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就有这样一群“大白”,他们默默地做着核酸检测工作,为及时阻断疫情扩散,跑赢病毒奉献了自己的力量。南京市儿童医院消化科主治医师胡国瑞就是这群人中的一员。今年上海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后,他成为了江苏省援沪医疗队的一员,在上海的近40天里,他倾心付出,全力以赴,诠释了医者的责任和担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国瑞

最多一天完成了700人的采样

3月初,胡国瑞接到了支援江苏各个社区采集核酸的征集令,他第一时间报了名。“当时没有想那么多,我是党员,需要我的时候,那我就上。”胡国瑞说,当时在南京参加完江宁区的核酸采集之后,一个星期刚刚结束,还没有回家,这时上海的疫情比较吃紧,需要江苏省的核酸采样队支援,胡国瑞立刻报了名。就这样,胡国瑞成为了江苏省援沪医疗队的一员。

“我记得很清楚,3月31日深夜,我们坐上开往上海的大巴,快到上海的时候,司机师傅就开始穿防护服了,并提醒大家戴好N95口罩,”胡国瑞说,这一刻他意识到上海疫情的复杂。

在上海,一般凌晨接到任务,6点多就要起床,7点多出发,然后到了目的地就开始采集核酸。核酸采集在外人看似很简单,但是每一个环节都要细心掌握细节,需要医生有耐心,不遗漏,不怕麻烦。虽然已经经过多次严格的培训,但是面对有可能就是阳性患者的风险,胡国瑞做到了慎之又慎,每次严格按照流程,确保采集到样本的同时,不与被采人员接触,且每次都认真严格的洗手。如果是小朋友来采样,胡国瑞半蹲着,耐心地安慰他们的同时,方便更好看到口咽部,然后完成核酸采样。

胡国瑞说,在上海的近40天里,只要出任务,就 要采集几百个人的核酸,他最多一天采集了700人,从7点多出门一干就是到下午两三点,回到驻地吃午饭时早已饥肠辘辘。

发挥儿科医生优势,为小孩的小毛小病解疑释惑

疫情期间居家,孩子难免有个头疼脑热的小毛病。 一次出任务时,当得知来的医务人员是儿科医生时,有个居民诉说了孩子皮疹情况,胡国瑞仔细询问了孩子出皮疹的过程和皮疹的特征后,考虑可能是过敏了,指导家长用抗过敏药后皮疹当天就消退了。

胡国瑞和小伙伴的默默点滴的付出,很多居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到了后来,居民还把“稀缺”的可乐、零食送给他们,嘱咐他们一定要多注意休息。“那一刻,真的挺暖心的,觉得之前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身为小组长,他是“家长”更是大哥哥

记者了解到,南京市儿童医院核酸采样队一共50人,被分成5个小组,胡国瑞担任第五个小组的小组长。“身为小组长,我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胡国瑞说,因为他不仅要带头完成自己的核酸采样任务,还要关心照顾每位队员,并协调任务分配。

有一次,一位组员突感脖子疼痛,因为之前颈部受过外伤,担心旧伤复发,就找到了胡国瑞,他立刻联系领队汇报情况,请求其他医疗队紧急支援,后来找到了康复科、骨科、脑科的多位医生一起会诊,及时解决了组员的问题。

还有一次,胡国瑞做完了18栋楼500多位居民的核酸采样,发现有位队员有些不适需要更换防护服,考虑到不能让居民等着,他二话不说就替队员做完了剩下的6栋楼200多位居民核酸采样。

在外面工作,因为工作比较相对比较单一,而且由于疫情大家休息时间也不能聚在一起,所以年纪小的护士有时候会觉得孤单、想家,碰到这个时候,胡国瑞就像大哥哥一样和她们谈心,倾听、疏导队员的情绪……

“时有所需,必有所为,这是年轻人的使命感。这次援沪对我们来说是考验,更是历练。”胡国瑞说。以胡国瑞为代表的南京儿童医院核酸采样队,在紧急时刻挺身而出,星夜兼程,始终冲锋在前,不仅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也践行了初心使命。

通讯员 于露露 张艾萱 现代快报+记者 刘峻 任红娟/文 马晶晶 郑芮/摄

(编辑 陈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