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S-20是苏联第一型较为成熟的中远程弹道导弹 。此前的老式导弹(比如SS-15)发射需要专门加固过的平整场地进行起竖。发射过程中还需要通信、指挥、装填、测试等各种辅助车辆和设备。

车辆可以移动,但是加固硬化的地坪可是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这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战时非常容易成为敌方的打击目标。

为了获得一个稳固的发射模式,SS-20采用了延伸底部的发射方式。33吨的导弹弹射出筒的速度为15-20m/s,对地面压力为40-60吨/米左右,一般汽车可以通行的路面都可以承受发射冲击力。从发射方式上SS-20不需要预设阵地,然而为了保证打击精度,缩短反应时间,苏军还是预留了中心定位点,导弹发射车可直接开到定位点,经过简单整备就可以发射,极大地简化了导弹发射程序,一旦定位点被敲除,仍然可以在广袤的西伯利亚原始森林当中起竖发射在无准备阵地发射时,地面承压能力较低,一般只有0.5MPa以下,因而多用冷发射方式,导弹被弹出瞬间对地面传递高达几十至几百吨的巨大负荷,为了将发射后坐力均匀缓释到地面上,导弹需要一个可延伸的底部这个可延伸底部由固定筒和滑动延伸筒组成,固定筒与发射筒相连,延伸筒由橡胶制成,套在固定筒上。导弹起竖后,通过机构将延伸筒放到地面,导弹发射后,在燃气作用下,延伸筒膨胀变形(有点类似于汽车气囊,燃气冲压膨胀形成一个保护气囊,来平衡导弹发射带来巨大冲击力),导弹发射的后坐力便通过延伸筒缓冲,逐渐释放传到地面,使发射车只承受很小一部分后坐力。与此同时延伸筒能随地面的下陷变形而向下自适应延伸,保证后坐力不影响导弹发射,从而能够大幅降低对发射场坪的强度要求。这是野外机动发射的核心技术之一。白杨导弹(七对负重轮一体化发射车,白杨-M为八对)发射时能够看到燃气冲压延伸筒侧并从方喷出

70年代初期,在SS-20还在孕育中的时候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便感到惶惶不可终日,苏联为了能使SS-20打到美国,还对弹头进行了改进(其实就是换成了低当量的单弹头)。

在此情况下,美国陆军联合马丁公司不断改进“潘兴-1”,并将“潘兴-2”的设计研发提上日程。到了1980年,美苏关系剑拔弩张到了极点。SS-20定型后即进入了快速量产阶段,作为回应,北约在1979年决定在欧洲4国部署核导弹。眼见刀尖架在脖子上,东德和西德一片愁云惨淡。甚至有人将这一阶段的局势比作1914年一战以前的巴尔干火药桶。

打起来最遭殃的就是东西德,在求生存的目标下两国开始绕过主子私下接了头。当时西德总理施密特(就是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下跪的那个勃兰特)私下告诉东德领导人昂纳克,西德不会乱来的,这是两个超级大国的游戏,咱俩顶多是陪练和下酒菜,应该彼此保持冷静,多对话多聊聊心得。

在美苏双方互不相让的情况下,勃兰特为勃列日涅夫和卡特找台阶下。这就是“零点解决方案”亦称“零的选择”

该方案的原意是大家都不要搞中程导弹。该方案最早由西德社会民主党主席勃兰特访问苏联同勃列日涅夫会谈时提出来的。据说勃列日涅夫对这个方案表示出“很大兴趣”。但后来西德和美苏对这个方案的解释各不相同。西德总理施密特和外长根舍认为,“零点解决方案”应是苏联销毁已经部署的250多枚SS-20导弹,在此前提下北约可以放弃部署“潘兴”和巡航导弹,这里对苏联的要求是“销毁”,而对西方要求是放弃部署。于缔约双方的义务要求明显不对等。可见当时西方对SS-20有多么忌惮。

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SS-20远达5000公里的射程。如苏联曾私下提议把SS-20导弹从欧洲部分移至乌拉尔以东,对此西方仍然拒绝接受,因为它仍可以击中西欧目标。把如此多数量的SS-20再向东移,就能打到美国的阿拉斯加,同时对我们的威慑更大,但是在边界上中苏陈兵百万之巨。

为了能够让苏联把SS-20从自己眼皮地下挪走,勃兰特再次主张,“只要苏联把其针对西欧的SS-20导弹撤除,西方即可不再追补军备”(摘自核裁军谈判备忘录)。最开始美国对此方案十分不感冒,认为这会给苏联造成北约“双重决议”可以放弃的印象,从而不利于北约贯彻这个决议。不过耐不住西德等西欧国家软磨硬泡,美国有条件同意讨论这个方案。

苏联却继续加码,提出要把美国部署在西德的前沿战术核武器体系也计算在中程导弹之内。就这样东西方互相扯皮,一直到戈尔巴乔夫上任。

接下来的故事就能承接祖国在分裂,“我”在呜咽中的故事了。戈尔巴乔夫上任后彻底扭转了苏联政策导向,主动重启核谈判,接受美国提出的双零点方案,并将核裁军与星球大战计划分开考虑,不再挂钩。

关于战略核武器谈判中的得失和是非,老枪与战线写的《以少先队员的名义——当年剑指欧亚的苏联SS-20中程导弹》有过如下分析:

