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除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或者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外,未经省级党委和政府同意,党政群机构不得新设村级工作机制,不得要求专人专岗。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规范并整合党政群机构设立的各类村级工作机制,统筹开展村级党的建设、治理服务和群众工作。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越往基层走,人员越少,承担的具体事务越多,其压力由此可想而知。尤其是广大村干部,整天疲于应对上级职能部门的安排,挂了不少的牌子,建了不少的“阵地”,真正一线为民办事解忧时间少了。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到“最后一米”的服务实效。

真心实意减负,才能把精力用在刀刃上。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用在挂牌子、建阵地时候多了,必然在干实事地方少了。一直以来,在属地管理背景下,村干部被称为“万金油”,什么事都与他们有关,让他们抽不出身,很难沉下心来思考发展大计,从根子上解决群众诉求,多为他们减负,才能多干实事。

力戒形式主义,才能提高群众的满意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基层的牌子挂得不少,阵地装修得豪华,对群众并没有多少实用价值,只是为了让上级领导调研时有看点,这些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作风,不仅浪费了资金,还助长了应付思想,必须严肃整治。村干部的主要时间不是接待上级领导,不是为了迎接检查,责任才能回归,解决好群众的实际问题。

加强检查督促,才能优化基层运转效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纠治基层热衷于挂牌子弊病,绝不会轻轻松松、立竿见影,而且容易反弹。纪检监察部门要主动介入,督促村干部及时拆掉牌子,引导他们校正工作重心,崇尚实干之风,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同时,要经常开展“回头看”,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典型,要从严问责,形成倒逼效应。

基层是我们党服务群众的“主阵地”,要始终坚持群众导向,把群众放在心上,把实事干在手上,少在形式主义浪费时间精力,才能干出群众满意的实绩

作者:刘正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