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语文老师讲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给出的答案是:诗人听到唐朝官兵打败了“安史之乱”的叛军,欣喜若狂,精神振奋,仿佛回到了青春时期。
长大后从事酒文化研究,才发现那是对中国优秀传统酒文化的误读。对“春”与“酒”的同名关系,尚未融会贯通。同时,教材将“白首放歌须纵酒”,错误地印刷成“白日放歌须纵酒”,干扰了对“青春”的解读。在清代权威的《读杜心解》一书里,全诗如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中有四个关键词。剑外,当时长安被叛军占领,正在长安担任“胄曹参军”这个八品小官的杜甫,逃出叛军监牢,漂泊到了四川中部的剑南,寄居在剑门关外的梓州。蓟北,指唐代的蓟州北部,泛指被叛军所占的河南河北地区。白首,是指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已经52岁,头发已白,脱发严重,他自称“白头骚更短,浑欲不胜簪”。此时是公元763年春天,唐军屡破叛军,叛将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杀,其部下纷纷降唐。至此,持续10多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总算结束了。杜甫在梓州家中听到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欣喜若狂,诗情奔涌,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抒情诗。杜甫一生,正值唐朝盛极而衰,命运悲苦。前半生考科举,被奸相李林甫所阻断,后半生刚刚有了稳定的小官职,又被“安史之乱”打断;前半生幼子饥饿而死,茅屋漏雨,后半生妻子病亡,流落湘江以船为家。杜甫一生贫困潦倒,没有心情愉快的时候。写这首诗时,是他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刻。清代大学问家浦起龙说,此诗“乃老杜平生第一快诗也”。不是说此诗写的最快,而是写诗时,诗人心情最愉快!青春,是一种过滤的高品质酒。古人饮酒,主要分两种情况,一是悲伤之时,二是愉快之时,此刻杜甫属于后者。他为什么要以酒助兴,从四川回洛阳呢?因为杜甫生在河南巩县,距离洛阳约140里。
本诗大意是,从剑南之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最初听到不禁喜极而泣。回头看看夫人子女,往日的愁容一扫而光,迫不及待地卷起诗书,嚷着返回故乡。我禁不住放声高歌,开怀纵饮,启程时,带上朋友送我的青春美酒,一路畅饮。全家的路线图是,乘船从巴峡穿越巫峡,到襄阳之后,再骑马向洛阳进发。
诗里的要点是,要重新解读“青春”。其本义是“清春”,是过滤后的清醇美酒。但许多读本错解为“别看白头也要纵情豪饮,放声歌唱,焕发青春,正好返回故乡”,或“春季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作伴,正好还乡”。将“青春”误读为年少或春季。
为什么说“青春”是美酒呢?论据如下:唐代高启诗《将进酒》“莫惜黄金醉青春,几人不饮身亦贫”,以及韩愈诗《感春四首》“百年未满不得死,且可勤买抛青春”,杜甫诗中的“青春”,显然不能解释为年轻或春季,而是一种酒名。是高启“醉青春”和韩愈“抛青春”的简称,也是上句“须纵酒”的互文,上下贯通,彼此呼应。
唐代习惯将酒命名为“春”,源于中国古老的酿酒工艺。河姆渡遗址考古发现,7000年前先民腊月用收获的粮食酿酒,到第二年立春时饮用,所以将酒称作“春”。《诗经·豳风·七月》记载:“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大意是,去年十月收获的稻米所酿的酒,今年立春开坛品饮,可以保健长寿。曹操就曾将家乡亳州酿的“九坛春”酒送给汉献帝。南宋陆游诗“莫笑农家腊酒浑”和“萧鼓追随春社近”,还保留这一古老酒文化的影子。诗人在立春祭祀社神的时节,游历山西村,在农家饮用了去年腊月酿的浊酒。
《辞海》里“春”的第五项解释是“酒名”。明代冯时化《酒史》记载,地方名酒中有荥阳的“土窟春”、富平的“石冻春”、剑南的“烧春”和闽中的“霹雳春”。著有《酒经》的苏轼说“唐人名酒多以春”,他酿的酒也以“罗浮春”、“万家春”为名。今天的五粮春、景阳春,金陵春,“春”意尚存。
也许有人会问,杜甫一家漂流异乡,清贫如洗,他哪里来的好酒。幸运的是,杜甫的好友严武是成都最高长官,诗友高适又仕途正顺,他们经常自带酒食到杜甫草堂做客,留给他一些存酒。“青春”是在工艺上已经过滤的清纯之酒。古时民间的米酒都不过滤,酒液浑浊,所以有“一壶浊酒喜相逢”之说。只有高官和富商才喝得起过滤后的高级“青春”美酒。李白写过“金樽清酒斗十千”。“清酒”即“青春”,不是当今日本的清酒。
当然,古人在喜悦之时,常常把自己比个少年。比如,苏轼写过“老夫聊发少年狂”,程颢也写过“时人不识余人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但杜甫诗中的“青春”不能以此类推,更不是“少年”的同义词。◇作者:大路◇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