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石蹲狮

狮城沧州处处都能看到狮子的形象,除了闻名中外的沧州铁狮子,在沧州博物馆二楼历史厅中,有一尊国家一级文物“唐玉石蹲狮”。这件文物汉白玉质,张嘴、露齿、怒目,双耳后抿,鬃毛向后成束垂至肩,挺胸弓背,后腿叉开蹲坐于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狮子的造型,与现在经常在某些单位门口看到的石狮子大有不同,最典型的差异可以总结为3条:大背头、锥子脸、半截袖。所谓大背头指的是,当代石狮的造型,其鬃毛往往向头部两侧展开。而唐玉石蹲狮的头部鬃毛向后走,类似男士“大背头”的发型。锥子脸指的是,当代石狮的头部往往整体雕刻成圆形或方形,头部比例较大。而唐玉石蹲狮的头部较小,张口怒吼使整个面部瘦削,下巴尖锐,就像咱们常说的“锥子脸”。半截袖指的是,由于狮子在唐代多为进贡而来,非常稀少,可能工匠本人是没有见过狮子的。因此为表现狮子威武雄壮的气势,着力雕刻使其肌肉隆起,但在胸、腿交接处过渡较为生硬,最终呈现效果仿佛狮子穿上了一件紧身“半截袖”一般。

唐代狮子的造型与如今石雕狮子的造型差异很大,这种差异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审美趋向与精神特质。那么,中国历史上狮子雕塑造型是如何演变的呢?

我国最早的狮子雕塑见于东汉时期。当时人们将狮子视为神兽,这一时期石狮的造型,以雄健质朴为主要特点。按照石质的自然形态,施以雕琢,整体造型浑然天成、简约粗犷、古拙厚重。因为是“神兽”,能腾云驾雾,所以狮子的肩膀上都有翅膀,有的头上还有角。由于形象的差异,此时的以狮子为原型的石雕,也有称为“天禄”“辟邪”“狻猊”等。

隋唐时期,狮子雕塑出现蹲坐式造型,且狮子整体造型趋于写实。东汉时期石雕狮子肩上的双翅,头上的饰角以及身上的花纹统统都去掉了。而且有蹲、站等形态,但一律造型高大、气势雄伟,肌肉被夸张得更加有力,四肢变得更加粗壮,双爪变得更加厚大,同时造型圆润,装饰线条绚丽华美,显示出大唐帝国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气概。沧州博物馆唐玉石蹲狮正是明证。

到了宋代,狮子造型开始“瘦身”,其形体精美细腻,项颈上开始出现铃铛、绶带一类的装饰。公狮子脚下配上供其玩耍的小球,母狮子脚下安置一只小狮子。威严的狮子造型多了一份恬淡的生活气息,其形象开始由猛兽向驯兽、宠兽转变。

明清两代是石狮艺术发展的高峰期,造型完全走向程式化,流行坐狮,其满头卷毛,型似佛髻,形象端庄敦厚,温良驯顺,整体比例更加均匀,狮身上的装饰进一步增强。其整体风格已脱离写实范畴,成为祥瑞象征。

纵览历史而言,狮子雕塑造型经历了由“神兽”到“猛兽”,再到“瑞兽”的演变过程,狮子的文化形象也从腾云驾雾的宗教神话形象,发展到百兽之王的写实形象,最后发展到非常生活化的,会辟邪招福的瑞兽文化形象。(吕庆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