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藜图》究竟画的是什么?

燃藜图》是神仙劝世人勤学苦读的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拾遗记》里面有记载:刘向在成帝的后期,在天禄阁校勘书籍,他非常善于思考。晚上有一个老人,穿着黄色的衣服,拄着青藜拐杖,进入天禄阁,看到刘向在黑暗中独自一人读书。老人便在拐杖的末端吹了吹,拐杖末端有火焰冒出来,老人用拐杖的火焰照明,借着光和他说起天地开辟以前的事,也就是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没有被文字记载的事。

刘向从老人那里听到了口授《洪范·五行》的文章,《洪范·五行》主要是对水,火,木,金,土五行的认识。刘向担心老人说的内容繁多,自己记不住,于是就立刻把衣服撕开,把老人讲的话记在衣服上。天蒙蒙亮的时候,老人准备离开,刘向问老人的姓名,老人说自己是天上的太乙仙人,天上的玉帝听说你博学多闻,知道很多事情,派我特地下来看你。老人说着便从怀里拿出竹子编成的书,里面记录着天地之间学问的书,并略微传授给他一些。后来,刘向又向儿子刘歆传授了老人之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藜杖?

用藜的老茎做的手杖。质轻而坚实。唐代王维《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王维被安禄山的铁骑俘虏以后,安禄山想借助于王维的才华和名誉笼络人心,给王维安排一些虚职,王维不答应,但不答应又会失去自由,只有假装有病,被困在长安菩提寺经藏院里。这个期间他的好朋友裴迪与他来往密切,给他送来消息,这首诗就是托裴迪传出去的。王维是用另一种态度表明心迹,希望有一天能摆脱这尘世间的烦恼,拂袖而去,离开这喧嚣的世界。这诗中还藏着更深的一种含义,就是不管什么时候,脱离叛贼的囚禁,重返自由,作者是绝不会屈服的。“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表达作者拄着藜杖,走向桃花源,游乐于山水之间,过着陶渊明式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全首诗低调消极,一方面麻痹敌人又要表明心迹,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王维的真实想法?安史之乱平定以后,作者虽然免于一死,但还是降级使用。从此以后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田园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燃藜图》的两侧对联讲的是什么?

对联的内容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生练达即文章。这一副对联是儒家的传统观念,表达的是儒家思想中入世的一面,也是封建社会中用来评判道德的标准之一。什么是入世?置身于红尘俗世之中,在社会参加劳动,生活日常的一切事物,就叫入世。

这副对联就是讲人情世故就是学问,有一套应对人情世故的本领就是文章。对联和《燃藜图》是一套的,用来劝人取得功名,获得官职,从而得到较高的社会地位,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家人,亲戚甚至朋友也能跟着沾光,获得利益。有这么一套理论在里面。

宝玉看到这些能不害怕?

宝玉最是怕有关于经济仕途的所有东西。贾府是把希望寄托于宝玉身上,宝玉不想承担这个艰巨的任务,就算是严厉的父亲贾政采取种种强迫他读书的措施,他却对仕途经济厌恶,对八股文章痛恨都没有改变,行为举止不能被常人所理解,也不管别人怎么议论他,只管沉溺在自己喜爱的事物中。所以当他看到《燃藜图》和对联的时候,态度变得很急躁,只想快速逃离。宝玉心里明知道自己该那样做但他不想,他选择待在自己的舒适圈,不想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