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泓波 沈阳市骨科医院麻醉科医生,博士研究生,麻醉科主任医师。工作中认真负责,勤勤恳恳,爱岗敬业,恪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凭借自己熟练的技术、良好的道德及高尚的思想品质得到了领导、同行和患者的高度信任。2020年到2022年被委派到骨科医院浑南分院分管麻醉科及重症监护室工作并出色完成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3月新冠疫情再次席卷沈阳,事发突然,医护人员紧缺。沈阳市骨科医院接到紧急任务,需要调配医生前往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进入红区支援。消息传来,麻醉科医生(农工党沈阳市骨科医院支部主委)于泓波,毫不犹豫写下请战书,请求进入最困难最危险的抗疫第一线!

得到消息时于泓波正在参与一台手术,手术一直持续到晚上六点多才结束,仅仅给爱人打了个电话,来不及收拾行囊,没有片刻停留立即前往市六院。没有临行的誓言,只有在危难之时默默的行动。

踏着夜色,到达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办理报到、体检各个流程走下来已近凌晨。直至进入隔离宿舍,躺在了床上,才感觉到一天的疲惫,才想起紧张。红区这是一个既陌生又恐怖的概念,从医多年,虽见惯生死,却从未想过,自己距离危险如此之近,还要在如此环境下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于泓波父母都是古稀之年的老人,年迈的父亲患了帕金森综合征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平日里都是她和姐姐轮流照顾。姐姐也是医务工作者,此时也在医院闭环不能回家。没敢告知父母,怕父母很长时间看不到女儿担心,只能悄悄给姐姐发个信息,一起编个理由瞒了过去。嘱咐姐姐想办法照顾年迈的父母,嘱咐爱人照顾还上小学的女儿。对待家人她算不上是个负责任的人,但作为一名医生,她的选择无疑是最正确的。

工作期间,每天早上4点起床,开始为一天的工作做准备。5点多从隔离宿舍出发,6点就已经穿了防护服,戴上各种装备进入疫区病房开始工作。闷热的防护服,雾气弥漫的防护镜,密不透风的N95口罩,不到半个小时防护服就都湿透了,致使隔离病房内的每一项工作都要消耗很巨大的体力。红区病房最危险的工作就是给责任区的阳性患者检测核酸,不仅要做常规的咽拭子检测,还要给每位患者做鼻试纸检测,检测中患者会非常难受,多数患者都会伴有剧烈咳嗽、打喷嚏的情况,带着病毒的体液瞬间就会喷满工作人员面屏和全身,于泓波总是抢先把危险的工作扛在身上。验完核酸后是查房,每一轮工作下来,汗水黏黏的把湿透衣服贴在身上,非常难受,原本轻薄的防护服也变得异常沉重,体力几乎都耗尽。在红区病房里有一位82岁的老奶奶,腿脚不好,听力也很差,没有家属陪护。于泓波就每天像亲人一样嘘寒问暖,端水喂药,老人的子女在红区外也十分焦急担忧,当听妈妈说有一位特别亲切的医生对她格外的照顾后打电话到医院都感动的哭了。有耄耋老人,还有几个月的婴儿,有语言不通的外国友人,还有一些拒不配合的患者。于大夫都不耐其烦,温柔安抚,精心照顾,尽可能的让他们感受到家人般的温暖。作为医务工作者,她深知不仅需要救治病患,更为重要的作为特殊时期,承担特殊使命的医务人员,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代表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关爱,对战胜疫情的决心。

在工作时,穿脱一次防护服异常耗时耗力。因此,从早上一起床到下班,于泓波一口饭一口水都不敢碰,就怕中途需要方便,耽误了工作,经常工作的时候喉咙冒烟,肚子还咕噜噜的叫。工作结束后摘下手套双手都被泡的发白。摘下口罩时,脸上和鼻上都留下深深地压痕。总感觉自己就是一名战士,保护好自己就能坚守在岗位上,就能为战胜疫情战斗的中坚守住这一方的阵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疫情面前,医生没有苦,没有泪,有的只是她们战胜疫情的决心。我们热爱我们的城市,有多少逆行者有多少奋不顾身站在一线的勇士舍小家顾大家,用最朴实的行动为打赢为这场疫情默默付出。她们用自己的担当践行了不畏艰险、勇当先锋的初心使命;用医者仁心谱写了护佑生命、保卫城市的时代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