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5日上午,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王陶镇凤凰台煤业有限公司发生冒顶事故,造成5人被困。8月6日,沁源县人民政府报告,经过紧张施工作业,冒顶区外补强支护25米已完成,锁口棚已打好,冒落区矸石清理已向前推进1米多。现场救援工作仍在紧张有序进行。

事故发生后,省市县应急、能源、矿山安监部门有关领导赶赴现场指导,市县两级政府第一时间成立应急处置指挥部,组织省市地质、瓦斯专家成立技术专家组,调派134人应急救援队伍,100套液压支柱,20吨充填材料等相关物资;调派医疗队27人、救护车5辆、直升机1架到达现场。

根据5日消息,井下冒落区域顶板无淋水现象,已通过压风管路向冒顶区域送风。

8月8日下午,央视新闻报道称,据山西沁源凤凰台煤业有限公司顶板事故救援指挥部,8月8日15时07分,救援人员搜救出了第五名被困人员遗体。此次顶板事故五名被困人员全部找到,均已遇难。现场搜救工作结束。针对事故原因,山西省已启动提级调查。

顶板事故发生的原因

(1)在思想上不重视顶板管理且顶板管理水平落后。部分煤矿企业认为顶板事故多为零星事故,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较少,追责较小,因此产生思想麻痹、管理松懈;也有部分煤矿安全管理制度多年不做更新,陈旧落后。遇到采场活动情况发生变化时,还依旧采用之前的管理模式,对风险辨识缺少完备的管控体系,对“变化管理”缺少相应的制度,尤其是顶板管理相应制度缺失。

(2)开采设计、支护设计不合理,缺乏针对性支护设计及方案,多是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决定,缺乏科学性。不少煤矿企业依然“重生产、轻安全、抢进度、赶任务”盲目生产,导致生产布局及采区设计不合理、采掘接替紧张,追求快速掘进,支护质量不达标,掘进期间出现巷道失修变形时,采取前掘后修,平行作业,导致堵人、埋人。

(3)矿井对采掘空间缺乏必要的生产地质条件调查,对采掘区域围岩稳定状况不做评估或评估走过场,不执行或不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导致空顶作业或无有效支护作业,主要表现在掘进、回采或巷修期间超循环空顶作业,不进行临时支护或临时支护强度不足,过复杂地段或构造带时不进行围岩稳定性评估,采取的支护强度不足。

(4)特殊区域顶板管理与支护不到位。特殊区域主要有地质构造区,如过褶曲、断层、陷落柱、风氧化带、流沙层、破碎带、淋水区、穿层段等;复杂地段,如巷道交叉口、大断面、巷道刷扩区、高冒区、工作面上下端头、工作面片帮冒顶区、各种原因导致的应力集中区等地段。特殊区域围岩结构、强度、应力环境均较复杂,支护难度较大,极易引发顶板灾害事故。

(5)冲击地压矿井未按规定采取防冲措施或措施不合理不完善。如2019年6月9日,吉煤集团辽源矿业集团龙家堡煤矿发生冲击地压,9人死亡。事故原因为所采煤层及顶板均具有冲击倾向性;事故区域煤层平均埋深大、应力高,并存在较高的水平构造应力;周围采掘活动造成大范围区域应力升高;原始地应力与采动应力叠加,使应力水平进一步上升;放顶煤采动上覆厚层坚硬顶板活动导致F13断层活化释放大量弹性能。

(6)施工工艺落后或采用淘汰工艺施工。国家明文规定严禁使用淘汰工艺施工,但近年来仍有小部分煤矿采用落后及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施工工艺施工,并最终导致顶板灾害事故发生。

(7)企业现场管理滑坡,规程措施落实不力,“三违”作业。多数事故存在施工人员不严格按照编制的规程或措施施工,采煤工作面管理跟不上,忽视在回采过程中的超前支护(超前拉架),忽视对支护设备(液压支架)日常管理维护,出现“压架”、“倒架”、“咬架”等情况,忽视“搬家倒面”回撤期间的顶板支护管理,支护不及时或强度不够,发生“漏顶”事故。

冒顶事故防治措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矿山之星地压在线监测及预警系统采用综合传感器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多学科手段进行自动监测及预警的系统。可以完成深部地压监测信息的自动采集、存储、网络分发、预警显示等功能,实现信息化、实时化、网络化,可以及时直观地掌握井下深层地压安全参数的实际动态。

本系统共提供三种监测手段:深层应力监测、断面收敛监测、微震监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压冲击会影响井下巷道作业面,是直接威胁生产的重要灾害类型。因此,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是开展冲击地压解危工作的必要前提,而监测预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解危工程实施的时空精准度,进而影响灾害治理效果。因为煤矿冲击地压的情况非常复杂,很难采取单一的方法来预警,所以就需要合理应用多种方法,将深层应力监测、断面收敛监测以及微震监测等监测预警相结合,从而才能够获取到理想的预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