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哲

我与周其凤校长、张兴根、黄诚楚先生

1996年初春,我清晰记得,是3月14日,我踏入北大,开始了北大旁听岁月。

柳哲与北大恩师张兴根先生

我与一般的旁听生不同,我在北大游学十余年,吃住生活都在北大,成家立业也都在北大。闯荡京城二十余年,为了儿女就学,于2009年元旦,我举家迁居香山,才结束了北大的旁听生活。

1996年,我不远万里,从浙江兰溪,负笈北大,旁听深造!家中唯一的3000元积蓄,数十公斤元代大儒、先祖柳贯与现代著名作家、乡贤曹聚仁的研究资料,承载着我沉甸甸的梦想。

柳哲展示收藏的家谱

我乐此不疲地奔走穿梭于北大中文系、哲学系、历史系、光华管理学院等院系之间,名师课程、名人讲座、学生社团,令我大开眼界,结识了师友,砥砺了意志,陶冶了情操,坚定了决心,相信自己一定也会有出彩的机会!

我与周其凤校长、张兴根先生、黄诚楚先生

未名湖畔,博雅塔旁,我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北大的精神营养,感受着北大自由、民主、科学、进步的学术氛围。在这里,多少莘莘学子,如我一样,如痴如醉,追求梦想。

虽然没有学籍,没穿校服,也未曾佩戴过北大校徽,但他们与北大科班生一样,享受同等待遇,分享宝贵资源。他们化蛹成蝶,走出北大,奔向世界各地,演绎着不平凡的人生!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艰难的生活,煎熬的是肉体,在精神世界里,我勇做强者!

柳哲在曹聚仁铜像前留影

频繁的搬家,居无定所,北大边缘人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坎坷。先后搬家十余次,无意间发现了北大一个废弃不用的过道间,三五平米,没有窗户,没有水电暖,偷偷住进去后,美其名曰“静心斋”。静心斋中,天寒地冻,墨水成冰,挑灯夜读。我虽身无分文,却心怀天下,破万卷诗书,慕圣贤之道。经济拮据,捉襟见肘,半工半读,维持生计。抄过信封,捡过砖头,搞过校对,撰过稿子……

北大三角地,五花八门的广告,吸引着每一位学子,也牵动着每一位旁听生。只要每天跑跑三角地,讲座的信息,就了然于胸。北大的课堂,对所有人开放。每个系的课程表,在系办公室的公告栏,或者相关渠道,不难查询可知。而讲坛上的老师,看见陌生的面孔,也决不会去盘查与诘难。你可以聆听校内外名流,在北大的精彩演讲,洞察全国乃至世界前沿讯息。只要你有胆量与才华,还可以与名流,现场提问与交流。

我与许智宏校长一起旁听孔庆东教授课程

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与平民教育思想,在北大教授的身上得以体现。他们行为世范,为人师表,提携后进,不遗余力。张岱年、侯仁之、季羡林、吴小如、许智宏、周其凤、厉以宁、段宝林、楼开炤、张兴根、钱理群、费振刚、陈平原、贺卫方等北大教授,无不关怀我、支持我。北大用餐难,一卡难求,北大原党委书记王学珍,就将这份“福利”让给了我。

北大的一草一木,“一塔湖图”,无不镌刻着一代代北大边缘人的历史丰碑。毛泽东、瞿秋白、陈毅、沈从文、冯雪峰、丁玲、周建人、李苦禅、许钦文、柔石、胡也频、杨沫、金克木、张充等等,无不从这里走向成功!先辈的事迹,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求知者慕名而来,在这里沉潜涵养,蓄势待发!浙江人以善做生意而闻名,而我却是一个例外。

这几年,疫情常态化,为了校园安全,北大的校门,也就把控得更严!进北大参观都难,旁听几乎比登天还难!记得前北大校长周其凤先生有个梦想,就是共享北大梦!我曾经撰文响应,为之大大点赞!

由于在北大旁听多年,对于大学教育 ,也有所思考。

如今教育普及,大学林立,国立、民办各类大学,不计其数。蔡元培先生曾对大学发表过这样的看法:“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1917年,他在北大就职演说中,还曾说到“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治学者,可谓之大学,治术者,可谓之高等专门学校”。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在就职演讲中,也曾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蔡元培、梅贻琦乃北大、清华两所百年名校、最高学府的一校之长,他们的看法,可谓举足轻重,影响深远。但笔者认为,他们的观点,并不全面,也存在偏颇之处,并没有抓住要害,对于大学的认识,还不如“四书”之一的《大学》,更加明了、准确、全面。

季羡林先生

今天的大学,仍需要回归“大学之道”!就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接着讲述了达到这个目标的具体方法,如何做到止、定、静、安、虑、得,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上大学者,不要丢了大学的使命。有人说,上大学为了升官发财,也有人说,上大学是为了有面子、为了找份好工作,更有甚者,上大学,是为了找对象,更好地过日子。诸如种种,真是糟蹋了“大学”两字,忘了根本,悲哉也夫!

我觉得,上大学者,最为关键的是要“在明明德”,也就是要明了、明白高尚的道德,道德是人之根本;其次需要“在亲民”,按照我的理解,是要“爱民如亲”,把天下人都视为自己的亲人,“四海之内皆兄弟”,是也!当皇帝的,需要把臣子百姓,视为一家人,亲如手足;当官的,需要“吏为民役”、“为人民服务”,不能高高在上,更不能贪赃枉法,更不能仗势欺人,盘剥百姓;至于普通百姓,需要关心身边的人,不能冷漠无情,对于身边的兄弟姐妹,做到爱人如己,“仁者爱人”,是也。而每一个人,要把道德完善,以“至善”作为目标,作为归宿,做一个有道德追求、力求完美无缺的人,做一个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人。只有这样,人才不枉为一生,也不枉为进大学当一回学生,否则只能说是虚度光阴,与“大学之道”,背道而驰!这样,也就没有必要上这个大学,即使上了所谓的“大学”,最后还是免不了沦入糊涂人之列。

今天的大学,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大学观”,我们的大学教育,才不至于南辕北辙,沦为“挂羊头卖狗肉”的不光彩勾当!大学的校长,首先要好好想一想,你到底明白了“大学之道”没有?大学的教授、讲师、助教们,也要好好想一想,你到底明白了“大学之道”没有?大学的学生们,必须好好想一想,你到底明白了“大学之道”没有?否则,大学校长枉为校长,老师枉为老师,学生枉为学生!

现在的大学,只注重校园之大,校园之美,这些固然重要,但作为一个大学的灵魂,都不明白,跟着洋人办大学,实在是一大悲剧!这样的大学,很难办成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大学的标准,在中国,在古代圣贤的著作《大学》中。

中国人不能忘本,需要重塑大学精神!我们在蔡元培、梅贻琦两位校长的高见上,更需大大提高一个层次!建议每一个大学,必须开一门“大学之道”的课程,让迷失了方向的大学,拨乱反正!只有这样的大学,才是代表了人类最先进的方向,只有这样的大学,才算是世界一流大学,只有这样的大学,这样的人才,才能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希望到达人人向往的大同世界、极乐世界、天国世界!

张岱年先生

渐行渐远的北大旁听传统,在新时代,但愿以崭新方式,更宽广的心胸,进一步发扬光大!兼容并包,有容乃大!相信北京大学,真正有大学之精神!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齐治平,命运共联,天下为公,人类大同!

20余年,我的所作所为,大都关乎文化,关乎精神。我的梦想,是希望做一个有大爱的人。传承北大精神,弘扬国魂家风,站在时代前沿,肩负历史使命!