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和第四期,我们的目光将要从铁幕的西方移到东方。为了对付西方的“潘兴”,苏联制造了一个大杀器。

“布拉格之春”中,因忌惮而处于战备状态的不仅仅是驻西德的“潘兴1”导弹营,还有苏军。可当时苏联手里的家伙事实在是寒碜,能拿的出手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飞毛腿”。

“飞毛腿”在苏联的代号是P-17M,其出生履历和“潘兴1”十分相似: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开始研制,并在1965年红场阅兵第一次露面。早期型号的“飞毛腿”与“潘兴”一样采用履带式发射车,后来也改成了轮式。不过相比与“潘兴”而言,“飞毛腿”的性能差得不是一星半点,打偏个两三公里一点都不意外。

时间到了1966年,这是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美国陆军与马丁·马丽埃塔公司签定了6600万美元研制“潘兴1A”导弹的合同;苏联国防工业管理局向KBM设计局下达了研制新一代短程战术导弹的任务,这就是后来的SS-21“圆点”。仍然是这一年,苏联开始SS-20导弹的方案论证,所以“装备一代、发展一代、研制一代、论证一代”并非我们独有。

早期型号的最大射程不到70公里,不过后续型号达到了120-180公里。可以说,正是圆点导弹是苏联较早的定点打击武器,其末期型号“圆点-M”加装雷达末制导引导头,能打出50米的圆概率误差经过了解后,北约给圆点起了一个十分恶心的绰号:“圣甲虫”。圣甲虫是什么鬼?其实就是屎壳郎,各地还有很多其它叫法:推粪球,铁将军……等等。屎壳郎在古埃及是一种非常高贵的虫子,法老甚至用它们作为墓地的守护者,因而被称为圣甲虫。看过《木乃伊》电影的都知道,古墓里涌出可怕的黑色甲虫洪流能瞬间把人吃掉,就是这个东西了。

SS-20是两级固体燃料导弹,在1975年开始试射,1976年正式部署并于当年被北约发现(要说北约的军事侦察卫星那也是一等一的厉害,我们后面会出一期专门介绍,您也可以点击浏览从哈勃到哈勃深空场(十)—是哈勃也是锁眼,望远镜有颗间谍(卫星)心)。北约对该导弹命名为SS-20,绰号“Saber”,中文的意思是军刀,一出生就得到了对手的尊重(总比屎壳郎/屎蛋要好吧?)。在苏联,SS-20编号为РСД-10,名字是“Pioneer”先锋,翻译成“少先队员”可能更为合适。

同大多数第三代和第四代苏联导弹一样,根据搭载弹头类型的不同先后开发出了三个版本:Mod-1,Mod-2和Mod-3。

Mod-1搭载一枚1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它是最早开始研制的(1968年4月3日),后来随着多目标打击的需要,在Mod-2上开发MIRV分导式多弹头技术,可以携带三枚15万吨当量的核弹头。有关分导式技术的故事请点击浏览:浅谈陆基洲际导弹和多弹头技术发展(上)和浅谈陆基洲际导弹和多弹头技术发展(下)两篇文章。

垂涎于单弹头的巨大威力和多弹头的高效毁伤效果,苏联在1979年在Mod-3上设计了转接器,使得后期版本的SS-20能够在战时灵活切换弹头类型。

为了实现多弹头分导和射程变换,苏联在SS-20导弹上采用了其试验成熟的末助推系统。SS-20导弹装三个弹头时射程达到5000公里,这是早期版本的最远射程,每减少一个弹头射程增加2000-3000公里。

SS-20的定位十分单纯,就是打核战争用的,它只装核弹头,不像现在的导弹可以加装各种乱七八糟的高技术弹头。即便如此,哪怕以现在的眼光来评判这款专职杀器,SS-20仍是一型极为经典的中程导弹

在SS-20推出时,苏联尚未有任何一种卡车拉着满大街跑的远程导弹,还带着分导式核弹头,简直成了精了!

SS-20带给苏联的不仅仅是一款大杀器,更是一种新的作战模式。此后先后出现了铁路机动发射的SS-24,RT-2PM白杨,和RT-2PM2白杨M,该型号导弹血统一直延续到现在的RS-24亚尔斯。

SS-20的推出替换了苏联在东欧部署的SS-4和SS-5,相对于后者它在无依托发射技术,分导式弹头技术,机动发射技术和快速发射灵活部署方面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不仅如此,SS-20还提供大约三倍于旧部队的弹头数量,使美苏核武器对抗形势发生逆转。

