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匠到宗师 与“镜”为伴的奉献人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消化内科负责人赵志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从工匠到宗师 与“镜”为伴的奉献人生——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消化内科负责人赵志峰

有这样一位医者,他与“镜子”打了半辈子的交道。

这个“镜子”不是人们普遍认识层面的镜子,而是一面可以窥探到消化道中的异常状况,被誉为消化道“侦察兵”的消化内镜。

而这位二十余年如一日,靠着“镜子”,治病,救人的医者,就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消化内科负责人赵志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选择:从单向专注,到双向奔赴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是东北地区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内镜中心之一,拥有多种电子内镜主机以及超声内镜系统和完备的消化内镜下诊治辅助设备,并配备了国内一流的消化内镜领域人才,作为带头人的赵志峰更是个中翘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消化内镜超级微创治疗技术从无到有的探索历程上,赵志峰不仅是见证者,更是实践者。那么在从医数十年的过程中,他是怎么看待消化内镜这一领域的发展与传承,又是怎么用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践行“医者仁心”的呢?

消化内镜,拥有介于内外科之间的特殊地位,它要求医者既要心细又要胆大。每一个从事消化内镜的医者,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考核。

“想吃这碗饭就得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心,要么就别入内镜这行。”这是赵主任的恩师,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内窥镜领域专家麻树人将军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这句话也始终贯穿着赵志峰的行医生涯。他认为,在现代医学里,消化内镜是能真正在防癌、抗癌里面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也是一种能够在生与死的边缘挽救生命的手段。

对于非常凶险的疾病,内镜下治疗的效果立竿见影:有很多老年患者因患胆管结石、感染性休克面临着死亡,但当把切开刀通过十二指肠乳头伸入到胆总管内,把乳头切开时,患者的生命体征瞬间得到了一个纠正,甚至在几分钟的时间内就能把患者从一个死亡的边界捞回来。这种真正能治病救人的感觉,让无数医者为消化内镜而着迷,这就是内镜“非常神奇且震撼”的魅力,极高的技术挑战性,让它吸引和锻造出了无数优秀的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甘于奉献的品格决定赵志峰适合从事内镜事业,消化内镜极高的技术挑战性也在吸引着他,可以说,不仅是赵志峰主动选择了消化内镜,更是消化内镜选择了赵志峰。医疗技术和医者之间的惺惺相惜,和这种追求精湛医术和进化前沿技术的“双向奔赴”,也更为两者之间追逐和吸引增添了一抹宿命的色彩。

传承:从工匠精神,到宗师精神

从2006年到2014年,中国内镜超级微创治疗技术在一代医者整整八年的摸爬滚打下,从一无所有,到技术水平超越世界其他国家。在这期间进行了前期探索的中青年专家逐渐成为整个体系的骨干力量,为消化内镜事业奉献了很多的新方法、新技术、新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内镜中坚力量之一的赵志峰并没有因此止步,从2012年开始,赵志峰意识到,一个技术只有在经历不断验证和传承的过程中才能优化。因此,赵志峰在麻树人老师的鼓励下,开始在全辽宁省、东三省乃至全国各大机构传播自己的学术思想和技术理念,传授并鼓励更多医生运用前沿的技术和经验为老百姓治病服务。

与此同时,赵志峰也把自己的教研和实践的经验和技术,包括思维模式和逻辑传给自己的学生,让学生沿着这条路继续向前走。同时在基层开展普查和会诊,利用中国医大四院的平台做技术培训,进行技术上的传承。

这些年来,赵志峰所带领的团队一直都扎根于辽宁省基层单位的技术普及,几乎走遍了辽宁省的县市级医院,“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如今,他培养出来的ESD、ERCP人才分散在全国多个省份,可以独立开展工作并能够治病救人。在赵志峰的传承与教授过程中,消化内镜前沿技术不仅在省内实现了迅速传播普及,对东北地区的内镜事业的均衡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说生命是大自然孕育的“艺术品”,那么医生就是修复生命的“工匠”。一名好医生,也是工匠精神的传承者。赵志峰认为,在工匠精神之上还应有宗师精神,那就是要把所有的技术和业务传承下去。他始终坚信,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一群人的力量是无限的。在医学技术和理念的不断传承之下,赵志峰为很多基层医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也为辽宁省的百姓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我希望自己在未来能够变成一位宗师一样的人,希望把我这毕生积累的经验传承下去,成为一个真正的‘医学大匠’,真正在医学界的范畴为老百姓造福祉,从而实现自己更有价值的人生。”

责任与使命: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并重

“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早在一千年前,唐朝“药王”孙思邈在他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就一语道出了作为一名优秀医生的标准——不仅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更要拥有良好的医德医心。正所谓“大医精诚”——这四个字沉甸甸地铭刻在身为消化内镜中心主任的赵志峰医生以及他的团队每一位成员的心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整个从医过程来说,无论是医生的言谈举止,还是医术,其实都是在治病救人。赵志峰始终认为,一个患者最大的疾患不一定在身体上,还存在于精神上。医生要给患者构建的不单是解决疾病的方式、方法,还要给他一种信心。很多时候,精湛的医术也需要上升到德行人文上。因此,赵志峰提倡在整个临床工作当中贯彻轻松性的、微笑式的服务,尤其是走进患者的内心,永远让患者有如沐春风的感觉,为患者给予更多的关怀和信心。

面对患者,有时也需要极大的勇气。2020年,赵志峰遇到了一个特殊的病患——一个实际年龄三岁,身体素质还不及一岁半的幼儿。这位年幼的患者患有复杂性先心病合并先天性食管狭窄,日常饮食只能依赖奶、蔬菜汁、果汁等流质,连一点点干粮都吃不了,接受心脏手术的前提,需要通过饮食去改善身体素质。

在面对患儿先心病身体素质极差、营养状态极其不良的情况下,赵志峰及其团队通过全院的协调会后,协调儿科、麻醉科等科室,针对患儿先天性食管下段肌肉肥厚造成的狭窄,实施了超级微创的肌肉离断术。这个手术不仅难度极高而且需要面临严重的医疗并发症的风险。让人欣慰的是,手术非常成功,患儿后期恢复得非常好,不仅长壮了,身体素质也变好了,更令人高兴地是他能顺利地接受先心病的手术。未来也将和正常的孩子一样的健康成长。

这个患者对医生来讲是一种挑战。但赵志峰始终认为,当一个医者有技术,却因担心医疗隐患望而却步,那就不能实现真正的治病救人,而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和进步,身怀医术的医者需要勇敢地站出来承担责任。赵志峰坚信,“技高人胆大,敢为天下先”,在技术设计合理、医疗各种手段、技术能力强的情况下,就应该始终把真正解决老百姓需求放在第一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的一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环境,都要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贯穿始终,是赵志峰名医的人生感悟,也是他身体力行的准则;与“镜”为伴,甘于奉献,是贯穿他一生的关键词。勿以善小而不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对百姓有益,他必定倾心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