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各项工作的最前沿,各项政令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到“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都反映了基层干部作用之关键、工作之繁重、压力之巨大。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要多一些耐心倾听、理解包容、帮扶支持,才能让他们走出现实困境、应对时代大考。

一是倾听心声,为基层干部“疏堵”。“倾听基层干部心声”,既是工作方法,也是工作导向。如果基层干部心声层层畅通、层层做到,上级部门就会少一些不恰当、不合理的工作方式,基层干部也不会心理添堵、行为消极。要耐心倾听基层干部心声,设身处地看看为他们创设了什么样的条件、提供了什么样的支撑、做出了什么样的保障、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千方百计解决他们反映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卸去心理负重,积极主动担当作为。

二是培养储备,为基层干部“赋能”。能力是干好工作的基础。没有能力经验,担当作为就是一句空话。要完善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政策体系,注重在基层一线发现储备年轻干部,推动各类人才向基层流动,并针对基层干部的知识盲点、能力短板、经验盲区,建立常态化、多元化、系统化的学习和培训机制,全方位提升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能力,让他们永葆强大战斗力,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敢闯敢试、攻坚克难,经得起重大任务的考验。

三是完善机制,为基层干部“减负”。基层工作任务重、压力大、问责多,如果“千把刀”“千把锤”的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就必然会让基层干部长期处于“流汗又流泪”“伤神又伤心”的颓废状态。要继续深化拓展基层减负工作,科学规范“属地管理”,建立健全责任清单,防止层层向基层转嫁责任。要少一些罔顾实际的粗暴问责,以容错免责的实际行动、具体事例,让基层干部吃下“定心丸”,解除后顾之忧,大胆担当、敢于试错、努力作为。

四是鲜明导向,为基层干部“提神”。激励担当作为,必须让人看到希望、看到奔头。对待基层干部,要在政策、待遇等方面尽量给予倾斜,让他们安心、安身、安业,扎根基层,履职奉献。特别是对长期扎根基层、踏实苦干、贡献突出的基层干部,要大力表彰、广泛宣传、及时重用,以鲜明的用人导向,激励更多的干部向榜样靠拢、向基层流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聚焦实践实干实效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服务人民。

五是精准定位,为基层干部“解困”。基层干部长期处于基层一线,矛盾多、风险大、资源少。在考察识别基层干部是否担当时,要量体裁衣、精准定位,看他们能做出什么样的担当、要承担什么样风险,破解了什么样难题、干成了什么样的事情。在“急难险重”任务超出基层干部能力范围时,要及时启动应急机制,集中调配人力、物力、财力给予帮扶支持,帮助他们走出现实困境,勇毅笃行、硬核担当,努力做好各项工作。(王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