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七悦妈~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一群朋友正在聊得起劲,这时候突然娃在人群中说出一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话,这时候场面一度降到冰点,令人尴尬的想要抠脚趾。

前几天就听到一位朋友讲述了一件令人尴尬的事情,直到现在这位朋友回忆起来还是觉得难为情的样子。

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因为天气比较炎热,于是朋友就带着孩子去游泳馆游泳,想让孩子能够凉快一下。

原本孩子游得挺开心的,可是这时候突然来了一位身材比较肥胖的叔叔,孩子盯着这位叔叔看了半天,突然对着朋友大声地问了一句“妈妈,那个叔叔的肚子怎么突出来了?他怎么那么胖?他长得好丑啊!”因为孩子的声音比较大,周围游泳的人都被孩子的声音吸引看过来,让人瞬间觉得尴尬。

朋友一时间被孩子问懵了,不知该如何回答,只能对着孩子“嘘”一下,阻止孩子别继续问下去。

朋友轻声地对孩子说“不能在公众场合评价别人的外貌哦,这样是很没有礼貌的。”朋友带着孩子游了几圈之后就兴匆匆地回去了,生怕孩子再说出什么让人语塞的话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不会说话是“情商低”吗?

我们总是对喜欢说话善于表达的人感觉到很亲近,因为他们总是能够直击人心把话说到人的心坎里,让人感觉到自己是被认同的。

就像很多人喜欢看董宇辉老师的直播一样,并不是因为他长相很帅或者外貌出众,而是因为他善于说话之道,简单的句子就能够俘获人心,触达我们的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相反对于不会太表达的孩子我们总是会说她们“情商低”,觉得孩子没有眼力见,不懂得在各种场合见机行事,常常一句话就把气氛弄的很尴尬让人觉得丢脸。

其实,孩子不会说话真的不一定就是“情商低”,也许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造成。

孩子把父母的反应当作一种有趣的事情

幼儿期的孩子开始逐渐拥有独立的思想,这时候孩子会开始模仿父母说话,能够像个小大人一样说出一些金句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啥孩子喜欢这样呢?

因为孩子发现只要自己说出一些“奇怪”的话,父母的表情就能变得很夸张。

这会让孩子觉得十分有趣和好玩,于是更加地乐此不疲。

七悦小时候就是如此,有段时间她特别喜欢说“放屁”两个字(我们从来没有教过她这个词)。我第一次听到她说“放屁”的时候特别惊讶,瞪大眼睛好奇地看着她,心里在想这个小家伙是在哪学到了这个词。

七悦可能是看到了我惊讶的表情,她觉得自己说的话很好玩,能够让妈妈的表情变得很夸张。于是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七悦都很喜欢说“放屁”两个字,不仅是对着我说,有时候也会对着爸爸说,对着爷爷奶奶说。

孩子把这件事当作一件有乐趣的事情就像玩游戏一样乐此不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母无形中对孩子的影响

幼儿期的孩子最喜欢模仿,尤其是父母的语言和行为,有时候父母不经意地说出来的一句话,孩子很可能就铭记于心。

等到下一次遇到类似场景的时候,孩子大脑中的记忆就会闪现出来,孩子就会模仿父母说话的语气和内容来表达自己。

例如我带七悦到楼下去玩,她看到楼下有人在打篮球,于是突然蹦出来一句“爸爸怎么不下来打篮球呀,这么胖还不运动,真懒!”我被女儿的这句话震惊到了,随后我突然意识到,女儿之所以说出这样“小大人”的话,一定与我们平时父母之间的对话有关系。

因为在家里我和七悦爸爸有时候也会有这种对话,孩子无意间就听到学到,在这之后孩子就能够自己发挥运用。

由此可见,孩子即使在某些场合说出一些“不合适”的话,那也是有深层次原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绝大部分都是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错误的引导让孩子对语言产生了一些误会,运用得不恰当而已。

如何做才能让孩子变得在公众场合“会说话”呢?

正确地引导孩子说合适的话

孩子想要表达自己是好事,说明孩子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渴望获得外界的肯定。

只是迫于成长的不完整性,孩子在很多方面还不能独当一面,思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也就造成了孩子说话有时候会令现场尴尬的原因。

父母平时可以多引导孩子表达自己,在不同的场景下运用说话的技巧,训练孩子对语言的掌控力。

例如家里来了客人孩子应该怎样表达热情欢迎的心情?有小朋友发生争吵孩子应该如何说话去调解呢?

在不同的场景中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和感受,学会运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当下的心情,引发共情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言论

有时候孩子说得不对的话父母没当回事,或者觉得孩子年纪小说错了话反而觉得可爱有趣。

对于孩子说错的话父母没有任何波澜,这会给孩子带来错误的引导,让孩子误以为自己说的话是正确的,可以被接受的。

想要孩子在合适的场合说正确的话,父母就要善于引导,发现孩子的错误言论的时候就要及时纠正孩子,让孩子第一时间明白自己存在的问题。

当处于场景当中时,孩子更加能够感同身受,理解父母表达的真实含义,更容易改进。

父母以身作则

父母平时在家里对话的时候一定要格外注意,尤其是当着孩子面的时候说话要懂得注意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行。

父母很多时候不经意间的对话孩子都会听到,虽然孩子不会当面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或者想法,但是孩子对于这种场景记忆却是非常深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母或者父母与长辈之间的无意对话孩子都会记在心里,慢慢蓄积成为他自己的语言。

所以,父母要能够以身作则,和孩子对话、与他人对话要有理有据,能够做到礼貌回应,最好是能够拥有一定的共情能力,当别人跟自己对话或者倾诉的时候,自己能够真正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和对话。

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够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学会共情与分担,只有心中有了这些基本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要素,孩子才能够更合适宜地表达出自己的语言,让大家都能够感到舒心。

教会孩子说话不仅仅只是语言的问题,更是思考方法和行为方式的问题,父母千万别着急,可以陪着孩子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成为一个"会说话"的人。

我是七悦妈,一个三岁孩子的妈妈,希望我的一些育儿经能够通过平台传达给您,为您的育儿路上提供一点点帮助!可以关注我一起学习成长!

我是@七悦妈,关注我和我一起轻松聊育儿!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