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25日,母校河大110周年校庆
1998年,作者在河南人民出版社扶贫点一一信阳市商城县观庙乡邬庙村
母校河大毕业生遍布全省内外,大江南北,没想到在豫南大别山革命老区一一信阳市商城县下乡扶贫的那四年(1997-2000)也能碰到河大校友。人在他乡,校友情分格外亲切。
那是1997年3月中旬的一天,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大院。112支省直机关扶贫工作队整装待发,我们河南人民出版社与省卫生厅、省司法厅3家单位对口帮扶信阳市商城县。时任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林炎志同志亲自为我们送行,单位同事、美编袁玮还为我和林部长拍了照合影。“林部长放心,我们下去会好好干的!”我这样表态说。
原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林炎志同志
“下去”,可不是嘛,从省城郑州到463公里(差不多接近合肥到上海的距离)外豫东南最边远的一个县,而且是县下面的一个乡一个村,真真确确是下去了,和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差不多。我们三个厅局级单位派出的扶贫工作队员,一行十余人,是乘坐牵头单位省卫生厅派的中巴前往的,到了鄂豫皖三省交界的商城县,一个欢迎会加动员会之后,我和袁玮二人便被离县城20多公里的观庙乡派来的旧吉普车接到了乡里,我被临时安排在祝孔升乡长的办公室住了一晚,第二天便被同一辆吉普送到了离乡里6公里外的邬庙村一一河南人民出版社扶贫点。在该村,我一驻4年,第二年随行队员袁玮便返回省城了。
这里是离世界最远也是最近的地方。说它最远,是远离省城、市城、县城,就是距离集乡镇中心集市也有6公里。说它最近,是这里远离喧嚣的城市,紧贴在世界的边上,与大地和大山紧紧相依,没有一点距离感。这对于一个从小在平原长大的“侉子”(南方人对北方人的称呼),新奇感和当地人对我们两个外来者的好奇一样,有着说不出的鲜活与生动。
作者从村部下组访谈
我喜欢调研,下乡之初便买了一辆28式凤凰自行车,这村跑跑那村转转,还时不时到观庙高中看一看。
驻村部二楼的住室
有一次,正巧碰到县广电局领导到高中调研,一位瘦瘦的黑黑的领导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我在这里遇到的第一位河大校友、时任商城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的孙志祥学长。
孙志祥学长常年笔耕不辍
他1977年成了恢复高考后村里考上的第一个大学生,河大中文系毕业,先在高中任教,后考入县委机关。他喜欢写,也能写。他是观庙本乡人,过去几年他正根据观庙高中每年有上百位高中毕业生考上大学、多年有1000多名出自本乡的大学毕业生工作在省内外各地。他根据这一素材系统地采访学校、家长和学生,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信阳日报》等多家媒体发表“大别山有个状元乡”的新闻纪实文章,其中《人民日报》报道的报纸复印件我曾看到过。
几年后,孙学长又写成了《大别山有个状元乡》一书在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年),我还担任了该书的责任编辑。除了这本书,他还写有其它三本书:《中国第一状元庄》,3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由作家出版社2001年出版;《大别山下的状元县》,46万字,2010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记录商城教育的辉煌和其中孕育的拼搏精神。目前已完成的50万字的《梦想从大别山起航》,将观庙高中的历史、办学理念和做法详实地挖掘、整理。他笔耕不辍,钟情翰墨,以上述四种书擦亮商城教育名片。
2006年为孙志祥学长编辑的《大别山有个状元乡》一书封面
孙学长作为县广电局副局长,对宣传观庙家乡乃至整个商城县的教育成就与经验是有突出贡献的,他像是母校河大派往商城的教育使者,一点一滴地发掘、整理当地教育成果。我后来与他交往较多,成为了挚友。每次省、市来人或外地工作人员返乡,他都会喊我认识、作陪。他是重感情讲义气之人。有一次,《信阳日报》副总编辑王茂松来采访,才知道王副总编也是河大中文系毕业的,是校友,是学长。我俩也交流过多次。
右1为信阳日报社原副总编辑王茂松学长
