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平台“丁香园”及旗下 “丁香医生” “丁香妈妈” “丁香生活研究所” “丁香园用药助手”等微博账号星期二(9日)全部被禁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批至少拥有800多万粉丝的科普网红账号一夜之间全军覆没,引发许多网民关注,相关话题也一度登上微博热搜第一。
有网民发现,除了微博账号,丁香园的知乎账号也已不可见,丁香医生头条号则处于禁言状态;丁香园旗下的微信公众最后更新日期停留在了星期一;近剩下丁香园和丁香医生的官网目前仍可正常浏览。
丁香园工作人员星期三回复称,公司部分社交媒体账号因平台要求,做临时性的调整,禁封30天,但是详情不是很清楚;“丁香妈妈”的一名员工则称知道相关情况,但也不清楚具体原因。

一、丁香系的壮大
公开资料显示,成立于2000年的数字医疗健康科技企业丁香园最初是一个医学知识分享网站,为大众提供健康科普、知识服务、在线问诊平台、健康产品电商及线下诊疗等。
丁香医生成为网红,缘起2018年12月发表的一篇《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这篇曝光权健集团进行虚假宣传和传销的文章在网络刷屏后,引发巨大关注,也成为市值百亿的权健帝国倒台的导火索。
这次事件后,丁香医生声名鹊起,成为医学科普界“顶流”。
踩准了“互联网+”的风口,又遇上冠病大流行激发民众对医疗科普的关注,丁香园系媒体平台近年积累了大量用户。其移动端用户规模达到1.2亿,医生端则有全国70%的医生注册为用户,为数千万名患者提供在线问诊服务。而作为网红,丁香园系在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常常一个转发就能成为热门话题登顶热搜。
二、“丁香医生”的几宗罪
尽管尚未有人解释丁香系被禁的原因,但民间有各种猜测。不少网民在相关微博下指出,丁香近年来的一些言论有失偏颇;媒体也纷纷撰文历数丁香系的几大罪状,包括丁香医生曾宣传“无糖碳酸饮料不伤牙”;质疑权健天价鞋垫不久后,自己却开始推销价格高达1980元的鞋垫等。
在这些“罪状”中,被提及最多的是丁香医生“抹黑中医”。
有网民梳理,丁香医生3215篇公众号内容中,有785篇质疑中药的文章,丁香医生也被冠上“中医坟场”的绰号。
网民还举例,丁香医生相关账号发布过的争议性文章包括《板蓝根有了ISO国际标准是怎么回事儿?》《安宫牛黄丸,有致命隐患》《云南白药中的毒药》等,都被质疑是在“抹黑中医”,而且基本都是围绕“中药缺乏临床科学实验和含有有毒副作用物质两点展开”。
其中影响最大也是最近的一次争议,是今年4月上海疫情暴发期间,丁香医生发文呼吁《不要吃连花清瘟预防新冠》。
文章说,“一种不能预防新冠的药物,被大批量发放给没有感染的健康人,这本身就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给健康的市民发放连花清瘟真的没必要。
当时网民对这篇文章呈两极化反应,赞成的网民认为丁香医生的说法到位、科普及时,批评的人则质疑“治疗药”连花清瘟本来就不是给预防吃的,文章是在偷换概念,再次点名丁香医生就是“中医黑”。
不过,连花清瘟制造商以岭药业当时在投资者互动平台的长文中的确提到:研究结果证实,密接人群预防应用连花清瘟可降低冠病阳性感染率达76%。
批评者们之所以认为丁香刻意诋毁连花清瘟,还因为在一个月前,丁香医生对中国引进美国辉瑞生产的冠病特效药Paxlovid点赞,称“抗疫武器又多了一件”。
在网民看来,这种“踩一捧一”的行为更加坐实了丁香医生“抹黑中医、吹捧西药”的罪名,并逐步上升到丁香医生“夹带意识形态私货”。
连花清瘟对冠病的抑制作用在学界本来就存在争议,以岭药业的过往也并不是完全清白,“从研制到生产连花清瘟胶囊仅仅用了15天”等宣传,也一度引发讨论。
实际上,这一轮围绕连花清瘟的争议,是因以岭药业虚假宣传连花清瘟是“世卫组织推荐用于治疗冠病的中成药”而起,结果遭到一众网络大V爆锤,丁香是其中一个。
如今又翻出丁香质疑连花清瘟,并将它与“抹黑中医”甚至夹带意识形态私货画上等号,似乎有“欲加之罪”之嫌。
三、资本阴谋论
在丁香医生的问题上升到态度之争后,自媒体也开始深挖丁香系背后的金主,其中一个叫“挚信资本”的大股东,成为丁香医生有心夹带私货的“佐证”。
公开信息显示,挚信资本有外资背景,其资金主要来源于美国著名的大学基金会,如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纽约大学等;这家公司也与众多国际著名投资机构关系密切。
还有网民挖出丁香园曾在2020年11月25日宣布,“将与美国默沙东、英国葛兰素史克(GSK)、中国科兴控股和华兰生物等国内外知名疫苗企业发展联盟共建疫苗服务平台,为大众提供权威疫苗科普、接种预约等服务”,认为这才是丁香诋毁连花清瘟的动机。
四、谁会是下一个丁香医生?

丁香医生到底是不是因为态度原因被禁,目前并不清楚。不过,丁香医生并不是第一个“中枪”的科普平台。去年6月,回形针、科学松鼠会等一批科普大V接连翻车,态度都是撇不开的原因。
可以肯定的是,丁香医生这次踩到了某条红线。至于到底是因为“夹带私货”而触碰到敏感的政治问题,还是因为宣传“伪科学”误导了普罗大众,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外界不得而知。
但无论怎样,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下,越是有影响力的大V,越要谨慎避开红线,哪怕曾经被视为“一股清流”的科普平台,日后在运作中也得更加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