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论狮之伏狮角石

北方古谚云“沧州狮子景州塔,真定府里大菩萨”。由于铁狮子这一文化地标的存在,沧州一直被称为“狮城”。在沧州博物馆中,与狮子有关的文物众多。其中,有一件被标名石雕伏狮的元代文物,俯卧在二楼历史展厅中。石雕伏狮底座边长54厘米,通高36厘米。狮子伏于方形座上,狮与座为同一块石料雕成。狮嘴微张,项系铃,毛发披于肩,尾向上附于背,两前腿及后右腿伏于座上,后左足压于腹下,两前足上刻有圆形图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雕伏狮造型古朴,神态安详,虽驻足观赏的游客众多,但大多都不知道这是何物。有人从狮子形象上判断,它应该是类似现代看门的那种狮子,但不清楚为什么是趴着的;有人从石狮趴俯的形态推测,这应该是类似蚣蝮的避水兽,安置于河流上。这些推断都不对。其实,石雕伏狮是古代一件独特的建筑构件——角石。角石通常以石头材质为主,底座成方形,上面圆雕刻有龙、凤、狮子等瑞兽,以狮子居多。角石世俗厅堂不用,多用于皇家宫殿或佛教大殿,放置古建筑台基转角处。

角石的功用主要有三方面:一为稳固。角石作为建筑的构件用来稳固建筑的台基,置于古建筑月台转角处,压稳台基四角,方正而稳固。二为装饰。角石雕刻的图案有龙、凤、狮子、花卉等,丰富的雕刻内容,细致的雕刻手法,体现出古代建筑的装饰美学和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三为护佑。狮子作为佛教护法的神兽,放置在台基的四角,起到守卫宫殿和佛殿的作用,彰显威严和神圣,辟易邪祟和灾殃。

角石始于唐代,兴盛于宋元之际,明清时期则衰退。

唐代建筑中角石的运用开启了角石在建筑中装饰的滥觞。其时,角石狮子造型写实、比例恰当、线条流畅、雕刻生动,形象多为怒目威视,肌肉隆起,凛然而不可侵犯的百兽之王形象跃然眼前。体现着盛唐时期张扬豪迈、威武自信的时代风貌和人民群众开放包容、自信自足的审美情趣。

宋元时期角石得到进一步发展,形制更为完善,内容更为丰富。宋元时期角石狮子造型较为生活化。如宋代角石中狮子多以雄狮、雌狮、幼狮家族形象出现;金代角石中狮子颈上雕刻有丝带响铃或绣球;而元代及以后在角石狮子颈部雕出项圈及响铃装饰,腿部雕刻金钱纹。以沧州博物馆石雕伏狮角石为例,颈部铃铛、前足金钱纹饰,使得原本凶猛的狮子变得活泼可爱。一言蔽之,宋元时期角石狮子造型,已从隋唐时期的“猛兽”变为“宠物”。

到明清时期,角石的造型雕刻样式减少,其雕刻风格趋于繁复,细腻有余而气韵不足。明代基本仅剩狮子造型,且官署或者宫殿已经不用;清代佛寺建筑中角石应用也很少,渐趋消亡。

角石在古代建筑中的运用流行了近千年,至现代则少见踪影,以致很多观众见之而不识。中国古代建筑瑰美壮丽、巧夺天工,是古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在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再树立过程中,必当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吕庆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