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家种了40亩大蒜,除去人工和其他费用,一年下来蒜苗、蒜薹和蒜头收入达36万元。今年,趁着行情还不错,准备再租种10亩,多赚点钱。”8月8日,正在给新栽种的蒜瓣覆土的苟建平开心地说。

苟建平嘴里说的大蒜,是近几年陇县城关镇堎底下村的“明星产业”。村里祖祖辈辈的记忆里,种小麦、玉米才是农家人一年的正经事,种大蒜只能算是个“副业”。因此,往年只有零星一点蒜苗夹杂在麦浪里,不仔细看还真找不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些年,说起苟建平,村民的印象就是这老汉不爱说话,见了熟人顶多两三句,说完就下地干活了。辛苦半辈子的苟建平,家里的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一家4口人就靠着种地收入维持生计。2018年,苟建平时不时地听人闲聊,隔壁村有人种大蒜挣了钱。将信将疑的他没有过多理会。经不起村里传话的人越来越多,苟建平心里挠起了痒痒,就偷偷跑到别人地里东看看西瞅瞅。几十亩的蒜田一眼望去绿油油的,苟建平这下坐不住了,去县城商贩那里四处打问市场行情,回到家一笔一笔地算起账来。
此后,苟建平地里的麦子悄悄换起了新装。5亩、10亩、20亩,直到去年的40亩,短短4年,近六旬的苟建平硬生生把“副业”做成了致富的产业,变成了远近小有名气的产业带头人。

如今的苟建平,每天不是除了去蒜田里整地施肥、除草灌溉,就是防治虫害、清除疫病。闲暇之余,他总是端着手机看专家教授现场讲课的录播视频,反复在地里试验新学到的技术。就这样,苟建平在致富路上一步一个脚印走着,勤勤恳恳,一点也不马虎。在他的影响下,堎底下村种大蒜的群众有239户,种植面积突破了1200亩,真正让小蒜瓣撑起了大产业。

“堎底下村的‘蒜’产业经过几年的培育已经成为群众的致富产业。通过县上搭线联系,我们邀请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淮建军3次到群众蒜田进行技术指导。前一段时间,我们又通过电商渠道帮助群众销售蒜苗、蒜薹和蒜头等产品,市场反响较好,蒜农今年的收入有了较大提高。”镇政府包片干部校明说。
苟建平还悄悄透露了一个秘密:村里刚刚建好了灌溉渠系、收购基地和储藏冷库,今后他可以放心大胆地种大蒜,家里的小“蒜”盘也会越打越响、越打越好。

END

来源:陕西农村报/记者 张晓强

作者:姜立德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联系授权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