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一个报道,某个神童四岁就能认识两千个汉字。他的爷爷把字词贴满了家里的每个角落,孩子每天都会在日常生活中看到,无时无刻不在认字。

这样的方式真的值得称道吗?

一个把识字和阅读分隔开了的孩子,可能早早地就被破坏了识字的兴趣和自信心。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讲述了自己的孩子是怎么自然而然就认识了文字,爱上了阅读。

原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她就开始给女儿读书,是完全按书上的文字,一字字给孩子读,而不是把故事内容转化成口语或者“儿语”。

其实,对于刚开始学说话的孩子来说,她并不会区分难句子和简单的句子,家长最初灌输给她什么,她就会接受什么。

在家长给孩子读书的过程中,孩子不但丰富了语言词汇,还能够在语境中学会恰当地表达。

在读书的时候,一开始用手指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读,慢慢地变成孩子用手指指着字,由家长去读,孩子就能逐渐理解文字的作用,把故事和文字联系到一起。

在公共场合,遇到任何字,都可以和孩子一起去看,去读,天长日久,孩子就能养成一种习惯,看到字就想读出来。

在孩子五岁多的时候,就可以囫囵吞枣地把书上的文字看个大概,因为被故事吸引,所以书越读越多,字也越认越多。

就是用了这样看起来极其简单的方法,尹建莉的女儿在刚入小学时就能达到一个三年级孩子的识字量和阅读水平。

而现在很多家长,还对认字抱着错误的认知。以为制作一大堆卡片,贴满家里,让孩子早早认识这些字的形状,学会读了,就等于认字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提出了“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而无意义的音节和配对形容词只能机械学习,这样的材料不可能与人的认知结构中任何已有观念建立实质性联系,这样的学习也是机械性的低效学习。

学习认字应该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这样的方法不仅孩子学起来轻松,大人也很轻松,效果也是事半功倍。

而辛辛苦苦教孩子认识了一摞摞识字卡片的家长,炫耀起来自己的这些成绩,其实只不过是制造了一个漂亮的肥皂泡而已。

卢梭说:“人们在煞费苦心地寻找教读书写字的最好办法,有些人发明了单字拼读和字卡,有些人把一个孩子的房间变成了印刷厂。真是可怜!”

可怜的不止孩子,还有辛苦的家长们。

在错误的认知下的努力,把原本简单的事,变得复杂、低效。

希望更多的家长们能明白,对待孩子最有效的方法,是和谐合理的,也是最简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