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Greater

Snow

很多热门公众号都在批评原生家庭被滥用了,“原生家庭决定论/影响论”“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已经变成大众争论的焦点。如何看待原生家庭才是更好的?如何看待它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不得不承认,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塑造无比重要,就像我们吃习惯了的家乡味道,似乎已经被写进了我们的基因,不管到什么地方,总是难以割舍那熟悉的味道。

当我们提到原生家庭时,绝大多数内容都在讨论原生家庭所带来的不好,很多人要么把自己人生的失意全部归结于糟糕的原生家庭,要么就把自己性格中不好的一面归结于原生家庭。我国很多孩子都有着不幸的童年,可以说,在我们国家,原生家庭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要远远大于欧美国家。难道这是因为个别人的个别错误?还是父母确实存在很大的性格缺陷?

我不太喜欢把错误归因于外界,但是每每提到原生家庭,很多人都会痛哭流涕,这无可辩驳。我的原生家庭也带给我很多困扰,比如贫穷,比如各种人生限制,但是我想,人生此时此刻的不如意,最终要问责的还是自己。我们的性格缺陷是因为我们的原生家庭,父母的性格缺陷是因为他们的原生家庭,究其根本,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糟粕的部分所致,尤其是偏远地区和农村,虽然我也是农村来的,但是我愿意承认这一点。

原生家庭的局限,究其根本是整个社会的局限,我们不应该责怪我们的父母。今天出现这么多责怪父母、责怪家庭的个体,无疑是众多媒体引领所致。媒体是无良的吗?未必,因为媒体人可能只是夸大了一些极端的个例,引发了无数人心中的委屈。委屈谁没有呢?但所有问题都要怪别人吗?

更好的解决办法是从自我做起。如果父母不会表达爱,就慢慢教他们。我们现在所接受的教育、享受的资源,远胜过父母,对他们多一些包容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幸的经历本身并不一定是坏事,伤害我们的,是我们对这些经历的看法。只有我们对不幸的事情怀抱消极的看法,这些事才会伤害到我们。如果我们能把不幸的经历当作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反而可能会从中获益。面对不幸经历时,人的修复力比我们想象中强大得多。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幸福五部曲》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乐观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获得的,一个人给自己越多正面暗示,就越容易变成乐观的人。同样,自我修复力也可以通过对自己大脑的不断训练获得。要改变别人很难,改变自己以及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才更容易获得成功和幸福。

即使父母辜负了你,你也可以选择不辜负自己的孩子。比如,一个酗酒、赌博成瘾、不负责任的父亲,他的儿子成年后,可能会逐渐理解自己以往的经历,选择做一个更好的父亲,好好爱自己的孩子。我身边有太多这样的例子:拥有强势母亲的女儿,选择成为温柔、包容的妈妈;父亲经常冷暴力,儿子却成了体贴的暖男老公。美剧《犯罪心理》的主角亚伦·霍奇纳说过,在暴力家庭长大的孩子,一些成了杀人犯,一些却变成了保护者(警察)。

原生家庭给我们的伤害,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变成一种馈赠。因为伤害让我们更能理解某些人格缺陷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从而有意识地避免用同样的方式伤害下一代。不管你的童年有多糟,如果你已经成年,就请告诉自己“我不需要再做受害者”。要做到这些,需要漫长的自我训练,非一日之功。我们身上都带着原生家庭的影子,不懂爱的父母,都是曾经没有得到爱的小孩。

成年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从精神上脱离对原生家庭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人。原谅父母,等于放过了过去的自己,总有一天我们要和自己的过去握手言和。爱是本能,但不恨是一种选择。人生就是背着包袱摸着石头过河,扔掉对“原生家庭”的埋怨这个包袱,轻松前行吧

近期成长团体招募中······

“人际关系的问题跟伤痛最终还是要在人际关系中疗愈。”没有人真正不在意关系,哪怕是表面上看起来毫无在意的人。心理学家认为,人对关系的需要,是一种基本的需要,是强有力的、根本的、与生俱来的需要。也正因为它如此重要,不可或缺,它也对我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节选自《原生家庭是否决定人的一生》

作者:壹心理 编著

感谢华章心理提供内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