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漏偏逢连夜雨”。

恐怕只能用这句话来形容当下市场。

尤其七月数据一出,众人皆叹,市场滑落至历史级的“预期低谷”,经济预期,房价预期,收入预期,发展预期……

PART1

房子实则是

最强大的金融工具

很多人说房子就是用来住的,其实这只在个人角度,基础层面的使用价值。

稍微往上走,就会发现,房子其实是中国最为强大的金融工具。

中国老百姓从银行借钱,最大的消费是房子,人们抵押贷款,最重要的资产抵押物也是房子。

地产,构成了大部分中国百姓的信用基础。

房子作为国民资产集聚,对经济起到绝对“压舱石”的作用。

7月房地产各项数据均跌入低谷,开发投资增速-6.4%,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速更没法看。

时至今日,很多人对地产之于中国意味着什么,仍然缺乏理性认知。

地产不是房子,地产的背后是土地财政,联系着体制内的工资,联系着防疫的支出,联系着稳增长保就业,联系着千家万户。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后,土地财政成为了大部分地方的主要财源,我们之前提过的中国GDP的跨越式大发展,土地财政释放的能量功不可没。

土地财政给中国创造了这么多年的辉煌,所构成的这条逻辑,是没有办法短时间退场的。

不是土地财政非他不可,而是一旦急速退场,形成的真空到底由什么新的体系来弥补?

现在有哪个通路可以替代每年8万亿的流量?

我们没法像美国一样通过美元变相向全球征税,我们的税基只有这么大,在中美关系不断走向对立的今天,我们甚至还需要不断对外部进行补贴,钱从哪里来?

更换一种尚不成熟的财富汇聚方式,造成的巨大不确定性是当下无法承受的。

PART2

为什么这次没有

四万亿救市?

为什么这次没有“四万亿”?

这轮地产的下行周期已经一年,今年上半年,全国主要城市土地面积成交下降了49%,土地出让金下降了45%,从年初开始,就有大量的人呼唤再现08年的四万亿。

直到7月28日的政治局经济会议。

本次会议明确了“后续政策操作的着力点应从宽货币(增加基础货币)向宽信用(实体使用货币)转变”,算是明确了当年大水漫灌的情况不会再现。

不知道大家找不着急,各部门已经进入历史级救市时刻

最近国家卫健委发文,要求住房政策向多子女家庭倾斜,孩子越多可以买房的资格越多。

指望这些刚需,还真不如人家改善……这在经济学上叫做,增量不够,盘活存量。

还有地方,直接把卖房任务贯彻到了体制中,比如上面这个,规定期限内没有买房的干部职工,抱歉,去其他单位“交流”吧

如果以后不买房,也甭希望被提拔重用……

中国的经济韧性、和隐忍的民族性,我们有充足的空间挺过这关键的2022年,而国家层面也在加速推行人民币全球化,为下一个阶段的产能输出做好外汇基础。

PART3

这场周期

触底反弹为何时?

下一轮预计爆发的时间?

目前的状态持续不了很久,地方政府上半年增长的专项债规模也说明了问题。

如果说土地财政偏实体收入,地方债就是偏金融化的收入,留给土地财政的修复时间不多了。

考虑到美国经济衰退的时间,预计明年二季度中国应该会开启下一轮周期,通过一定程度放水实现对这两年债务的洗债,并激活产能对全球进行输出,地产也将再一次承担尾部的蓄水池的职能。

PART4

给普通人

几点建议……

不动产产权,依然是中国被保护的最完善的个人权利,甚至没有之一。

疫情所带来的一系列开销最终还是会全民埋单,在洗债的不可避免下,不动产仍是重要的财富保全方式

普涨的时代结束了,一线、强二线的优质不动产,仍将值得作为长期资产持有,未来都市圈和广大的三四线城市,谨慎。未来部分三四线的财政收入锐减,仅留下老年人口,大量医院、学校、公交等公共设施也难以维系。

但当下,还是坚定的看多国运,尤其是在中国已经证明了自己可以走出独立经济行情的情况下。

如果说疫情、逆全球化斗争是头熊,我们不必跑得过熊,我们只要跑得过日本、欧洲、以至美国,也就是赢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