿芳峪艺文汇编·三编》(点校本)等书籍的出版。
2017年以来,对乡村古旧文化遗存进行集中保护,通过各种创意体验项目把本乡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活化形式呈现出来。在市、区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小穿芳峪村与天津社会科学院等智库机构合作,创立“三农”问题高端智库论坛——小穿论坛,并将其确立为长期合作项目。通过一系列探索实践,在小穿芳峪村,乡土文脉挖掘保护利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脉络越来越清晰,现代文化产业业态愈发得到重视并被渐次引入,走上了适合自己的文旅融合产业升级发展道路。
穿芳老街和街边的户外村史展
流连穿芳老街,这里集中展示了传统手工艺文化遗传。“过去,我们小穿芳峪村称得上是‘五行八作’村,有烧瓦盆、木作坊、酒烧锅、 兵工厂、泥瓦匠、面粉坊、点心铺、豆腐坊、炸麻花以及杀猪、养蜂等多种行当。”孟凡全说,“穿芳老街立足打造富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商业街区,重点恢复一批传统手工业态,引入手工匠人与名家,把传统民俗传承下去;引入外来资本,与‘津门老字号’渔阳酒业合作,复兴小穿烧锅酒品牌,在老街打造传统酿酒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项目,结合线上展销,为传统文化品牌寻找现代载体。”
1999年出生的郝杨杰,是小穿芳峪村的党支部副书记,他说:“这些历史遗存的传统民俗,对于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来说,很多根本没见过,如果不能妥善加以保存和还原,未来很可能就失传了。所以,作为天津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我们利用提升改造的村庄街景,建设户外村史展,摆放过去老物件进行展览,记录小穿芳峪村的历史变迁。”
随着优秀乡土文化的振兴,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跃然于村。村里不仅成立了秧歌队、文艺服务队,还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了“美丽庭院”“好婆婆好媳妇”“最美家庭”的评选。小穿芳峪村还准备制定统一风格门牌,再根据每家情况放置相应的家风家训,让村庄的文化底蕴和村庄形象达到新的高度。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乡村旅游与乡村环境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是小穿芳峪村文旅融合的两个基本物化支撑,是以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发力基石。徜徉在小穿芳峪村复古风格的建筑群中,一砖一瓦都散发出古朴浓厚的生活气息,白天是其乐融融,晚上是岁月静好,小穿芳峪这个沉睡了多年的山间小村,文脉已经觉醒。现在的小穿芳峪村,正如她的精神内核: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愿住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在清晨,都能被鸟儿清脆的鸣叫“吵醒”。
中国小康网蓟州8月10日电
撰文 摄影 摄像/吉宝刚 谢爽
指导单位/天津市委网信办
联合报道/天津市农业农村委
蓟州区委组织部
蓟州区委宣传部
蓟州区委网信办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