还有《信阳日报》首席记者向炜,也是河大中文系毕业的,那几年与向炜学弟交往多多,他后两年采写我的文章以《“硕士村官”扶贫记》在《信阳日报》头版发表。去年,祖籍商城县的著名出版人周百义先生回忆故乡的文章,也是通过向炜安排在《信阳日报》发表的。向炜不仅是信阳日报社首席记者、报社编委,还是报社下属文化公司的负责人、信阳师范学院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兼职国学教授。他和王茂松副总编、孙志祥副局长一样,都是“铁塔牌”优秀毕业生。
《信阳日报》首席记者向炜
除了中文系毕业的孙志祥学长,商城县还有一位河大地理系毕业的高中校长、河南省特级教师丁继章学长。认识他,是通过他的父亲、驻村所在地邬庙村的老村支书丁显国先生。下乡第一年前两个月,我曾拿出一千元让老支书自酿米酒,发展副业,常在他家搭伙吃饭,五一他还送我十斤米酒让带回郑州给同事朋友们品尝。他常骄傲地讲起自己的大儿子在商城当校长、二儿子在杭州发展经济、三儿子在祖国大西南当兵的家事,亦常将以前写的村里情况和给上级的建议给我看。
邬庙村丁显国老支书
丁显国老支书的长子丁继章校长,自1989年河大地理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商城县丰集高中任教,从一般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教导主任、副校长到校长,再到2011年转任上石桥高中校长至今多年,潜心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不分快班慢班,不单纯依据学科成绩给学生排名次,不单纯依照考试成绩给班级排队,不单纯依照升学率高低评价老师的工作。同时他还大力推广以正面鼓励为主的“拇指教育”方法,使他管理的学校与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丰硕成绩。
1998年,商城县丰集高中熊训浩同学以全县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填补了1997年以前信阳市农村高中无人问津清华的空白,丰集高中被评为商城县首批“市级示范性高中”。2011年他调任上石桥高中任党支部书记、校长后,顺利实现12连冠,应届生本科进线率提升了30个百分点,2013、2014年高考,应届生的本科进线率一直稳定在81%,超过全省平均数40多个百分点,直到2021年,上石桥高中已实现了连续21年全信阳市农村高中第一的教学成绩。2019年,时任河南省省长的陈润儿到上石桥高中考察,对学校的“养成教育”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
丁校长、丁学长将教育实践总结、升华,写成了《追逐梦想》、《梦海扬帆》、《校长心语》等6部专著,其中《追逐梦想》一书荣获河南省第六届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作品一等奖。他被评为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河南省优秀管理人才,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河南省名校长,全国优秀校长,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第11期优研班中,他是全国唯一入围的一位农村中学校长。能成为“全国优秀校长”,这是商城教育、信阳教育的成就,也是母校河南大学学子的成绩。
在信阳,还有一位家喻户晓的河大华业生,他毕业于中文系,是商城县观庙乡人,与我们当时出版社社长还是大学同学,他,就是原信阳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务副主任张本乐校友。
转引自“ 百科”
与张书记的第一次见面,是他陪同其大学同学、河南人民出版社张培勤社长到扶贫点邬庙村调研。第二次见面,是在信阳举办的观庙乡“麒麟米粉”新品上市新闻发布会上。第三次是去他办公室浏览他写的《信阳shijian》书稿,因是敏感话题,虽内容客观真实,却始终未便出版。他作为观庙籍地市级领导,始终重视家乡教育事业,是“状元乡”走出去的优秀代表。
他从私塾、小学、初中、潢川师范学校到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从一般干部、县委办公室主任、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到常务副市长、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务副主任,一路风雨,一路上进。大别山多苦学成才之士,他是其中的一个,大别山多尊师重教之士,他也是其中的一个。跟张学长几次接触,他是个谦虚、亲和、实在、没有官架子的领导。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贫困的农家子弟走上领导岗位,是大别山这块红土地养育了他。在观庙乃至商城那4年,经常能听到当地人讲述他小时候家境如何贫困、学习如何能吃苦的故事,常被当地家长引用作为教育孩子的榜样。
