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劝善书,以规范和劝导为主,通过列举大量正反实例,构成劝善书的道德规范体系。就《太上感应篇图说》而言,以天人感应为前提,设立了一系列奖善罚恶的规范: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之行为和结果之间,存在着等质和等量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大善得大善报,小善得小善报;大恶得大恶报,小恶得小恶报;同时,善恶之报还通过纵向的血亲关系延续、完成,也就是说,积德累恶的结果不是及身而止,还将流衍子孙。《太上感应篇图说》中描述了很多善良慈悲的小故事,我们可以细细品味这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敬老怀幼”
明朝襄阳有一位姚姓富翁,家财万贯,世袭锦衣卫,儿子名叫昆郎。昆郎六岁时跟一群小孩子上山玩,到了天黑也没回家,找寻很久都没下落,家人都以为他已被虎狼所伤。
其实昆郎是被乞丐带到武昌,卖给了一位同样姓姚的人家。昆郎十八岁时,就能博古通今,但因为继父母双亡,丁忧在家不能参加科举考试。邻居有位叫张毅斋的人,原是江南监司,后遭到不测,隐居在此,有一个女儿,名叫倩倩,与昆郎同岁。
张毅斋见昆郎老成稳重,有气量,想将女儿嫁给他,但担心他历练太少。于是他对昆郎说:“身处乱世应该学一技艺,出外经商既可获利又可历练一下”。昆郎没有本钱,张就出资给他。昆郎想到父亲在松江卖布时还有欠账没有收回,就前往松江。
襄阳的那位姚姓富翁自从丢失昆郎后,娶了几房妾,但都没有生育,他想寻个养子,但没有合适的。于是想到江南是人才荟萃之地,应该能找到一个如意的养子。他扮成贫困的老者,也来到了松江,恰好同昆郎住在同一个客栈,昆郎见到他总是很恭敬地打招呼。
姚说:“我是一个贫困的老头,你何必对我这样有礼?”昆郎说:“您姓姚,我也姓姚,见到您就如同见到我自己的父亲一样,哪里敢不敬啊?”姚见他很有诚意,就对他说:“我已经六十岁了,但还没有儿子,你愿意做我儿子吗?”昆郎说:“我父母双亡,如今能得到您的抬爱,我当然愿意。”说完就立马拜他为父。
此后姚的生活起居,昆郎都小心翼翼地照顾着。姚让昆郎收拾行装跟他回家,昆郎说账目还没有弄清,不能回去。姚说:“你以为我真的是贫穷的老头吗?我是因为没有儿子,四处求贤,才故意扮成这样的,其实我家财万贯,世袭三品官,你跟我回去不愁吃穿,那些欠钱何必介意。”于是他们一起乘船回家,快到武昌时,姚取出黄金三十两让昆郎还给张毅斋,约定几日后襄阳家中见。
昆郎回到武昌家中时,见城郭残缺,张家的房子也已经毁于一旦。邻居说张毅斋恢复了原职,领着军队抵抗贼寇;两个月前,张献忠破城,张毅斋的女儿倩倩也被掳去。昆郎于是就来到贼营,想赎回倩倩,结果发现还有很多妇人也关押在内,就一起赎回来了。
而其中一位老妇人就是姚富翁的妻子,破城后也被贼寇抓来了。姚富翁家里的财宝都埋在地底下,还好没被贼人发现。当他看到昆郎和自己的妻子以及倩倩一起回来时,很惊讶。问明原委后,他开心地说:“您这么善心,尊敬老人,我们能成为父子真是天意啊。”姚送书信到张毅斋家,想要两家结成亲家。张回信说:“这个孩子,我早就想要他做我的女婿了,小女又在您的府上,真是天赐奇缘啊。”
于是择吉日,让他们成婚。有一天,昆郎洗脚的时候,姚母发现他脚心有七星纹,惊讶地说:“我丢失的那个儿子脚心也有七星纹,难道你是我的亲身儿子”。昆郎说:“我并非武昌姚氏家的亲子,记得小时候在山水游玩时被人拐卖的,其他的事情就不太记得了。”
姚母立刻告诉丈夫,夫妇二人辨认后发现他真的是自己丢失多年的亲身儿子,一家人欢庆不已。后来昆郎科举中第成了显贵,姚张两家世代联姻。
“心怀善意,心存慈悲”是一种崇高的道德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更是社会和谐的一种润滑剂。今天,继承和弘扬这种“善意和慈悲”的传统美德,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会起到很积极的作用。如果每个人都做到了“心怀善意,心存慈悲”,那么,人际关系就会得到改善,社会风气就会更加清新,整个社会就能演奏出美妙和谐的乐章。正如一首歌词中唱到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喜欢本文就给我点个赞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