一是苏联原坚持一揽子谈判中导与战略导弹防御(SDI)问题,美国反对,结果还是没涉及 SDI,这在我们祖国在分裂,“我”在呜咽详细介绍过背后的利害;

二是所谓“全球双零点方案”,即美国要求苏联把中导和中短导一枚不留,统统销毁,双双削减为零。苏联则希望保留亚洲部分用以威慑日本和中国的100枚SS-20导弹,结果还是实现了“双零点方案”(不管苏联过去曾给过我们多少帮助,也不管现在中俄之间战略利益如何稳固,当苏联最强盛的时候,它给我们造成最大的威胁的事实不可改变);

三是现场核查问题,苏联反对进行现场核查,在美国的坚持下,它不仅同意到导弹基地,试验、贮存、训练和销毁设施现场进行核查,还同意到SS-20生产工厂进行现场核查。

为庆祝联合国成立四十五周年,苏联向联合国赠送了一座雕像。这座雕像表现了骑着战马的圣乔治,用十字架刺杀了由SS-20和“潘兴II”弹体组成躯干的恶龙,以纪念《中导条约》的签订。雕像大名《善必胜邪》。这是自吹还是自黑?

也就是苏联原设的立场一个都没坚持住,最终根据条约苏联要销毁的武器是美国的两倍(二者分别是1836枚和859枚),并且苏联销毁的是已部署的武器,而美国销毁的大多是没有部署的武器。同时美国销毁的武器有海基和机载巡航导弹可以替代,而苏联销毁了就没得替代品。

唯一可让俄国人聊以自慰的是对俄国来说,战略核威胁的一个组成部分消失了。而对美国本土来说,该条约没有减少任何威胁。

既然条约签了,当然就要执行,并且要当着对方的面执行。

至1989年,654枚SS-20全部销毁完毕。其中72枚被以实弹发射的形式销毁,令苏联人痛心疾首的是,这72枚全部发射成功(一般条件下SS-20发射成功率为90%,而当时“潘兴II”据说因技术不成熟,发射成功率不足三分之一)。大家可以对比下近十年中俄罗斯发射导弹的成功率,就可以感觉这个数字的不平常。

其余的SS-20均采用捆上炸药炸毁的形式,在美国专家目视范围内灰飞烟灭。

销毁SS-20的同时,苏联人也去监督美国销毁他们的导弹。美国人的方式是把导弹拆散后烧毁。苏联人飞到美国只有一天的时间进行核查,连时差都来不及倒。苏联人一落地,美国人就摆出111个据说装着拆散导弹零件的集装箱。因为时间和人手不足,苏联人只检查了20多个就签了字。结果在焚烧时发现一些打开的集装箱中根本是与导弹无关的杂物,苏联核查人员也只能吃闷亏。而被烧毁的弹体中是否包含导弹的控制设备等重要部件,统统来不及核查。所以在销毁问题上苏联人“卖了老实沟子”。

前面说过SS-20的洲际导弹血统,美国人在沃特金斯的制造厂附近干脆建了三栋两层小楼长期驻扎。每当新的“白杨”导弹出厂,先要被送到专门场地由美国人用仪器检测,防止SS-20被借壳复活;苏联人根据对等原则也在美国马格纳的导弹装配工厂检查,可一无钱二无设备,只能靠目测,维护维护面子而已。

最后一枚SS-20被送到美国华盛顿航空航天博物馆,与“潘兴II”并排展出,也许在苏联人看来这并非丢脸的事?

我想他们并不认为把SS-20摆到华盛顿有什么丢脸的,因为接着还有更奇葩的事。

为庆祝联合国成立四十五周年,苏联向联合国赠送了一座雕像。这座雕像表现了骑着战马的圣乔治,用十字架刺杀了由SS-20和“潘兴II”弹体组成躯干的恶龙,以纪念《中导条约》的签订。雕像大名《善必胜邪》。这是自吹还是自黑?

其实什么销毁导弹自黑什么的,都是枝末小节,关键是《中导条约》的签订是苏联解体的开始。美国看出戈尔巴乔夫没有立场和底线,立刻开始全方位步步进逼,很快苏联被收拾得七荤八素,最终关张了事。

SS-20销毁的时候,MAZ-547A三用发射车不必销毁,于是发给乌克兰当木材运输车用。说起来讽刺,当SS-20被秘密部署到东德的时候,也是在夜间伪装成木材运输车进入的。

后来据说朝鲜因为大力开展伐木工作,从乌克兰进口了很多木材运输车。于是在朝鲜2017年阅兵的时候,又有某种6轴运输车驮着导弹隆隆而过……

叫什么来着?舞水端?

再后来,哼哼,某一天朝鲜对天朝说,我要伐木发展经济,你卖给我几辆WS51200吧,于是我们对朝出口了6辆自行式超重型特种越野运输车。

后来……

媒体报道,2010年11月5日,朝鲜林业省林木贸易总公司与中国湖北三江航天万山特种车辆有限公司达成协议,中国对朝出口6辆自行式超重型特种越野运输车(WS51200),朝方在协议书上明确表示将其用于“木材运输”。后来,在这辆车的技术基础上产生了比胖还胖的洲际导弹,恩,这身形,洲际导弹,还TM液体的,人牛B了想象力都能用来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