在SS-20服役的那段时间,苏联的核弹头熟练直线上升,原因何在?SS-20以每年50枚的速度部署,每一枚SS-20都搭载三枚核弹头

这些苏联“少先队员”是个人类地球终结者,苏联将它们部署东欧和中苏边境,拿来消灭欧洲(三分之二)和亚洲(三分之一弱对准我们,剩下的对准中东和近东)。1976年被设计出来砸烂那个"旧世界",在西方人眼里,这把“军刀”出鞘也是要砍死铁幕那边的人

SS-20早期版本的射程达到5500公里,在地图上看,苏联人在莫斯科10分钟就能把“少先队员”送到西德,整个欧洲都在火力覆盖下,如果贴近北约国家部署,留给西方的反应时间将更短。

苏联领土横跨欧亚大陆,SS-20六对轮胎撒开欢跑,整个欧亚大陆都在其威慑之下

SS-20量产后苏联以SS-20为平台加装第三级固体导弹,单弹头的射程足足翻了一番,这就是SS-16。这是苏联第一型三级洲际导弹,SS-16从未量产和部署,因而其完整单号为:SS-X-16。

当然,笔者在另外一些俄罗斯网站上看到,也有观点说SS-20是在Temp-2C / SS-X-16发展起来。各种观点都有证据作证,好像都有一定道理。所以我和个稀泥:这两个家伙很有可能是并行开发,设计时间非常接近,并且在研制过程中有技术交叉。

SS-20和SS-16的发射车和一二级发射载具一脉相承,二者最明显的区分在于SS-16加装第三级,因而导弹更为细长,超过驾驶室的距离更长。这是个奇葩的事情:洲际导弹成为了中程导弹的衍生品。好在设计之初SS-20就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就像苏-27一样。不过,美国人可不待见,给SS-16起了一个咬牙切齿的绰号“罪人”。

苏联人在系统工程上的灵活性是世界一流的,只要像更换弹头一样装上第三级固体火箭,SS-20就能打到美国。因而在后来美苏中导条约谈判时,美国人坚持要彻底销毁SS-20一二级发射载具,以免SS-16借尸还魂。

SS-20弹头采用当时洲际导弹最常用的自旋再入方式,子弹头与末助推系统分离后自旋火箭点火,推动弹头旋转再入大气层。在往期文章浅谈陆基洲际导弹和多弹头技术发展(上)和浅谈陆基洲际导弹和多弹头技术发展(下)中曾介绍过该再入方式,自旋再入技术使SS-20的打击精度达到500米以内,在80年代末苏联SS-20销毁前,弹头打击精度甚至达到了350米以内。命中精度提高一倍相当于弹头威力提高四倍。而被SS-20替换的SS-5精度为1.2公里,SS-4更是牛掰:2.5公里!不过话也得两头说,导弹这种东西有就行,手里攥着几枚核弹就安安稳稳发展经济比啥都强,经济待定科技进步使得许多事情水到渠成,上图为红场阅兵的SS-5中程导弹

尽管上面的SS-5能拉倒红场,却不能在红场起竖发射,SS-5肚子里装的可是液体燃料,发射准备时间以小时计算。

正在向发射井装填的SS-5,这些老式导弹部署在发射井中,一生之中唯一的机动就是从制造厂到发射井这段路。导弹被拖到发射场,起竖、校准、加注燃料,联机调试……时间又长阵容又大。液体导弹不像固体导弹那么紧凑,庞大的个体一起竖就能被对方逮个正着上图为美国的U-2高空侦察机拍摄到的SS-4中程导弹,它们当时正在被部署到古巴,当时美国之所以如此强硬,就是因为中程导弹在古巴并未部署完成,美国随时可以之一勺烩

相比而言,固体导弹能够长期处于待发状态,SS-20接到起飞命令30s后可即行点火发射。如果更换弹头或加装第三级火箭,也只需一小时即可完成发射准备。有关发射准备时间还有其它说法,比如有的资料说进入预定发射位的发射准备时间为15分

SS-20的作战阵地一般是选在森林、灌木林地中,充分利用苏联广袤的领土纵深和随处可见的原始森林

1997年公开展示的SS-20导弹实体,可以清晰看到两级结构的弹体,转接器以及弹头。这应该Mod-1版本,搭载单弹头。一级起飞段尾部装有空气动力学稳定器折叠翼。靠近弹头部分的转接器有气体喷射发动机,我们将在下面的几幅图当中看到详细结构

2015年6月17日莫斯科的“陆军2015”展览中展示了SS-20导弹的切割剖面模型,能够看到内部构造。SS-20从外表上看像一枚大号的RPG。

末助推系统的可旋转姿态控制发动机安装在弹体外侧,用于调整弹道对准打击目标。姿控发动机带有节流阀切断装置和制动电机。二级固体火箭和末助推段由固定带固定,固定带由类似于“滑板”的杠杆装置锁紧(很抱歉,我的俄语水平十分有限,只能根据字面意思翻译,原文地址http://militaryrussia.ru/blog/topic-381.html)

