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历史是散落成无数碎片的镜子

文字和影像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面相

而对于叙述一段历史来说

在文字到达不了的地方

影像往往更有力量

上期“滨湖图迹”

我们通过一张张老照片

看到了“鼋头渚”景名刻石的前世今生

而它背面所刻的“鼋渚春涛”

最初又是什么模样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刻前的“鼋渚春涛刻石

鼋渚灯塔旁,有高2米余的景名刻石,以黄石之古拙衬托书法之遒劲雅致。主石正面镌刻“鼋头渚”三个大字,系清末“梁溪七子”之一秦敦世手书。该石背面的“鼋渚春涛”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所写。

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中国晚清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善书法,尤以小楷为著。小楷笔力清秀刚劲,深得世人推崇。时有“大楷学颜(颜真卿),小楷学刘(刘春霖)”之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刻前的“鼋渚春涛”刻石

从存世的老照片来看,在“鼋头渚”三字前留影的有很多,但当年在“鼋渚春涛”前拍摄的老照片却极少见到。放大照片,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年这块刻石右上角还有“丙子仲春”四字,显然是与“鼋头渚”三字为同时期所刻。(1936年)

何为“鼋渚春涛”?春天的无锡多东南风,太湖无日不起浪,鼋渚涛声是这里的一大特色。若遇风和日暖,微波涟漪,涛声则清缓而流畅,和谐而有节奏;若遇狂风怒号,浊浪滔天,则轰然而鸣,犹如万马奔腾,所以鼋渚春涛是鼋渚涛声中最神奇的。

重刻后的“鼋渚春涛”刻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60年代,湖石圮塌。后议定按原状恢复刻石,即从大浮乡采得巨石作恢复用。“鼋渚春涛”四字因真迹已失,改从书法家唐驼为鼋头渚“花神庙”所书楹联“春色斗燕支,天教万紫千红,都归主宰;涛声吼鼋渚,地胜十洲三岛,合住神仙”中,集取“鼋渚春涛”四字,摹刻石上,得以恢复。自此,我们后来所看到的“鼋渚春涛”便是唐驼的手迹了。如今虽依然以“刘春霖”落款,但明显与被毁前的刻石字迹不同。

重刻后的“鼋渚春涛”刻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