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碳账户,就是个人/企业生产、生活行为的碳排量存储的账户,一般存储在金融机构,包含碳排放数据采集、核算、评价等环节,是金融机构试水碳交易的衍生产品。

碳账户的意义

设立碳账户具有多重积极意义。

一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

二是有助于实现绿色金融服务,还有助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将继续存在,在碳总量目标控制下,个人/企业碳账户的引入,将加快推动形成个人/企业碳交易机制,激励和调动全民节约环保、全社会创新与新技术推广利用的积极性,有效化解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瓶颈约束问题。

蚂蚁森林

蚂蚁森林2016年上线后,身边不少朋友开始种树收能量, 一开始还是抱着QQ农场养小动物的想法,后来发现收集能量到一定程度后真的可以申请在现实中种下树时,整个人的成就感和使命感的到大爆发!截至 2021 年 8 月,蚂蚁森林累计带动超过 6 亿人(6.13 亿)的低碳生活,5 年来累计产生"绿色能量" 2000 多万吨。蚂蚁森林联合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等 8 家公益合作伙伴,在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等 11 个省份已种下 3.26 亿棵树,种植总面积超过 397 万亩。

其实这就是一种碳账户的形式,通过日常的一些绿色行为获得绿色能量。只不过这个绿色能量只能来虚拟种树,不能承担真正意义上的“账户”的功能,而减少的碳也不具备“货币”的属性,并不能依靠减碳的额度换取或买更多的产品或服务。

碳账户特征

不同的碳账户因为发起者的目的、所属行业、地区不同,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往往只能涵盖某一个范畴、某一个区域、或某些行为的减碳行为。

眼下很多“个人碳账户”的框架都与蚂蚁森林当初的设计类似:在用户授权基础上,平台记录用户绿色低碳行为,委托外部专业机构进行量化,然后找到一个绿色能量/积分兑换出口。目前常见的出口是公益激励模式(如由企业捐资支持生态环保)和其他众多碳普惠类平台上的权益兑换(如兑换生活用品、优惠券、抵用券等)

在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后,“蚂蚁森林=手机种树”的表浅印象,已经完成了它的“阶段性历史任务”。随着低碳概念逐步深入人心,公众对蚂蚁森林的理解和认识,正在逐步回归其设计之初的定位:蚂蚁森林是激励公众了解并参与绿色低碳的一扇窗口。

目前主流的碳账户具备几个共有的特征:

● 减碳场景识别

● 核算相关场景减碳贡献,并进行核验,这一步主要由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完成,核算过程基于权威的、通用的产品及服务碳数据库开展

● 用户购买低碳商品与服务,或践行减碳行为,并积累减碳额度形成个人碳账户

● 发起机构参与碳市场交易,或对标碳配额交易价格,将减排贡献进一步货币化

● 发起机构推出对价权益,并在用户中进行分发,鼓励用户进一步的低碳消费行为

碳账户的设立本质上还是为了鼓励更多的消费者参与绿色低碳消费,毕竟全球约三分之二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家庭有关,持续增长和升级的消费需求带来了生产的持续扩张,及不断增加的能源及资源消耗,也成为了诱发气候与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同时,作为一切商业体的衣食父母,需求侧的意识提升和绿色消费转型将有效地带动生产方式和价值链整体的绿色转型,也成为疫情常态化阶段促进全球绿色复苏的关键驱动力。

展望

双碳目标提出后,全国统一碳市场于2021年7月开市,各地各行业出现了“碳账户热”,但个人碳账户正处于风口、“热度”偏高,但与之不成正比的,是社会普遍对个人碳账户概念认知理解的“成熟度”。单看“账户”二字本身,很多人可能会先入为主有一个“钱包”的预设,但现在各方构建的个人碳账户,更多是一个记录和量化的体系,而非变现的体系。

今年6月,发改委等部门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要求大力发展绿色消费,明确到2030年,绿色消费方式成为公众自觉选择,绿色低碳产品成为市场主流。“供给和消费两端是互相促进的关系,是一体两面。希望在大家绿色选择越来越多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绿色消费反过来推动生产侧的技术、研发等进行转型和升级,最后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这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终极意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