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因“熊孩子”高铁吵闹,导致家长和乘客发生口角冲突的新闻持续发酵,引发网友热烈讨论。无独有偶,廊坊一女士发布视频称,“熊孩子”占据了她的位置,离开后又在自己旁边持续和后座的家长打闹,女士全程“生无可恋”。
乘客们进入密闭的公共空间,本应该遵守起码的社会公德,但“熊孩子”的存在让她们有了思想上的偏差,“护犊子”的思想占据了起码理智。例如“我的孩子我管不好,我控制不了他!”“孩子在车上,没有法律限制我们不让我们喊吧?嫌吵你们坐高级的去,我们坐的是大众的车。”
如此不可理喻其实也是一种话赶话情境下的口不择言,这些都可以理解,尤其是面对孩子爱动和调皮的天性,加上孩子从小就是老人帮忙看护,自己并无过多安抚孩子的经验和手段,又被周边乘客不客气地指摘,郁闷的内心一旦爆发,难免情绪瞬间失控。
然而,孩子小,不懂事,需要一些不同的手段进行安抚,这很正常,大家都可以理解。但孩子“熊”,家长不能“熊”,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需要耐心进行安抚,即使多种方法和手段都无法见效,也应该求助乘务员将孩子带到乘客较少的区域,例如车厢连接处,待孩子情绪平复或精力用尽昏昏欲睡时再接回来。再如,一些家长上车之前便提前准备好孩子需要的各种小玩具,也有一些家长根据孩子好动的天性,故意引导孩子做一些不吵不闹的小游戏,甚至为孩子准备了小手帕,引导孩子“打扫”车厢……
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即便是多次尝试始终不见效,周边乘客也会理解家长的苦衷,可家长一旦改变态度,将对孩子的放任和纵容迁怒于职责自己的乘客,那便是一种几不负责任的“踢皮球”,推卸了自己作为监护人的应有责任。
当然,面对“熊孩子”,很多年轻的家长确实束手无策,如果深处根本无法移动的火车、高铁或飞机车厢,要想得到周围乘客的谅解,那就只有一个办法:准备好小点心、小水果,将自己的嘴角45度上扬,一个一个向周边乘客赔礼道歉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