他家住在观庙乡西南白鹭河边的一个小村庄“张坳子”,在家排行老三。父亲早逝,母亲责无旁贷地担起育子重担。他一度辍学后又上学,尽量少花钱,为母亲减轻负担,用发愤苦读,以优异成绩来报答母亲的辛勤付出。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不仅是位称职有为的领导干部,在家中也是个大孝子。
最后一位,说说我的同班同寝、河南大学历史系83级2班团支书余善赋同学。他毕业后分配到固始师范学校工作,他的家乡观庙乡梅楼村与邬庙村是邻村,一次在田间随意为一位放牛的农民老伯拍照片,他说出的一句“你是省里来的李编辑吧,我是(余)善赋的父亲”,至今记忆犹新。真没想到,大学毕业十年后,我竟能来到一位大学同寝同学的家乡来工作。四年间在村里过了三个春节,过年没回省城或豫东老家,有时也到老同学家去做客,一起爬山,聊聊大学时光,好不惬意、快哉! 然而好景不长,一次善赋老同学到信阳参加培训,忽发脑溢血而英年早逝,让人扼腕哀叹!当时我正在村里,遂全程参加了老同学的悼念及入葬仪式,并代表全班同学致悼念词,将同学们转来的唁金一并转交给善赋同学的爱人。他们膝下有一女儿,正巧也是丁继章校长的亲戚,在丁校长的安排下,侄女儿在上石桥高中念书并考上了上海大学,算是告慰了父亲的在天之灵。
河南大学历史系83级2班7组合影(2排左2为班团支书余善赋,作者为前排左1)
以上零零星星,片片断断,按认识先后回忆孙志祥、王茂松、向炜、丁继章、张本乐等几位河南大学校友,还有同班余善赋同学。在商城还曾见过一面大学同学、3班的袁期芝,他后来从商城高中调往了南方。他们作为一个校友群体,给我的总体印象是他们出生在大别山深处小山村,从小家境贫苦,靠奋发苦读走出大山,走向世界。他们都非常重视教育,重视培养下一代。像我们另一位同班、现在河大学生处工作的刘克辉同学,也是商城观庙人,也曾与他在返乡时小聚。他们在学校时便看重家乡情结,常来往常走动,抱团凝聚,生活节俭,始终怀揣红色老区家乡那种不怕吃苦的勤学之风,尊师重学,重视人才,在当地凡是有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就被乡亲们在茶余饭后广为传颂。这是一种重教的风气,也是老区人、山区人的希望所在。
我们当年作为主要面向贫困人口开展脱贫工作的扶贫干部,重点在于帮扶贫困户脱贫。单位每年给扶贫点3万元扶贫款,书籍、物质若干,给48个特困户发展养殖业,修桥筑路,改善村小学校舍,添置书桌等。4年间自己也从工资中拿出一万两千余元资助了多名贫困学生,写出了上万字的《河南中后进村的根本问题与振兴对策》,较早提出了“村庄振兴”的问题与对策。2022年在省城,被河南省委、省人民政府联合授予“河南省扶贫开发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代表全省1200多名扶贫队员作经验交流发言。我最大的收获,是思想上的增进,从理想到务实,从一个理想主义的书生转变为一个志在改变贫困面貌的现实主义者。几年所记100本两百多万字的日记更是一套第一手的村庄史、扶贫史、社会史资料,待过几年退休后慢慢整理出版。
在信阳商城扶贫4年之后,第5年我又主动要求到驻马店正阳县开展驻村一年,对淮河两岸的中国农村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当时我是带着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和曹锦清夫妇写的《黄河边的中国》两本书,走过既漫长又短暂的五年岁月的,期间还曾想报考华中师大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徐勇教授的社会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并拟好了博士论文题目《丁村政治》,向徐勇老师和他当时的研究生于建嵘讲述自己的想法:费老的《江村经济》是从经济角度写一个村庄,但国内还没人从政治角度写一个村庄。后来于博士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岳村政治》,我则马上将题目重新加以创新,确定为《圉村文化》,从文化社会学和社会文化学的角度写一个村庄,写我自己的杞县圉镇镇圉北村家乡,这部一直在书写的大书、这部“社会博士”之文迟早是要写出来的。
再后来的后来,我也成为了商城这片土地的一分子,成为了商城女婿,更是一辈子与这里结下不解之缘。
所有这一切,一生难忘。
所有这一切,一生不忘。
(待续9,2022年8月18日星期四晚,年休于上海普陀家中)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