SS-20导弹一级固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15D66特写,导弹尾部装有10片交替排列的栅格尾翼和栅格尾舵

栅格翼和栅格舵是两个不同的东西,尽管它们都带有栅格翼面,由多个薄的栅格壁板构成,有着良好的空气动力学特性(比如升力面积强度大小等等,娆儿霍在这里就不赘述了,给大家分享一篇好文章:中国航天秘密试验这一先进技术,未来或将与美帝并驾齐驱!,该文章详细讲述了栅格的空气动力学特性)

栅格翼是一种稳定翼,其角度固定,起到理顺气流作用。而栅格舵是舵翼的一种,飞行中能够调整角度,调节改变飞行方向。

图中SS-20导弹弹射出发射筒后立即点火起飞,底部的栅格翼和栅格舵便展开,栅格翼固定不动理顺气流,每一篇栅格翼相邻两篇栅格舵转动以调整飞行角度

SS-20是西方命名,苏军内部代号为15ZH45,原始导弹15P645 Pioner携带单枚1百万吨当量的核弹头,命中概率550米,能够覆盖600-4583公里内的目标。改进型的15P645K Pioner-K能够携带三枚15万吨当量的核弹头,15P653 Pioner-UTKKh将打击精度提高到450米,在1979年8月10日到1980年的8月14日的时间内,该型导弹在卡普斯京亚尔共进行了10次飞行测试,10次测试全部成功。

SS-20装有3枚15F452核弹头,单枚当量在15万吨左右,壳体材料为铝镁合金,由玻璃纤维缠绕固定。上图为陈列在战略导弹部队中央司令部博物馆的弹头

SS-20导弹弹体,运输过程中弹体填装在下图发射筒中,发射筒充有保护气体,且温度湿度可调,以保护弹体延长寿命发射筒底部装有燃气发生器,发射时,先启动燃气发生器,燃气作用于提拉杆,或者直接用燃气将导弹推送出筒(具体哪种方式,不详)。发射筒置于可灵活机动的发射车上。上图是教学的发射筒,用于演练伪装SS-20使用MAZ-547A越野车作为载具,MAZ-547A是MAZ-543的改型,而后者可以说是苏联野战机动平台的老祖母,MAZ-543不仅仅是9K72“飞毛腿”地地战术导弹机动平台,还是S300远程防空导弹以及BM30“龙卷风”火箭炮等武器的机动平台旧貌换新颜,如今MAZ-547卸下发射筒,装上漏斗活跃在煤山矿场之间

MAZ-547A发射载具具备运输、起竖、发射等完整的功能,减少了辅助车辆,发射车之外,一个SS-20作战单元还需要一辆导弹再装填车,指挥车和通信车。由于苏联在电子技术方面的窘态,指挥单元和通信单元没有整合到一辆车上。不过毛子战斗力十分顽强,紧急情况下只需要指挥和发射车就成

SS-20的早期版本和“潘兴1”一样,必须事先在几十公里内勘测好若干发射位,发射工位之间通过环形道路相连,这样SS-20就像幽灵一样在这些发射工位之间游荡,接到命令后立即在最近的发射工位起竖发射。由于这些发射的发射参数已经装订,因而起竖发射用时非常之少。SS-20最后采用全部发射的方式销毁,取得了100%的命中率。在一边监督的北约官员以便看以便背后冒凉气。

上图可见SS-20三个狰狞的核弹头,与其他很多导弹不同,SS-20子弹头外没有整流罩。子弹头后四个小圆锥体据说是掩护子弹头突防的诱饵装置。

《潘兴导弹(一):威慑换和平》

《浅析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喷注雾化与燃烧不稳定性(上)》

《祖国在分裂,“我”在呜咽》

《浅谈陆基洲际导弹和多弹头技术发展(上)》

《从哈勃到哈勃深空场——“哈勃”这29年都给我们带来些什么?》

《从哈勃到哈勃深空场(十)—是哈勃也是锁眼,望远镜有颗间谍(卫星)心》

《从“梅林”到“猛禽”:“液氧甲烷”+“全流量分级循环”,星级火箭发动机的终级选择?(下)》

《从哈勃到哈勃深空场(八)—哈勃重生》

《弹道导弹与巡航导弹的混血儿——伊斯坎德尔K》

《从哈勃到哈勃深空场(一)—“男神带你肉眼看(仙女座)星云”》

《NMD惊梦——SS-25“白杨”洲际导弹(六)》

《苏联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中)之——SS-18(撒旦)》

《沉默的羔羊还是披着羊皮的恶狼?——浅析叙利亚战场上安静的S-400防空导弹系统》

《重型猎鹰初窥》

《SpaceX崛起背后的NASA与ULA》

《航天器的返回与回收之“桑格尔-钱学森弹道”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